绿绒蒿
——巴朗山上那一抹艳蓝

2017-05-25 00:37四川榕嘉榕嘉李萍
花卉 2017年5期
关键词:蓝紫色罂粟蓝色

四川 榕嘉/文 榕嘉、李萍/图

绿绒蒿
——巴朗山上那一抹艳蓝

四川 榕嘉/文 榕嘉、李萍/图

爱好野生植物的朋友都知道,蓝罂粟曾经是欧洲人对绿绒蒿属植物的叫法。18世纪欧洲人刚发现绿绒蒿时,曾将其与罂粟分在同一个属内。19世纪,来到青藏高原上的动植物西方采集者发现,这里有着比欧洲更多种的绿绒蒿。因为大多数绿绒蒿的花色都是蓝色,蓝得就像高原的天空一样夺目,故而英国生物学家金敦·沃德又将绿绒蒿称为“蓝罂粟”。他把绿绒蒿描述为“具有蓝色梦幻花朵、令人魂牵梦绕的蓝色罂粟”。

后来随着植物分类学的深入研究和更多绿绒蒿的发现,植物学家将其从罂粟属中分离出来,列为一个独立的属Meconopsis,中文正式名称叫“绿绒蒿”。

绿绒蒿为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的统称。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绿绒蒿属植物共49种。但最新研究表明,绿绒蒿属植物已达79种,约80%的种类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生长于3000~5000米的高海拔地带。

如果说把蓝罂粟的名称笼统地授予绿绒蒿属植物,还因为该属植物中有全缘叶绿绒蒿(M.integrifolia)、红花绿绒蒿(M.punicea)这些并非蓝色的异类而显得有点牵强的话,那么,巴朗山绿绒蒿则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蓝罂粟,因为它的基调完全是炫目的蓝紫色。

巴朗山位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处,属横断山脉、邛崃山系。这里地形地貌复杂,既有河谷地带、高山草甸,又有雪线下的灌木丛和流石滩,雨量充沛、日照丰富,非常适合绿绒蒿的生长。

2011年,日本著名的青藏高原植物学家吉田外司夫先生向世界植物科学理事会提议,将在巴朗山区发现的一种总状花序的绿绒蒿命名为“巴朗山绿绒蒿”(M. balangensis),并得到了通过。从此巴朗山的名字就跟绿绒蒿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巴朗山绿绒蒿颜色的基调是蓝色,但其实有紫红、深紫、蓝紫、天蓝、湛蓝、深蓝等一系列不同的色谱。一种生物的习性,首先是适应它所生长的环境使然,这也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原则。绿绒蒿蓝色居多的原因,也正是这个生物学原则的体现。

从生物行为学的角度看,高原上蓝色野花普遍居多的原因应该是跟高海拔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有关。太阳光谱从右至左,可依次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波长越长的(如红色)能量越低;反之,波长越短的(如蓝紫色)能量越高。高原上的野花为了防止高能量的蓝色、紫色以及紫外光的强烈辐射,保护娇嫩的花瓣避免被灼伤,长期的进化使它们做出了反射这些强辐射光波的选择。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它反射出的紫色和蓝色。当然,这同样也是栖生于海拔4000以上的巴朗山绿绒蒿蓝紫色基调的主要原因。

蓝紫色的色素,来源于花瓣中所含花青素。而花青素的分子特征类似于作为酸碱指示剂,它会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而土壤的酸碱度会因为小环境有所差异,所以,我们看到的花儿,即便是同一地段的同一种巴朗山绿绒蒿,也不会是统一的蓝色,而是从紫到蓝都有的一个系列的色系。此外,土壤中的铁、镁、锰等金属元素的存在也会影响到花青素的显色,使花色更加深蓝。

当然,巴朗山上也并非只有巴朗山绿绒蒿,还有大量生长的红花绿绒蒿、长叶绿绒蒿(M.lancifolia)、总状绿绒蒿(M.racemosa)、全缘叶绿绒蒿、多刺绿绒蒿(M.horridula)……

巴朗山绿绒蒿

长叶绿绒蒿

绿绒蒿的花茎婷婷玉立,花瓣薄如蝉翼,既具有绸缎般的珍珠光泽与轻盈的质感,又有虞美人般千娇百媚的芳姿花容,令人过目难忘。在海拔4000以上的高寒地带,各种植物大都因抵御严寒而卷缩成低矮的灌丛或垫状匍匐于地面,唯有绿绒蒿鹤立鸡群,身披御寒的绒毛外衣,风姿绰绰、昂首挺立、迎风摇曳,风情万种。因此,绿绒蒿被植物爱好者昵称为高山绿神、荒野丽人。

多刺绿绒蒿

红花绿绒蒿

全缘叶绿绒蒿

总状绿绒蒿

由于大部分绿绒蒿属植物是多年生一次开花,要经历若干年的营养生长,才开一次花结一次种,所以显得更加珍贵。但是近年来,随着康藏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昔日视为畏途的唐蕃古道已成旅行者的时尚选择。一部分人缺乏自然保护意识、缺乏社会公德,随手釆摘野花拍照后又随手丢弃,造成了这种珍稀野生植物日渐减少。作为一个文明的旅行者,我们应该自觉地爱护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瑰宝,千万不要去采摘它们、让它们在这片高原上世世代代绚丽地绽放下去。

猜你喜欢
蓝紫色罂粟蓝色
小学生赏花顺便立了个功:铲除125 株罂粟!
8种蓝紫色月季引种栽培比较试验
蓝紫色的天空是突然出现的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大理石客厅里的罂粟
蓝色使命
最美蓝花楹
蓝色的五月
蓝紫野生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