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卫新

2017-05-25 18:07
中华手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国建筑设计

在陈卫新看来,建筑就是让人使用的,老房子只有通过使用才能焕发青春。2013年成立的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全面关注南京城的历史建筑,以研究院的实践让老建筑得到新生。“观筑”谐音“关注”,承载着陈卫新的设计梦。

“传统建筑要合理使用,我也反对完全守旧。”以往的老建筑,包括其所在的历史街区在修复时,强调的是一成不变的原生态保护。陈卫新认为,传统建筑的各种关系,一直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的。不断有旧的关系死去,新的关系也不断产生。而传统建筑修缮的核心应是试图建立一种新关系,让历史街区达到新的平衡。“老建筑的保护修缮最重要是处理好建筑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865凡德艺术街区改造于五代兵工厂旧址,在设计这个街区时,陈卫新说他当时什么都想保留下来,上世纪80年代的桁架不想扔,30年代的钢门窗从美国运过来的,很珍贵,怎么可以拆?于是他做了一个双层壳子的概念——建筑外壳不变,民国厂房风格得以凸显;建筑内部用玻璃、钢结构再造了一个系统,这样也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等国家强标。

“建筑空间只是提供一个让人交往的平台,好的空间设计,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交際。老房子,都有自己的脾气。应该尊重它,所以要放下自以为是的设计,顺应房子的脾气来改造。”

总统府、甘熙故居、胡家花园、玄武湖白苑……都出自陈卫新之手,虽参与众多民国建筑项目的改造,但陈卫新和民国建筑项目的第一次接触却是以失败告终的。当时位于南京新街口闹市区的某民国公馆所有者邀请他做室内设计,建设方坚持要将地面房屋整体拆除重建,这触及了他的底线,后来就退出了项目。之后,这个事件在市民与媒体中激起轩然大波。这个失败的案例让陈卫新知道,南京市民对民国建筑有着怎样的情感。而一个设计师接手民国建筑的修缮,可能要面对与建设方、社会、政府的多重矛盾。

改造古建筑,像是冥冥之中上天赋予陈卫新的使命。他认为,古建筑不管是作为文物,还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证明,最大的价值仍然在于使用。

扬州小盘谷的改造,是陈卫新对于传统建筑“合适性”使用理念的一个典范案例。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曾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两江总督周馥私人宅院的建筑,让陈卫新以“修旧如旧”的方式改造出来。小盘谷面积小,所以宅子只设计了5间套房,各有一个风雅的名称——樵歌、龙翔、山居、梅花、潇湘,都来自中国古琴谱。5间房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日暄”。天井中蓄水,水中央建一戏台。在陈卫新看来,空间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在小盘谷的项目中,空间的概念更多指向中国传统意义的空间。“私家园林的兴起,可以直溯汉代。但就审美趣味来说,这种追求情韵意趣,小中寓大、情景交融的园林,是从唐代开始的。”士大夫们对山水园林的追求,让私人宅院这样的空间成为精神意义上的人间仙境。

在设计改造过程中,陈卫新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遗存建筑形态和部件,在不改变建筑原本风貌的基础上,适度、合理改造。通过设计,提升了建筑内外部空间环境、设施的功能和质量,使传统建筑更符合现代使用需求。既保护了传统建筑不受损害,又充分利用了建筑本身的价值。

心安之处是故乡

青年求学时,陈卫新离开家乡扬州,来到南京。对于他来说,在客居地南京设计的诸多项目,都只为让异乡更像故乡:先锋书店、随园书坊、碧山书局,陈卫新设计中浓郁的书店情结,来源于做图书管理员的母亲。他制了一枚名为“西湖村人”的印章,只因为父亲出生在扬州一个名为西湖村的地方。“西湖村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消失的村庄中的一个,我制了这枚印和父亲共用,故乡回不去了,所有的乡愁只能凝聚在这枚小小的印章里了!”

所以,陈卫新设计关注的方向,就是要在城市中开辟出一个场所,为城镇化中的异乡客提供寄托乡愁的地方:先锋书店的宣传口号,是“大地上的异乡者”;而青果的定位,是“秦淮河畔的城市客厅”;明人农庄则是现代的《江村渔乐图》。

对于陈卫新来说,无论是写诗、作画、办杂志、做设计,都无高下之分,它们都只是脑袋上长着的一个箭头。人生其实有很多方向,而每个人的职责,就是挑选出最适合的一只箭头,然后正中靶心。无论是“书卷气”还是“民国风”,抑或是现在的观筑,在陈卫新的心中,诗意是设计的基石,建筑也能吟诵出诗歌。

猜你喜欢
民国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