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初中生建立合理地理知识结构的教学路径

2017-05-26 00:09辛小燕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重难点要素

辛小燕

【摘 要】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的问题当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应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生成;明确核心要素,搭建知识框架;围绕重难点,设置核心问题,突破重难点;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进行联系整合,优化知识结构5个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知识;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66-0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生只有掌握了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零散、无序、互不关联的知识不仅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还会加重大脑的负担。而系统化的知识,各个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能大大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和记忆难度。因此,地理课堂不应是教授学生零散的地理知识,而应该把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生成

奥苏贝尔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诚然,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否被激发出来和教师会不会创设问题情境关系密切。有效的情境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作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新奇、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促进新知识的生成。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创设的情境不感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地去思考,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知识。

在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第二部分内容“现代化的畜牧业”时,教师可以从欧洲人的饮食入手,用图片展示“牛排”“奶油”“羊腿”“奶酪”等,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欧洲西部的人们爱吃牛羊肉,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

“牛排”“奶油”“羊腿”“奶酪”这些食品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甚至品尝过的,当它们出现在课堂中,学生会感到直观、亲切。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设置问题,更容易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新课程强调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核心要素,搭建知识框架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区域地理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描述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②分析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植被……);③探讨人类活动(人口、工业、农业、交通、旅游业……);④简单分析各自然要素间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农业”“工业”等这些词语就成为初中地理学习的核心要素,通过这些核心要素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案例:“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为例》知识框架

1. 位置:中纬度、北温带、大陆西岸。

2.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

3. 地形: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大。

4. 农业:多汁牧草,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

5. 工业:工业密集,服务业是支柱。

6. 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产值大。

通过核心要素串联知识点,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易遗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核心要素进行小结,通过反复引导,让学生养成运用要素进行小结的思维习惯。一旦拥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学习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三、围绕重难点设置核心问题,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必备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重难点的确定应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围绕重难点设置问题就等于抓住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合理设置问题,不但能够突出重点,还能突破难点。

案例:“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为例》的重难点及问题设置。

根据课程标准归纳本节课的重点:①描述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②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形地势特点及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③描述欧洲西部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④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其中,②和③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围绕②和③设置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1: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提示:多汁牧草)

探究2:分析地形特点对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的影响。

步骤①:为什么欧洲西部能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提示:地形分布、山脉走向)

步骤②: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只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提示:地形分布、山脉走向)

核心问题的设置要达到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案例中的提示信息就是教师的引导。如果缺少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直接思考并说出答案,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初中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地理知识内在的本质联系,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前因后果,搭建知识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明确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帮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知识网络图。

案例:“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为例》核心要素间的联系。

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大量水汽,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和山脉的走向有利于西风深入内陆,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使得草场广布;优质的牧草加上广阔的草场为发展畜牧业提高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生产高度机械化、专业化,形成了发达的畜牧业。因为畜牧业发达,欧洲西部的人们形成了爱吃牛羊肉的习惯,爱吃牛羊肉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構建知识网络:

各个自然要素间的联系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通过思考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内在的逻辑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五、进行联系整合,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的内在结构的形成往往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从个别到一般、层层递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应让学生不断完善已建立的知识结构,在新课教学中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知识生长点,在“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思路,运用知识正迁移发现并理解掌握“新知”,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欧洲西部》的第一部分“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中提到“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在第二部分“现代化的畜牧业”提到“这里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细心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欧洲西部人口稠密,为什么会劳动力短缺。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适时给予提示(如欧洲主要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帮助学生释疑。

通过前后联系产生知识冲突,通过深入思考获得新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理解也更深入,知识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关键时期,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重难点要素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
Units 11—12重难点解析
怎样建造你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