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磁州窑瓷枕看宋代民俗文化

2017-05-26 11:57余可欣
景德镇陶瓷 2017年2期
关键词:瓷枕磁州窑民俗

余可欣

摘要:瓷枕虽小,却浓缩了历史与社会。通过瓷枕我们不仅能了解一个时代的制瓷,而且更多地了解了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感悟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希望与追求。

关键词:宋朝 磁州窑 瓷枕 吉祥纹样 民俗

宋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巅峰时期,有官、哥、汝、钧、定五大官窑并存,生产的产品各有特色,流传千古。而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古代著名的一个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大多面向的是贫民百姓,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的陶瓷国度里,仅存在于寻常人家的磁州民窑,仿佛是一股清流。从磁州窑里我们可以接触到当时人们真真切切的生活,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他们的本色和他们的平凡。而提到磁州窑,就不得不说到磁州窑烧造的瓷枕了,我国古代烧造瓷枕的窑场虽多,但磁州窑烧造的数量和技术都是其他窑场所望尘莫及的。

瓷枕的制作始于隋代,盛行于宋元时期,明清以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瓷枕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用途较为特殊而又非常普遍的一种器物,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我国南北方诸多窑系都有烧制,其中以磁州窑系的瓷枕尤负盛名。磁州窑瓷枕工艺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具有实用的民俗特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表达了人们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寄托,这正是磁州窑源远流长的平民本色基调。

磁州窑瓷枕外观不仅仅是单纯的美,枕上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与民俗生活紧密相连。但民俗并不等于民间艺术,民俗因素在磁州窑民间装饰艺术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使生活充满祥瑞感觉的意识上。在民俗观念的引导下,尤其是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下,人们对装饰内容、造型、图式进行表现时,会以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搭配来体现祥瑞意识。在磁州窑瓷枕林林总总的图案题材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各种珍禽瑞兽,狮子、龙、凤、鹿,各种花卉,牡丹、莲花、岁寒三友(松、竹、梅),各式缠枝花图案等等,作为民间的集体创作不断丰富和发展,都在瓷枕上面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种种装饰题材反映了古代人民祈望着美好的生活,诸如“纳福吉祥”、“龙凤吉祥”,还有表示爱情的“莲理枝”、“同心结”等,表示富裕的,如“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等,这些具有民间生活习俗的象征性装饰则是民俗思想的直接反映。透过瓷枕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不难看出宋代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思想意识及市井风情,可以说磁州窑瓷枕的历史也是一部浓缩的宋代北方社会史,尤其是北方民间风俗史。

当我们谈到磁州窑瓷枕时,有一种纹饰是让我们无法忽视其存在的,那就是磁州窑婴戏纹瓷枕。能够散发出如此强烈市井气息的婴戏图,只有磁州窑瓷枕中可得一见。婴戏画自身具有的吉祥民俗寓意。据孟元老《东京梦年录》、吴百牧《梦梁录》记载:沐京、临安风俗,每年七夕,家家之购买泥婴“摩日侯罗”,用以乞巧,“磨喝乐”本佛经中“摩喉罗”,是一雕塑的小人偶,取喻吉祥宜男,婴戏图满足了人们求子、多子的精神需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理想的吉祥附加品。仔细观察磁州窑瓷枕中的婴戏纹,我们会发现婴戏图中的儿童,全部为男童的形象,画工的心底所想似乎是不言而寓了,这也能够说明婴戏纹多出现在瓷枕上的原因了,古人们似乎很相信在睡觉时能和这一类内容的物品在一起可以得到生出男童的心理暗示,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作为世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婴戏纹饰以其描写独特的市井文化角度,无时不体现着其时代特征。

磁州窑匠师习惯使用的另一种传统题材,就是根据群众习惯看故事的心理,把历史故事上流传的动人事迹绘画在瓷枕上,去影响人、教育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瓷枕上的民间故事主要分为两个比较大的类别:一种是民间传说或历史典故,如“赵卞入蜀图”,所画内容为赵卞带一童子与一鹤入蜀的过程,出自《宋史?赵卞传》,表现了民间对于清廉正直的赵卞的尊重。又如`,“僧稠降虎”长方枕所畫的是“策杖漳浇”的北齐高僧稠禅师以禅杖解开相斗的二虎,并向他们讲授佛经的故事。此外还有“云鹤游天”、“八仙庆寿”、“伎乐飞天”、“唐僧取经”、“牛郎织女”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第二种就是偏向于警示歌颂的内容,中华民族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图》是封建社会教育子女孝敬长辈的典范事例,并成为封建礼教的范本。磁州窑作为民窑在传播民间文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孝道是农村社会中重要的道德规范,而瓷枕又是家庭中必备的生活用具,所以在瓷枕上绘制《二十四孝图》可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这些多彩的表现内容,勾勒出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民俗民风之轮廓,它充分体现了磁州窑民间装饰艺术在美化和丰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传统的伦理与美德教育,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方面所起的潜移默化之功效。通过欣赏历史故事和瓷枕的绘画艺术,不但在视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还学到了知识,可谓当时进行普及教育的最佳读物。磁州窑的陶工们把诗文、书法和绘画的艺术与瓷枕的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在磁州窑瓷枕艺术里,还有一部分装饰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引人入胜,而且还以其浓郁的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使人回味无穷。钓鱼、激鞠、戏鸟、赶鸭、放风筝、马戏、熊戏、杂剧演出等等展示出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现实生活画面。令人感到熟悉而亲切。反映出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居民地位的改善,社会风俗的移易,这与我国的风俗画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人物画中,描绘社会日常生活的,称作风俗画。风俗画往往超出其单纯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因为它往往囊括着一段丰富的历史,因此历来备受珍视。风俗画的内容,包罗社会中下层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真实的体验,便无从命意,故古人所绘的风俗画,可谓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形象记录。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风俗画的兴盛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风俗画的题材更为多样,除描绘田园风物外,反映市井生活者亦为广泛。出现并兴盛于这一时期的磁州窑瓷枕艺术随即接受了风俗画的影响,大量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瓷枕图案兴起,多反映城市生活,娱乐休闲,乡间劳作,民俗市象等生活百态,这些题材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民风民俗。受风俗画的影响瓷枕纹饰中的世俗题材纹饰占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陶工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世态人性的体味和思考。

此外,从民俗信仰上看,部分磁州窑瓷枕的造型及其图案装饰有着“镇物”的功能,镇宅辟邪也是宋代瓷枕的重要主题之一。宋代瓷枕中的避邪符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将瓷枕塑造成猛兽造型,一种是在瓷枕上刻画猛兽图像。宋代瓷枕中的兽形枕,以及以猛兽为主题纹饰的瓷枕,特别是虎枕、狮枕,都具有镇避鬼祟的信仰功能。兽形枕可避邪的说法在唐张鷟《朝野佥载》也有记载:“逆韦之妹冯太和之妻号七姨,信邪。见豹头枕以避邪,白泽枕以去魅……”这则文献直接说明古人有以兽枕避邪祛魅的思想。宋代瓷枕中的兽形枕以被塑造成虎形、狮形者为多,而枕面装饰中也出现大量狮、虎形象。以虎为例,虎的文化秉性赋予了瓷枕镇避的神能,宋代瓷枕中艺术化的虎形象,无不寄寓着民间大众避除邪害、谋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心愿。镇宅避邪的民俗心理在瓷枕的造型和装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磁州窑瓷枕不但是古代陪伴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被赋予消暑散热、避邪、驱魅、宜男、求吉祥、教化等功效,瓷枕被寄予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和深厚情感的载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通俗文化和艺术欣赏、社会道德教育的普及物。这也正是磁州窑能在宋代官窑林立的时代,独辟蹊径,自成一体的原因,它反映了宋代的民俗文化和人间百态,社会风貌、百姓生活无不一一在瓷枕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陈万里.陶枕.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

[2]王兴.磁州窑史话.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 3 ]王建中.磁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4]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

[5]张子英.磁州窑瓷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瓷枕磁州窑民俗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瓷枕的门道真不少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
瓷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