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

2017-05-27 15:21余杰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消得人王国维禅宗

余杰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实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縱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璞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选自《南方日报》2004年3月1日)

写作借鉴

这是一篇关于人生境界的文章,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文章谈人生从多角度入手:西方哲学家角度的人生三重境界;宋代禅宗角度的人生三重境界;诗论家严羽角度的人生三重境界;诗人潘德兴角度的人生三重境界;王国维角度的人生三重境界。2.作者谈人生三重境界时由远及近,慢慢道来,最终在比较中归结为王国维角度的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3.人生三重境界均有磨砺过程,有苦有甜,中心明确,实例充分。

猜你喜欢
消得人王国维禅宗
互动平台
灵 山
顾工
王国维:不能接受他们的欢迎
落叶禅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王国维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