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课堂教学浅谈

2017-05-27 07:57杨乐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交流科学探究

杨乐胜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山西晋城,048100)

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或是探究学习,课堂上因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下课拖堂的,因组织教学不恰当而走过场、摆形式的,因新理念不强而过分关注怎样教的等现象可谓屡见不鲜。看起来,把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恰当组织各个教学环节,不断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就新课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探究式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之上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所喜爱”。不难看出,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除了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活动的立足点外,更重要的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有效参与度。

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或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提出一个问题后,便出现了十分热闹的场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但不足2分钟的时间就被老师下了叫停令,停止了探究活动。有时则是在“热闹的场面”出现后很短的时间就自行“滑胎”了。分析其中的原因会发现,前者是教师由于担心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叫了停,一点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进入探究的状态,他们的思维刚刚开启就被无情关闭了。后者则是由于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或生活体验不相符合,或因长期抑制学生的探究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看起来,在教师准确设计,适时指导,恰当组织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尤为重要,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充分参与探究,经历探究的过程,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创新的火花才能一次次迸发,探究式教学方式才能闪烁出其耀眼的光环,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探究必须建立在教师恰当的组织教学基础之上

新课改理念强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可见教师对学生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是十分重要的。到学校去听课,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了问题平台后,学生积极主动开始了思考、交流,开始了探究活动。下课的铃声响了,但探究活动仍在进行中,到快要上下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只好宣布下课,草草地收场。当然我们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不能因是否拖堂而定论,让我们进一步分析课堂上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指导实效性差,学生的体验探究实效不强。教师一直站在某个实验小组旁边进行观察,还时不时地打断学生活动,把该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所谓的“及时提醒”。这样做,不仅指导的面不够广,个别指导的针对性也不强,更谈不上在活动前对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同时也干扰了学生思维。由于活动的时间长,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分散,做小动作,甚至是在一旁玩耍的学生也不断出现。由于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组织不恰当,指导不具体,语言过多等原因才造成了完不成教学任务而拖堂,这样的拖堂实在是不应该。

在示范课、公开课的活动中,讲课的教师担心学生心理紧张要在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做“放松游戏”,或是和学生拉扯一些能使学生放松的话题。教师的出发点我们无可质疑,但游戏时间过长,话题内容“作秀”等,教学环节由于设计不恰当,组织不科学,浪费了课堂时间,挤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时间,因此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师生互动交流重复,探究活动程序不清楚等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也是常常能看到。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就应该让小组各成员明确自己在每次活动中的分工,比如谁在实验前领取仪器,谁在实验结束后洗涤仪器、整理并上交仪器,谁负责记录实验数据,谁主要负责本次实验的动手操作等等,都应该在小组活动之前进行分工。由于相互之間分工不明,探究学习时你争我吵,不仅课堂纪律不好,同时也特别浪费时间,学习的效率更低。在互动交流时,先交流的学生说过的观点,后交流的学生又重复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后,常常又把学生说过的话在重复一遍,当问老师为什么多次重复学生的语言时,回答说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当然为了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的时候,教师重复学生的语言是教学的艺术,但不分轻重,不分主次,不分难易的频繁重复实在是不可取的。学生对每次探究活动的步骤在动手操作前应该定下来,做到成竹在胸才能科学合理。但课堂上常看到的却是学生在不清楚实验步骤时就急于动手操作,开始实验,步骤颠三倒四,丢东失西。此时教师发现了问题,才让学生停下来,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实验的步骤后,重新在开始。

看来,只有教师恰当地组织好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探究的主体才能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从而形成各种能力。否则就可能事与愿违,效率不高,收获甚少。长此以往,发展下去,还可能扼杀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厌学。

三、探究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又强调,要立足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显而易见,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主要阵地之一,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想意识,从小事做起,包括在课堂上当其他同学交流或展示时,要养成会倾听的素养。只有教师有了培养意识,才能不因探究而探究。 更有的教师则是讲实验,让学生死记硬背探究的步骤、现象和结论等。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才能够全面落实,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渐发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随之而逐渐形成并提高。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就是要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地解决个人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为师者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真正走出为教教材而进行教学,为探究而探究,为考试而教学的不良怪圈,切实做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教学,切实做到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交流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