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2017-05-27 07:17宋江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族声乐中国多元化

宋江东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融通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音乐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其发展的多元化已成必然。在文化发展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也脱离不开这种趋势,不论是对演唱技巧的讨论还是演唱风格的变化,都是我们对民族声乐发展的一种探索与实践,文章从中国民族声乐的含义入手,简单阐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的特征,以及对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做一些思考建议,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创新进步贡献绵力。

关键词:中国 民族声乐 多元化 发展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就是我国各族人民歌唱艺术的精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比如京剧、秦腔、豫剧、河北梆子、黄梅戏、花鼓戏等,都具有当地浓郁的文化气息,并且在时代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继承传统又追求新潮,艺术领域的表现形成也更加丰富多彩,中国民族传统声乐处于时代潮流的变迁中,也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变。

1.中国民族声乐的含义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自于我国不同民族人民对生活、生产、情感交流的描述,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的地域区别,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语言、风俗习惯,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通过不同的声乐风格,又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点点滴滴。中国民族声乐的含义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看,广义的声乐艺术是指基于不同地域民族风格文化、历史背景、语言习惯等发展起来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包括民歌、说唱、戏曲或带有这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狭义的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基础上借鉴、运用美声唱法优点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精神、艺术科学的民族声乐,不管站在哪个角度,理解中国民族声乐,不仅要重视声乐艺术的民族性,还不能忽略声乐艺术的时代性,继承与创新是发展永远不变的基调。

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现状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并且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腔调,也形成了自己民族风格的历史、文化、审美、风俗,音乐作为人们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会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演唱形式和演唱技巧,而民族声乐所凸显出来的一大特性就是“民风”,它体现了民族最原生态的生活,立足于民族文化而茁壮成长,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声乐艺术的多样化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传递与沟通,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艺术进行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在创作作品、演绎方式、声乐教育上也得到更多體现。

2.2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存在的一些问题

(1)声乐表演方面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过于依赖吸收借鉴美声唱法优点,忽略了传统声乐的艺术个性,重演唱技能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会使声乐表演显得空洞而缺乏内涵;基于美声唱法的作品往往会给听众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尤其一些歌曲以外国语言为主,普通观众听不懂,慢慢地就会产生距离感,对美声唱法的作品失去兴趣,接受度和关注度会大大降低;从作品质量来看,一些声乐作品不乏低俗、抄袭现象,尤其当前网络歌曲流行甚广,但是听多了会发现很多歌曲的旋律相似,歌词简单直白甚至低俗,更不用说歌曲的创作根本毫无意义,为唱而唱,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这对于积极向上的作品创作、推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声乐教育方面

我国声乐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比较少,对传统民族音乐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没有扎实的民族文化基础,对声乐艺术的来源背景和发展历程就不够明了,有的学生连我国传统戏曲的知识也知之甚少,在演唱民族声乐歌曲时总觉得“味道不够”甚至是“不对味儿”,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也就缺失了正确的方向;学院派的教学理论倍为推崇美声唱法,认为声乐教学要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甚至学习其他唱法之前也要先学习美声唱法,但其实美声唱法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民族声乐风格,一些地域色彩鲜明的声乐作品以美声唱法来演绎反而失去了原本的民族特色,这就违背了民族声乐的民族特性;声乐教学注重技巧训练,却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很多学生在演唱时十分注重对气息、共鸣等歌唱技巧的把握,但是却忽略了歌曲本身的创作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歌唱变成了炫技,使得他们演绎的歌曲缺乏生命力、感染力。

3.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的特征

3.1审美的多元化

大众的文化才是最大的文化,在当今传媒形式多样,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变化的时代,大众的审美风格也日益多变,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有了自己对审美的见解以及标准,这就促使民族声乐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形成了更多不同的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众的审美,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传统的唱法,对更多更新颖的声乐形式充满期待,而在声乐系统中,也不再以某一种唱法或者派别来限定其权威性与系统性,随着审美多元化的发展,不同唱法会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这将是多元化声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创作的多元化

传统民族声乐在曲调的创作方面多会以地方上流行的小调、说唱戏曲、民歌诗词等为音乐题材,创作的曲调与这些音乐题材相互融合,产生独具地方特色的声乐作品,并且作品朗朗上口,易于流传;民族声乐艺术在歌词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基于诗歌谱曲或者以曲填词的创作方式十分常见,并且传统的戏曲、戏剧的唱词句式也常用于民族声乐创作;新民歌的出现是我们对民族声乐探索的发展进步,它是以民通唱法来演唱,突出民族元素,结合民族音调,好听、好记、好唱,新民歌有经过改变的传统民族歌曲,有全新创作的民族歌曲,还有民谣曲风,不仅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更具备当下所处的时代特点,彰显底蕴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流行元素,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3.3演唱的多元化

民族声乐文化的特色也体现在不同的唱法上,虽然我们的发声是不分民族的,但是语言、语调的差异性会对唱法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民族语系有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五大语系,汉语系以地域为界又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这些不同的语言会产生在发音、吐字部位等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因此歌唱的声音和风格也各不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唱法又融入了新的技巧和概念,使得演唱的形式更加丰富,有以彭丽媛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唱法,有现在备受推崇的回归本真,回归自然的原生态唱法,有美声与民族相融合的民美唱法,有通俗与民族相融合的民通唱法,还有多种唱法相融合的跨界唱法等等,这些唱法的兴起、共存都体现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多元化。

4.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4.1在保护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精华,传统的声乐艺术以及老艺术家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宝藏,这些都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一些资料因为年代久远保存方式受限而遗失,还有一些随着老一代艺术家和老一辈民族艺人的逝去而失传,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我们有了更多先进的保存手段可以将文化遗产保存起来,但保存的首要工作是要做好对民族声乐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采访、文字、书目、影音资料等等,对传统民族声乐进行深入挖掘,妥善保存,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对我们研究、继承民族声乐是十分有利的。继承传统之外就是要大胆创新,这一点不仅是针对民族声乐的演唱者与创作者,唱法无论派别,不分贵贱,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我们都要学会取精华去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创作进行改进创新,多听多看多想,既要彰显民族声乐的共性,又要突出民族声乐的特性,相信通过不断的自我创新,会使我们的民族声乐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4.2将多元化思维融入民族声乐教学

在一些高校的声乐课程设置中仍然将专业课按照演唱形式的不同而进行划分,比如民族唱法专业、通俗唱法专业、美声唱法专业,学生在面对这些专业分类时会产生迷茫,到底哪个是最好的?其实,声乐发展的多元化,已经不再需要如此细致的划分,最好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音色特点,学习适合自己的发声方法,教师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理解内涵,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作为学生要多学多唱,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多加了解,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不止局限于单一唱法,也要学会融合贯通,走出唱法分界的誤区,保护、继承传统声乐艺术的同时大胆创新,才能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之一,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文化财富,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研究,将传统发扬广大,让传统焕发新姿,相信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会在世界的舞台上长久屹立!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声乐中国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