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不稳定性”问题的对策研究

2017-05-27 07:01徐慧
中文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贫困人口贫困户

徐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39-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扶贫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但在“脱贫”成绩显著的同时,农村扶贫不稳定性问题突出。为了巩固扶贫成果,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扶贫不稳定性”问题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农村扶贫不稳定性的定义及其危害

扶贫不稳定性是农村扶贫开发及其反贫困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它是指农村中经过扶贫开发后而脱贫的农户,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导致经济收入条件恶化而重新返回到贫困户队伍中去的现象,即经历贫困—脱贫—贫困反复循环的发展过程。农户在经历多次返贫后, 会丧失脱贫的信心, 甚至陷入宿命论。从这个意义上说, 扶贫不稳定比单纯的贫困更具有危害性。

二、农村扶贫不稳定性现象的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方面,农村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劣势是造成农村扶贫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第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严重自然灾害往往导致一部分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返回贫困。第二、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经济基础尚不牢固的脱贫户, 一旦遇到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 则往往成为返贫的“ 先行者” 。第三、市场风险的逐渐加重。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脱贫农户, 一旦在市场经营中失败, 就有可能使自己重新返回到贫困户行列中。第四、子女教育费用的不断攀升。在农村中,有相当一批农民因支付高昂的子女教育经费而重新沦为贫困之中。

2.主观因素方面,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和自身的惰性是造成农村扶贫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第一,自身文化水平低下。目前农民的文化水平总体上偏低,全国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52.7%是初中程度,高中程度仅为11.7%,大专及以上是2.1%。这样的人力资本只能勉强维持现状,难于打破温饱陷阱的低水平均衡。第二,惰性较强。一些贫困人口在获得长期扶持后,把脱贫看成是党和国家天经地义的工作和任务, 自己游手好闲、无所作为,缺乏发展的后劲。第三,传统观念落后。有的脱贫人口至今还保持着农村传统落后的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 脱贫后有能力多生育, 导致计划外生育。有些脱贫户手头稍微宽松就盲目效仿别人高消费, 大肆操办红白喜事,其脱贫自然也不持久。

3.社会因素方面,扶贫工作没有帮助贫困户建立起在正常经济环境下的、可持续的、提高自身经济收人的能力,这是造成农村扶贫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自给自足的温饱工程战略,首先解决吃饭问题。这种情况下的扶贫政策基本上根据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制定,也带来了一系列与计划经济相连的弊病,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体制建立和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政府行为逐渐退出,形成以提高农民收人能力为首要任务的市场行为。这也是“扶贫不稳定”现象在基本解决温饱任务完成后,依然会出现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扶贫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1.根据导致返贫的客观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 防止扶贫不稳定现象发生

从自然灾害导致的返贫情况看,主要采取国家与社会救助方式来进行。 在受灾农户尽可能地采取自力更生办法, 坚持自救的前提下, 通过国家公共财政资金筹措社会救助资金、利用社会救助救济机构提供社会救助基金等多方面筹集资金和物资, 帮助受灾农户恢复生产, 重建家园;对因病返贫农户来说,建立比较完善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是非常必要的、迫切的。为此, 要使农民确立正确的医疗保障观念, 合理确定适合农村医疗保险费的收费标准, 以筹措农村医疗保险基金, 为使农民医疗问题从目前的极不健全的合作医疗过渡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必要的条件。面对市场风险, 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强化的市场经济观念,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素质和水平。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不仅要求农民从理论上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与运行原理,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营实践中逐步探索和掌握市场经济运行原理及其规律。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及时向农民发布市场信息及其预测经济发展趋势, 以减少农民盲目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市场风险;从目前农村教育费用的负担情况看, 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制度。对于进入高校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必须真正落实助学贷款制度及其勤工俭学制度, 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 尽可能解决家庭教育费用支出造成的返贫问题;同时也要 建立健全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

2.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

农村贫困人口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解决脱贫不稳定性的问题上主要还得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农村贫困人口要改变脱贫不稳定性现状,最根本的还得靠自己。一方面,要增强“脱贫”主观能动性。要克服克服 “等、靠、要”思想,改变一味依靠政府的惰性观念,树立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精神,积极参与到扶贫开发的各项建设之中,努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主观能动性”还包括积极支持国家方针政策,例如坚持计划生育政策,避免自身因“超生”而致贫、返贫;不乱垦乱伐,保护生态环境等。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于政府开展的各项免费扶贫培训,积极响应的同时视自身情况选择性的参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应自我创造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例如如果想小额贷款创业,对于相关技术和贷款流程就可请教相关工作人员。另外,对于自己的学习需求可向相关部门提出诉求,请求支持与帮助。总之,只有通过贫困人口自身主动的学习,才能持续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有了自我发展能力意味着拥有了“脱贫”的能力,也意味着可以自我遏制“返贫”。

3.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建立健全扶贫攻坚长效机制

要做到精准扶贫,精确识别是前提。通过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创新方法,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识别贫困户的全过程公开透明,群众参与;要做到精准扶贫,精确施策是关键。精准识别后要对贫困户进行科学精准分类,然后精确施策。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进行点穴式的靶向治疗、“精准滴灌”,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对有劳动能力的,采取产业扶贫、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无劳动能力、因病因残致贫的,通过低保、医保、大病救助等政策實施“兜底”扶贫;对生存环境恶劣、就地脱贫难度大的,进行易地搬迁安居扶贫;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管理是保证。这包括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健全干部帮扶机制、健全督促考核机制。对扶贫资金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及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要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要完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促使党委政府把工作重点和各类资源放在精准扶贫上;要加强农户信息管理,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更新,动态管理。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贫困人口贫困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光和热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