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分析

2017-05-30 10:48王奕彬
中国商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

王奕彬

摘 要:从需求出发,我们不难引申出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大关键要素,同样,对劳动力、资本、土地以及创新的分析是研究供给侧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劳动力总量无法继续增加的大背景下,通过调整劳动生产率来改善供给侧的劳动要素势在必行。本文以劳动力要素为主线,分析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如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劳动关系的治理体制、法制保障来促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最后对改革浪潮中的大学生就业劳动力群体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劳动力市场 劳动关系 人力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c)-005-03

1 劳动力要素在改革中的重要性

从字面上看,生产关系是人与人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资本、土地与劳动的分配关系之所以会是各国经济学家探讨的学术重点,是因为这些要素的所有者是人。这种层面上的生产关系或者说是社会分配关系,是与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因此说劳动力不仅是生产的基本要素而且是核心要素,离开劳动力及其劳动一切所谓生产和价值创造及经济增长都不存在。

在索洛模型中,较高的储蓄会导致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只是暂时的。资本积累本身并不能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最终达到一个资本与产出的稳定状态。然而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却有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这恰恰与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思路相符合,提高供给质量,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扩大有效供给面、将供给与需求有机联系起来,使供给结构对需求的微小改变迅速灵活地进行调整,使要素配置实现最优化;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2007年~2013年就业人数与GDP增速中可以看出,就业人数与GDP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虽然无法从GDP的数字中看到社会福利是否真的在增加,但劳动力就业就像一个隐形的驱动使我国产业结构也发生历史性变化。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衡量经济运行发展的一项科学指标,经济是否平稳发展要从整个就业市场出发。随着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通信等各大市场充分展现出强劲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促改革、转方式的关键时期,通过适当提高就业目标,更加强调就业增加和民生改善,提高劳动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同时,使其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绿色环保、更能够惠及民生。

2 劳动力侧亟待改革的现实因素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绝对值由2012年的9.37亿下降到2015年的9.11亿。劳动力规模的“缩水”,披露了我国人口红利缩水的严峻现实。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对此声称,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减弱,经济增长率难免呈现下滑趋势。

2.1 人口结构的转变:长期趋势的开始

从加总水平上来看,一旦给定人口数量的情况,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是决定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以前的生育率水平变化又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有着直接的联系。

自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我国生育率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政策的强制性和持久性使这种态势呈现出惯性发展的特点,这是生育率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由此引起人口结构不断随之变动,同时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长期影响。人口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动力市场带来无可厚非的影响,易富贤和苏剑两位人口学专家认为,劳动力严重短缺、人口高度老年化、经济丧失活力这三个显著特点将使我国的年龄结构很快变成高度不稳的倒三角形。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仅仅是一个长期趋势的开端。

2.2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问题突出

劳动力的均衡数量是由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事实表明,市场供求态势正在发生变化。2013年春季开始,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招工难的情况,这不仅是就业信息不对称、职业培训不到位所引发的,更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加之产品更新换代的巨大筛选作用的后果。仅仅两年,这种现象便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一些以劳动力、原料、粮食输出内陆省份伸出爪牙。企业的没落使各个岗位的劳动者包括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转变,小到企业,大到国家都应该从整合劳动要素出发,提高劳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2.3 劳动力成本趋势性上涨

大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在2005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国内普通劳动力工资也呈持续上升态势。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持续下降。目前,我国农村有效剩余劳动力仅接近3000万人,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综合需求,以及新生劳动力的培养速度,初步预计在2017年,会完成这将近3000万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自美国金融危机大爆发,中国也遭受经济危机的侵袭。我国经济虽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有所好转,但国内经济矛盾仍然尖锐,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使得基层劳动者无法获得与投入成比例的收入,甚至丢失了维护合法利益的权利;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基层员工工作更加辛苦,由此产生罢工现象,这种矛盾激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政府对此现象需理性对待,化挑战为机遇,寻找解决办法使中国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 稳态。

3 劳动要素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3.1 迎合产业需求,弱化劳动力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去过剩產能和优化产业结构,在改革的背景下,产能过剩行业的雇员必将面临被裁的风险。根据全国经济普查,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电解铝五个产能过剩行业若在未来两三年减产30%,将有三成的劳动者就业岗位受到影响。没有能力在地区、产业、部门间自由流动的劳动者随时可能失业。

从供给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提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加强职业教育力度,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增强劳动者职业培训不仅是使其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有效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革新;另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机构,使劳动者的技术知识和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例如,完善社会实习信息,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对高等院校教学内容课程相应改革。

3.2 理顺劳动关系管制与自治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要求更加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明确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划清权利边界是很重要的。一般将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型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

其中宏观层面强调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通过劳资政三方关系协调规范社会劳动关系,基于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现实,政府表现强有力的干预力度,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优化资本结构及其运作,必将对劳工政策产生影响。具体可以在发挥国家队劳动关系的监管和协调、建立平衡劳资关系的法律制度方向努力。

中观层面的集体劳动关系通常被市场经济国家放在突出位置。加强政府对劳资双方自治的监管,使工会的独立性和民主性得到信任,协助处理职工代表大会和企业内部治理的关系,完善集体协商的相关立法工作。

在个别劳动关系层面,主要通过劳动合同来协调双方关系。现行的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加保护劳动者权益,使工会、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形式能真正代替部分劳动者发声。

3.3 强化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有其隶属性和一定人身依附,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干预职能,尤其是涉及劳动者经济利益和生命安全问题上。首先,加强劳动合同立法,这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书面确认,它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权利与义务,通过劳动合同这种法律形式依法确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地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职业危害防护等,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不二之选。其次,重视劳动保障检查,理顺监察工作体制,合理解决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问题,认真查处每一起劳动违法案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最后,要加强劳动争议处理,使调解、仲裁、审判三道程序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与衔接,积极支持工会配合政府维权也是有必要的。

供给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需求更应注重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这既与改革初衷相符,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3.4 加强企业、劳动者与利益相关主体的伦理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调节手段,一种合理劳动关系的形成离不开道德理性的主动介入和引领。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论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关系基础上的,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合。

根据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劳动者与利益相关主体的伦理关系上升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的议题高度。“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推动雇主伦理、劳动伦理和同事伦理建立,以弘扬正确的企业文化,防范劳动关系的风险因素。

3.5 调整人口政策

从2011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就在减少,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活动人口也开始减少,劳动力出现负增长但劳动参与率还在提高,这是人口结构造成的。由于新增劳动率减少,放缓了人力资本的改善程度。我们通常认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质量,但是事实上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

为此,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迎合改革,要改善未来结构,调整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提高生育水平,其次加大教育和培训,大力培育人力资本。

4 供给侧改革中的大学生劳动力要素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改革矛盾,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是对供给侧改革視角下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的挑战。解决劳动力市场需求与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矛盾的第一步,就是及时对高等教育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科结构、专业层次朝着顺应人力市场发展,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此政府要注重对供给侧结构性产业进行调整,积极与高等教育改革融合,实现高等教育规模与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高校方面也要关注市场需求,构建人才培养与需求相一致的衔接机制,坚持自己办学特色的同时吸收其他高校的优点,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

参考文献

[1] 崔巍.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再研究——科学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与经济增长关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27(3).

[2] 都阳.重视人口转变的劳动力市场效应[J].人口与发展, 2008(3).

[3] 宋汝芳.当前环境下劳动力成本升高的原因及应对方法[J].财会学习,2016(10).

[4] 刘金祥,高建东.供给侧改革中劳动关系的前沿问题[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3).

[5] 董保华.中国劳动关系的十字路口——管制与自治:富士康、本田案件提出的法制命题[J].探索与争鸣,2011(3).

[6] 吕鑫,黄健柏.维护劳动者权益 政府责任大[J].中国劳动保障, 2006(9).

[7] 夏明月.劳动关系伦理的提出及其价值旨归[J].哲学研究, 2014(5).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干部内部培训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竞业禁止协议探究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城乡劳动力结构变迁影响因素透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