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方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①

2017-05-30 08:09陶祝婉
中国商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摘 要:温州地方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但传播状况堪忧。温州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缺乏核心竞争力,两者融合发展是双赢的正确选择和必然趋势。要采取措施促使温州人转变思想观念,放眼未来,积极投融资文化创意产业,并建立温州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效互促机制;深入挖掘温州地方传统文化,充分整合开发地方多种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综合文化商圈,形成规模集群效应,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并推进地方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温州地方文化 瓯越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c)-142-03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发展极为迅速,并且迅猛影响各国。尤其欧美国家和日韩的文化创意产业更是飞速发展,成果显著。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一五”规划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诸多省、市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在规划中都体现出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重视。

1 溫州地方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1.1 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对文化内容挖掘不够,导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大而不强,快而不优”

温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以2013年为例,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70.77亿元,全省排名第四;占GDP比重为4.27%,全省排名第四(2012年排名仅第七位);同比增长24.2%,全省排名第二,为全市发展最快的产业。温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它作为市十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并为之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预计2015年~2020年,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将达到15%以上,至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将达到450亿,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

然而,当下温州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最主要的问题是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不够充分。许多产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对文化内容的挖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效应,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大而不强,快而不优”。例如2013年,浙江省内各市的“文化发展指数CDI”,温州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仅为78.54,位列全省第8位[2]。

1.2 温州地方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极富创造力,但传播现状堪忧

温州是文化灿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风鼎盛、名流辈出。是东瓯王国的故地、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重商经济学派“永嘉学派”的诞生地,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游泳之乡、中国象棋之乡,还是书画名城、百工之乡,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923项,其中世界级的4项、国家级的35项、省级的131项,有瓯塑、瓯绣、瓯瓷、黄杨木雕、石雕、贝雕、细纹刻纸等32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类,120多个工艺美术品种、300多家工艺美术企业。有泰顺廊桥博物馆、楠溪江古村落、雁荡山、玉海楼、碗窑等众多地域性文化资源,有拦街福、赛龙舟、百家宴、成年礼等众多节日民俗,有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几千年以来至今温州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财产,是温州社会之源、之根。

然而,温州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不容乐观,温州土生土长的90后、00后的青年人说起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漫画头头是道,却大多不会说温州话,对温州地方文化却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以温州在校大学生为例,相关调查表明,对温州地方文化较为了解的不足二成,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温州地方文化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3]。

1.3 温州地方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双赢的正确选择

创意产业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创造价值的产业,传统文化是创意产业的“灵魂”、根基和源泉,“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对温州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它的根和源就是温州地方传统文化。温州文化创意产业要改变核心竞争力缺乏,“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现状,应深入挖掘温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走与温州地方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打造自身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而温州地方传统文化要传承、发展,较为有效的途径是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在保温箱或温室里保护的文化,不能长久,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单靠政府输血,难以根深叶茂,基业常青,必须培养其自身发展能力,就像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是创建、保护他们在大自然的生活环境,而非养在笼子里。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表现形式,能使传统文化突破僵化的传承模式,融入现代语境当中,融入现代观念和情感,使它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还能使传统文化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强大的产业机制和四通八达的市场机制重新植入大众生活,进而重新获得传承和延续之稳定的社会根基”。使传统文化之传承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高效、便捷的传播优势,让传统文化的巩固存在和扩大影响插上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科技臂膀[5]。

2 温州地方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1)采取措施促使人们转变观念,放眼未来,积极投融资文化创意产业,并建立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效互促机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在古代对外陆地交通极为不便,海外交通却较为便利;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众多,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尤其是泰顺、文成等西部山区,更是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东临东海,夏季台风频发,常给人民的生命、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害:这些特殊的地理、自然和生活环境条件造就了温州人特殊的品格,使得他们既有着面向世界、勇闯天下的胸怀,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强大意志,务实精明、困境谋生的杂草精神;也使得他们缺乏大局、协作意识,投机性、冒险性强,目光狭隘、只注重眼前利益。在改革开放初期,勇闯天下的温州人依靠自己的精明才智发现了此时期制造业的丰厚利润,回家乡开办了大大小小遍布温州各地的众多工厂,在全国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专业市场,发展小城镇,以自己的顽强、务实、不怕苦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国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创造出了驰名中外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温州模式”。

然而,进入21世纪后,温州的经济发展很快遇到了瓶颈,其发展的速度明显减慢,落后于杭州、宁波、金华等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投机、冒险性强的温州人喜欢涉足的投资少、周期短、收效快的低成本、低价格、低层次的产业优势正逐渐消失。温州要继续保持领头羊的优势,继续“温州模式”的传奇,其产业的转型迫在眉睫,而产业转型的关键之一应是采取措施促使温州人转变思想观念,放眼未来,积极投资涉足投资多、周期长、收效慢但附加值高、收益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温州的地理、自然和生活环境的不利因素都已经被克服或将被克服,其文化特征、群体个性的转变既应是我们的主动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抛弃其不利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流传5000多年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

2016年3月,由温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联合主办、温州市委宣传部承办的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其“目的是搭建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平台,让文化产业与社会资本对接,使才华和财富得到转换”。在该会上,温州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显现火热态势,有29个文化产业项目参与融资推介,18家国内知名投资和金融机构到场寻找投资项目,最后温州市洞头区“花岗渔村文化风尚生活旅游”、《温州青年》系列电影影视版权;泰顺县文礼书院一期等9个项目实现了签约,签约金额逾20亿元[6]。可以看出温州人的思想观念正在转变,越来越多的温州人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积极投融资文化创意产业。

温州地区民间资本十分雄厚,随着思想的进步、观念的转变,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将十分可观。

思想观念本就是文化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温州而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对地方传统思想观念的扬弃,对传统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尤为休戚相关,在采取措施促使人们转变观念,积极投融资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应努力建立温州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效互促机制,加速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创造性地继承温州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提升温州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2)深入挖掘温州地方传统文化,充分整合开发多种地方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综合文化商圈,形成规模集群效应。

单一的文化因素在市场上总是孤立无援,多种文化因素共同起作用,联合出击,总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效果,要发挥温州地方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作用,应深入挖掘温州地方传统文化,充分整合开发地方多种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综合文化商圈,形成规模集群效应。

近年来,温州也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整合了多种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产业项目,例如2002以来举办了多届的拦街福民俗活动,既有台阁、中秋小摆设、首饰龙、档龙、珠灯、走马灯、福禄寿三星造型等温州传统民间工艺品展示和民俗风情展,又有长人馄饨、矮人松糕、鱼丸、灯盏糕等温州传统名点小吃,京剧、越剧、木偶戏等戏曲斗台,并时见少儿文艺、武术、腰鼓、高跷、旱船等表演项目踩街巡游,加上名购特产、商品销售,可谓琳琅满目,五彩纷呈。引得市民们争相目睹,甚至外地游客也蜂拥而至,将活动街区围得水泄不通。不过几天的活动时间,参加人数都在几十万以上,造成轰动效果,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让与会商家满载而归[7]。

正月十五元宵节泰顺的百家宴,年年主办方都准备了2万多人的席位,却仍然“一饭难求”,常是刚放开预订,席位转眼一抢而空。元宵节当天,人群汹涌,场面极为壮观。赴宴者不但可以一尝古老宴席,欣赏泰顺风光,还可以尽情观赏抽狮、龙狮子灯、八宝灯和提线木偶戏等民间技艺表演,以及竹编、手工制陶、草鞋编织、木杆秤制作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细细品味泰顺地域传统文化。

然而,对温州这样一个文化灿烂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这样整合多种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是太少,还有很多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例如,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的江心屿,属中国四大名屿之一,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如东西双塔、江心寺、宋文信国公祠、浩然楼、谢公亭、澄鲜阁及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有谢灵运、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等文人留有叹咏诗章近800篇,然而温州以外的人对它所知甚少,影响有限,可以将之与沿岸不远的江滨路商业圈以及七枫巷、五马街、官前街、谢池巷、墨池坊等传统历史文化名街联合,结合现代科技,融入现代创意理念,打造为涵盖观光餐饮、休闲娱乐、时尚购物等多样化的文化休闲消费街区,扩大其影响,增强其文化吸引力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

许多人对“温州模式”闻名已久,向往不已,但来到温州却看不到温州模式的相关展示,令不少人大失所望。建议建立“温州模式”博物馆,以照片、实物、视频等形式向世人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温州商人的点点滴滴,展示温州民营企业独特的发展轨迹,以及民营企业家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传奇故事。并同时展示“温州模式”的成果——正泰、德力西、康奈、奥康、红蜻蜓等众多温州名牌商品,并同时进行服装、皮鞋、眼镜、打火机、教玩具等相关产品的展销,鸭舌、鱼饼、鱼丸、长人馄饨、矮人松糕、藤桥熏鸭、白象香糕、永嘉麦饼等各种温州特色美食、名特优产品的品尝销售,将之打造为“温州名品旅游购物中心,一个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把温州名品推向全国”。一条集怀旧与新潮于一体的“百工之乡”购物中心。让游客从旅游购物中更直观地看到温州人创造的奇迹。打造温州历史变迁体验游,揭秘温州发展模式,民营企业的创业史[8]。

此外永嘉的国家5A级景区楠溪江不应仅仅只是山水胜地,还应充分挖掘芙蓉、苍坡、岩头、丽水等古村巷的民俗文化、耕读文化、宗族文化等潜力,山水诗人谢灵运、永嘉学派叶适等人的名人遗迹,加上周边的素面、沙岗粉干、香鱼、早茶、板栗、红柿、香柚、田鱼等名优特产销售,打造综合休闲旅游度假区,形成集群效应。乐清的雁荡山、瑞安的玉海楼、平阳的南雁荡、文成的刘基故里、泰顺的廊桥之乡等都可以整合周边的乡情民俗、历史文化建筑、名人古迹、传统手工艺品、戏剧表演、特色商品等资源,形成规模集群效应,扩大吸引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并推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传承创新,增强其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

拦街福的人潮涌动,泰顺百家宴的“一饭难求”,还有年年端午节期间万人空巷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温州一家人》的热播,以及以文化积淀深厚出名的南塘风貌街游客如云等,无不显示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推崇和追随,显示出温州地方传统文化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勃勃生气和良好发展契机。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永远的创意之源,传统文化也需借助文化创意产业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获得广泛传播之平台、传承创新之土壤根基,两者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双赢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温州市人民政府.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2015-2020年).溫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温政发〔2015〕32号文件附件1和附件2)[EB/OL].2015-04-28.

[2] 谢中榜.温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转型路径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 陶祝婉.温州本土文化在温州高校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 侯妍妍,李荣菊.传统文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探析[J].群文天地,2011(4).

[5] 栾淳钰.论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互促机制的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16(2).

[6] 叶正积.温州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火爆9个项目实现签约金额逾20亿元[N].中华工商时报,2016-3-30(2).

[7] 叶大兵.温州拦街福的历史、特点与当代复兴[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8] 卢舒怡.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温州为例[D].复旦大学,2013.

①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温州地方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16wsk15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