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2017-05-30 10:48董济杰
关键词:中西文化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董济杰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精神财富的沉淀和积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不同的社会存在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存在,在历经几千年的人类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并无高低之分,我们应该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辩证观点客观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500010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它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一切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而且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自身发展中有历史继承性。文化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历史性,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到国家或民族,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前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一切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自身发展中有历史继承性。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历史性,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到国家或民族,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与欧洲以东地区的日本、朝鲜、印度,以及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统称为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也称华夏文化。西方文化指的是最初形成于南欧、北欧,盛行于欧洲、北美、澳洲的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不同的地理历史背景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形成直接受到地理自然环境的影响。正是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的是大陆文化,西方是海洋文化。中国作为大陆性国家,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家庭为本位,以中央集权制为统治框架的大陆文化传统。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个地区都是三面环海,海洋的广阔和一望无际,培养了人们的冒险精神和开放性性格,航海业的发展促进其海洋文化的形成。因此,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差异。

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农耕文化和工商业文化的差异。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文化的形成发展更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全部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中华文明植根于长江和黄河所滋润的肥沃土壤之中,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作为中国传统生活中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西方文化诞生于蓝色的波涛之中。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这一地区既不适合畜牧,也不适合农业,于是致力于手工业,陶罐等工艺制作,而且靠近海岸线,适合发展海上贸易。因此,与中国的农耕生产方式不同,西方社会渐渐成为工商业的生产方式。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血缘关系和契约关系的差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农耕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家庭为本位,一般是先有家,后有氏族,而后部族,再是民族(国家)。中国人对于血缘的重视延伸到整个社会,因此血缘关系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西方工商业民族的显著特点是产权分明,从业人员必须流动,到各处去经商。人们渐渐地变成独立的、无依附关系的个人,而过于独立的关系容易引起混乱,破坏安定,因此就诞生了“契约”。不同于中国文化中的血缘关系,西方人的社会关系首先就是契约关系,通过契约来维系、约束人的行为。

在不同的社会上层建筑中,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礼治和法治的差异。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社会纽带,进而形成了以封建君主为最高家长的封建礼治社会制度。礼治實际上是介于德治与法治之间的一种治国方略。而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们在契约社会中以法律来维护个人的利益。在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之所以能够普遍遵从法律是因为人们相信法律反应了上帝的意志。文艺复兴后,人们从中世纪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于是又产生了民主制度,民主和法治是西方的重要社会制度。

二、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西文化差异也反过来影响着东西方社会的发展。

从文化渊源上讲,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儒释道这三种文化注重的是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特别是儒家思想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儒教讲求敬天尊礼,主张维护中国封建君权的“三纲”“五常”。这种文化看中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自身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近代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热衷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喜欢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是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从思维方式上看,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注重直观思维和经验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尚象”,中国人习惯于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容,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演绎和推导,从而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形象和现象的作用,重视形象经验和横向联系,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思辨的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习惯于从复杂的现象中寻求事物抽象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理,因此,希腊人更习惯于逻辑化的思维,而且哲学家更是把这种抽象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文艺复兴后,物理学的发展使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系统化,从而推动了西方科学精神的不断前进。

从文化的内核来看,正是由于文化渊源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内核差异,这种核心差异就是中国的人文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差异,中国历史上过于注重人文传统而缺乏对实证科学的探索,造成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而西方注重科学精神和实证分析,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工业化大生产推动了西方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中国一直处于封建专制的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下,导致近代中西方社会发展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积淀造成了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中国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而且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民族稳定和权利高度集中的状态,因此,在个人和集体利益面前,主张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集体利益,而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作的贡献。西方社会人口流动性强,各民族长期处于不断交流和融合中,个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比较强。人们普遍信奉个人本位主义,认为个人的幸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强调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而神圣不可侵犯。这种价值观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处事原则。在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主张家族本位,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在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主张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对外扩张和适者生存。因此在近代史上,出现了西方殖民文化的不断扩张。

三、中西文化差异的实质

由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文化渊源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的来看,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为认识论基础,讲究的是玄学和人文主义。西方文化以天人二分为认识论基础,讲究的是科学和理性主义。

综上分析,由于生存环境、生产方式、文化渊源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中西文化差异的实质是什么呢?总的来看,中国文化以天人合一为认识论基础,讲究的是玄学和人文主义。西方文化以天人二分为认识论基础,讲究的是科学和理性主义。面对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近代很多中国哲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提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于东方文化过于讲究安分、安民、安贫,乐于知足,因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趋于落后;而西方文化讲究不安分、不安民、不安贫,乐于奋斗,不断革新进取,因此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进步。东方的文明的最大特色是知足。西洋的近代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不知足。知足的东方人自安于简陋的生活,故不求物質享受的提高;自安于愚昧,自安于不识不知,故不注意真理的发现与技艺器械的发明;自安于现成的环境与命运,故不想征服自然,只求乐天安命,不想改革制度,只图安分守己,不想革命,只做顺民。[1]面对近代以来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距,胡适感到中国百事不如人,而拯救国家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大彻大悟地承认我们百不如人,死心踏地学西方,当时充分西化的思想在胡适那里呼之欲出。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文化分为三路向,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文化分为三路向。

西方文化观是意欲向前的文化,关注的是人和物的问题,以科学见长;中国文化意欲调和执中的文化,关注的是人和人的问题,以玄学见长;印度文化是意欲反身向后的文化,关注的是人对感情的问题,以宗教见长。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特色是科学、民主。西方的望远镜、轮船、电灯与中国笨重的骡车,油灯相比,更带有征服自然的威风。西方国家可以没有皇帝,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夫妻、父子都是平等的。科学和民主这两种精神完全正确,要全盘承受。但西方文化不至于效仿,而且已经走到尽头。他认为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与中国的人生态度相比只不过是枝叶,人生态度是根本。西方人关注自然,但人生哲学十分肤浅,随着生存问题的解决,人类必将由物的问题转向人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儒学之所长。

冯友兰在《新事论》从文化类型说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异同。他指出冯友兰在《新事论》从文化类型说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异同。西方文化是工业化类型,东方文化是农业化类型。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不是由一种特殊文化转为另一种特殊的文化,而应该由一种类型转为另一种类型。中国文化的差异是类型的差异,说到底是时代的差异。西方文化所以优越因为是近代的工业的。中国若不能成为一个近代式的国家,将来只会成为一个地理上的名词。这样就把中国文化由中西问题变为古今问题,而解决中国文化的问题关键是由生产的家庭化转向生产的社会化,由世界的乡下人转变为城里人,转变的根本途径就是产业革命。他援引马克思的话,工业革命的结果使乡下靠城里,使东方靠西方。乡下本来靠城里,不过在工业革命后乡下尤靠城里。在工业革命后,西方成了城里,东方成了乡下。乡下即靠城里,所以东方亦靠西方。[1]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其内容和形成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因此,中西文化差异的实质是社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全部社会生产关系的差异。

四、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差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我们辩证地看问题。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和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谈到:“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3]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不能说谁优谁劣。文化并无高低之分,我们既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谋求共同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面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要以学习和包容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法治理念,从而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文化。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文化封闭必然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停滞。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中西文化的交融也进一步加深,各种思想交锋也日渐激烈,我们要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各种长处,善于挖掘西方文化的现代性价值和科技精神,在文化融合中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对待西方的文化不能全盘接受,要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在取其精华的同时也要弃其糟粕,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同样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对待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上要认真地加以鉴别,有所选择。在吸收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坚决摒弃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同时坚决反对西方文化中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

要对本土文化有信心,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优秀的基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其积极的一面,同时扬弃封建的糟粕。将中国古老文化与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加大本国文化的创新,加速文化转化,积极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外交,突出我们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构建具有全球化的时代新文化。

在中国大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西方文化殖民扩张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中国的本土文化依然存在被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危险。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西方文化扩张性的侵略,抵制西方文化殖民主义以及和平演变策略,从而捍卫本国的文化安全,保障政治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五、结语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各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应该以辩证理性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当前我们惟有以宽容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去理解不同文化的优势与特色,方能提炼出其中的精华,熔铸出建造现代文明大厦的构件。[5]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和包容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不同文化的优势和特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扬弃和创新的精神来构建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 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5]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olds that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 Culture as a social consciousness, is the accumulation of spiritual weal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is a national soul and spirit. Different social existence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create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different social existence, such a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factors and production metho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orms a huge differenc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re is no excellent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development. We should tre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bjectively from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ywords: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ces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