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郑玄的语言学思想

2017-05-30 07:38周媛
关键词:郑玄语言学思想

周媛

[摘要]作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在多种经传的注释中对语言现象也予以了极大关注。他注意到语词的音义关系,首创了一批语法术语,利用方言语料校核古籍,对语词的重迭、省略以及活用等现象也多有关注;同时,在语言的研究方法上,他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筚路蓝缕之功。通过对郑玄注语料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其语言学思想,以期更好地继承此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郑玄;语言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4010804

郑玄(127200),字康成,是东汉末年享有盛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也是两千年来国学昌明的先导。他在经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受到历代学者的推崇。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融会贯通,遍注群经,“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1]1209他承于师说又不拘于师说,兼容并蓄,择善而从,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使汉代经学归于一统,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以其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有《三礼注》《毛诗传笺》等著述60余种,百万余言,世称“郑学”。可以说,“郑学”代表了汉代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经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郑玄不仅是杰出的经学家,也是优秀的训诂学家、校勘学家。他在继承先贤训诂成就的同时,对于训诂体例和训诂方法亦多有创新。他率先将文字、音韵和训诂熔为一炉,用于训释古籍、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的群经注释,尤其《三礼注》和《毛诗传笺》一直是后人注书的范本。郑玄在训诂方面取得的这些巨大成就,离不开他在校勘古书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深谱注书须先校书之理,审音定字、考订异同、刊改漏失等细微工作无不认真对待,一一躬行,其纯朴学风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极其深远。

梳理和继承“郑学”这笔宝贵财富的同时,还应当指出,除了在经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面的卓著成就,郑玄作为一名语言学家也是當之无愧的。他在多种经传的注释中对语言现象给予了极大关注,在语言的研究方法上提出了独到见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古籍作出合乎语言学原理的诠释。不得不说,这在一千多年前确实难能可贵。考察郑玄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在语言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贡献,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一、注重音义关系,创议古音之说,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原则,即语言中概念和声音的结合初始时是任意的,然而一旦概念和声音结合,也就是说,语言中确定用某个语音表示某种语义之后,语音和语义之间又存在了某种约定俗成性。对于这一语言学原理,汉语研究者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早在汉代就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探讨词语的语源问题,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特别注重从分析字形入手追寻字的本义。但是,由远古文字到小篆,汉字的字形已发生了讹变。因此,仅凭字形来探寻本义是不够的,还得寻找其它途径,而声训就是古代学者探寻到的另一条可行之道。《说文解字》《尔雅》《方言》以及其它一些古籍的训释内容中已经有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解释词义并追寻词义本源的现象了。例如,《说文解字》:“天,颠也。”[2]7“政,正也。”[2]67《尔雅》:“锡,赐也。”[3]11“贻,遗也。”[3]56《方言》:“倚,奇也。”[4]17“崽者,子也。”[4]88《周易》:“乾,健也。”[5]382“离,丽也。”[5]382《孟子》:“痒者,养也。”[6]33“校者,教也。”[6]33这些训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学者对汉语音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已经有了朦胧的意识,而郑玄更是率先从义理上对这种释义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说明。郑玄指出:“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7]6郑玄此处所谓的“同言异字”就是指用不同的词表示相同的音、义,由此可推导出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郑玄非常重视词的音义关系,在诠释经传时常常运用“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8]9的方法以求得字词的确解。例如:

(1)蜎蜎者烛,烝在桑野。《诗经·东山》

毛传:烝,窴也。

郑笺:古者声窴、填、尘同也。

(2)每有良朋,烝也无戎。《诗经·常棣》

毛传:烝,填也。

郑笺:古声填、窴、尘同。

(3)孔填不宁,降此大厉。 《诗经·瞻卬》

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诗经·召旻》

郑笺:填音尘。

(4)不殄心忱,仓兄填兮。《诗经·桑柔》

郑玄:填音尘。

“古声某某同”“某音某”“古读某为某”之类的注解在郑玄的经注中比较常见。可见,郑玄深谙古今读音存在差异,明了有些古音相同的字到了汉代读音发生了变化,已不再相同了。对此,清代学者戴震从古音学发轫的高度给予郑玄颇高的评价,他说:“按古音之说,近日始明,然考之于汉,郑康成笺毛诗云:‘古声填、窴、尘同。及注它经,言‘古者声某某同、‘古读某为某之类,不一而足。是古音之说,汉儒明知之,非后人创议也。”[9]305此外,郑玄的这些注解还指明了古音通假,由此,我们不但可以知晓某字的古音,还可以通过音同而通假的原则得以了解假借字的语意。例如,例(2)“烝也无戎”中的“烝”,毛传指出“烝,填也。”[10]566而郑笺则进一步指出,“古声填、窴、尘同。”[10]566明确了“填”实际上是“尘”的假借字,而“尘”的意思是“久”[10]P566,这样,“烝”有“久”义就不言自明了。而例(3)“孔填不宁”和例(4)“仓兄填兮”中的“填”,并音“尘”,也都是“久”义。由古音而明假借,可见郑玄已摆脱了就文字而说文字的羁绊,开始自觉地将所注群经作为语言材料加以处理。也就是说,郑玄具备了语言学家的思维和目光,这在距今将近两千年前的汉代,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创获。

郑玄不仅能运用语音探求语义,而且能根据语音来推断古籍中的讹误,例如:

(5)拾级聚足。《礼记·曲礼上》

郑注:拾,当为涉,声之误也。

(6)主人祖滇池。《礼记·檀弓下》

郑注:滇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

(7)齐穀王姫之丧。《礼记·檀弓下》

郑注:穀当为告,声之误也。

(8)天子乃鲜羔开冰。《礼记·月令》

郑注:鲜当为献,声之误也。

郑玄突破字形的束缚,独辟蹊径,将音义结合起来考辨语言材料的真伪正误,为古籍的校勘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虚词观念,树立语法意识,首创了一批语法术语

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建立相对较晚,清朝末年马建忠《马氏文通》的问世才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真正形成。之前,虽然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中并没有独立的语法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没有语法方面的相关研究。实际上,考察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传注、训诂等著作中已零散地涉及了一些语法问题。而先秦学者们即开始对汉语中的虚字进行解释,如南北朝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就专门论及语法问题,而汇集虚字加以解释的专著在元代就已出现,诸如此类……都表明在接受西方语法学的体系、术语和方法之前,中国历代的语言学者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观念。其中,郑玄的经注中就闪烁着语法学的火花。他不仅首创了一批传统语法学的术语,而且某些注释中所透露出的语法观念也给予后人很大的启迪。

郑玄注经注重博采众长,承前启后。早在郑玄之前,已有人注意到,经籍中某些词的词义很虚,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例如,《毛诗故训传》中将《芣莒》“薄言采之”中的“薄”、《汉广》“不可求思”中的“思”、《草虫》“亦既见止”中的“止”、《山有扶苏》“乃见狂且”中的“且”、《载驰》“载驰载驱”中的“载”、《大叔于田》“叔善射忌”中的“忌”都释为“辞也”。郑玄沿用了这种方法。他在《毛诗传笺》中也将《都人士》“匪伊垂之”中的“伊”、《頍弁》“实维何期”中的“期”、《抑》“告尔旧止”中的“止”释为“辞也”。而《礼记·檀弓下》“生事毕而鬼事始已”中的“已”、《周易·系辞下》“则居可知矣”中的“居”、《尚书中候》“维岁二月”中的“维”,郑玄亦均注解为“辞”。此外,他还创立了“语助”的术语。例如:

(9)尔母从从尔,尔母扈扈尔。《礼记·檀弓上》

郑注:尔,女也。从从谓大高,扈扈谓大广。尔,语助。

(10)何居?我未之前闻也。《礼记·檀弓上》

郑注:居读为姬姓之姬,齐鲁之间语助也。

对这种“语助”,清人黄生说:“《礼记·檀弓》曰‘何居与《诗·小雅》‘夜如何其、《尚书·微子》‘若之何其,皆当读基字浊音,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字者。”[11]8。可见,在郑玄看来,“辞”和“语助”并不完全相同。“辞”是在句子结构中起衬贴作用的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而“语助”是表达一定情感和语气的语音成分,一般只用于句末,相当于马建忠后来在《马氏文通》中指出的“助字”:“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12]323,也就是今天的语气词。郑玄不仅注意到了这种独特的虚词成分,并且用“语助”的术语对其加以概括,充分显示出其敏锐的语言洞察力。因此,应该肯定并重视郑玄在汉语词类研究上做出的这一重大贡献。

除了对虚词的说解,郑玄对代词、实词也有着自己独到而睿智的见解。例如,在《毛诗传笺》中,他除了有“予,我也。”[10]405“朕,我也。”[10]974“尔,女也。”[10]294“戎,犹女也。”[10]912之类的诠释,还提出了《诗经·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中“我者,君子之友自谓也。”[10]319以及“尔、我,对谈之辞。”[13]521的说解。这些诠释和说解表明,郑玄并不满足于以字训字,而要进一步揭示其语法作用。“君子之友自谓”不仅点明了代词的称代性质,还说明“我”是用于说话者自称,这种说解无异于今天的“第一人称代词”。而“尔、我,对谈之辞。”指明了“尔”是“我”对谈的对象,相对于“我”来说,“尔”就是对称,即第二人称代词。再如,“毋,禁辞。”[10]797“聊,且略之辞。”[10]192之类的说解,充分显示了这些词语的修饰性。而“疑,度之。”[13]977“下,谓弊之。”[13]1333之类的注解则以动宾结构释词,从而点明了被释词的动词性。这些注解都没有使用语法术语,但确确实实是在讲述语法,这让我们看到郑玄在诠释经传时注重从语法上疏通文意、说明关系。这类注解虽然数量有限,却有较高的方法论价值。因此,本文认为,在传统语法学史中,郑玄对语法学做出的贡献当占一席之地。

三、重视方言语料,倡导语言对比,指明注疏的科学方法

郑玄注经注重从语言角度进行比勘校核,因此他能准确地判断因通假而形成的文字歧异现象,也能发现因音同而造成的文字讹误。郑玄征引了许多方言材料,阐述了“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的各种情况。例如,《诗·瓠叶》“有兔斯首”,笺云:“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齐鲁之间声近斯。”[13]499这条笺注通过齐鲁方音说明了“斯”与“鲜”的同音关系。再如,《仪礼·士冠礼》“缁带、韎韐”,郑注曰:“今齐人名蒨为韎韐”[13]950,让我们知晓古籍用词的不同实际上是方言现象。而《礼记·中庸》“壹戎衣”,郑注云:“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13]1628《礼记·缁衣》“君雅曰:‘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郑注云:“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13]1650这两条注释均利用方言音读推知了文字讹误。

除了上述引证方言探索字词确解或考释字词正误外,郑玄还以方言中对事物的称谓、方言常用词语及习惯用语作为材料训释古书。例如:

(11)掌去蛙黾。《周礼·蝈氏》

鄭注:齐鲁之间,谓蛙为蝈。

(12)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周礼·考工记》

郑注: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

(13)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周礼·考工记》

郑注:齐人有名疾为戚者。

这些材料虽然较为分散,但和扬雄的《方言》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作为扬雄《方言》的一个补充。由于郑玄是随文加注引入这些方言材料的,为后人治经或整理古籍提供了采用方言比较和语料分析的方法钻研古字古义的范例。毫无疑问,这大大拓宽了训詁的道路,在语言研究方法论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郑玄不仅是杰出的经学家、传注家,也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学家。郑玄在经注中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章句等内容,对语词的重迭、省略、活用等现象,对人物的尊称、情貌声音的描述等问题都有所论及,若细细研读、披沙拣金,从中会得到很多启示。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2014(6)重印.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清]郝懿行撰.尔雅义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

[4]郭璞,注.扬雄记.方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商]姬昌.宋祚胤,注译.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

[6]孟子.孟子[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

[7][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汉]郑玄.周礼郑注(册一)[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2015.

[9]李开.戴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黄生.义府[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李献英

A Probe into Zhengxuan's Linguistic Thought

ZHOU Yuan1,2

(1.Hunan Frist Normal School,Changsha,Hunan,410205,China;2.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Abstract:As a master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Han dynasty, Zheng Xua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various commentaries on Confucian classics. He noticed the words sound pioneered a number of grammatical terms, using dialect corpus check books, the word overlap, ellipsis and utilize the phenomenon of more attention, some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and its unique insights and arduous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heng Xuan's corpus, and then sum up and summarized Zheng Xuan's linguistic thought , we can inherit this precious heritage better, and let us get more inspiration.

Key words:ZhengXuan;Linguistics;Thought

猜你喜欢
郑玄语言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从官场到书房
一代通儒郑玄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郑玄:做官不如读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