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区管理员心理健康观研究

2017-05-30 10:48许静杨秀君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校

许静 杨秀君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高校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以期更好促进高校社区心理健康整体工作水平。方法:以上海某大学社区管理部工作人员为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结果发现,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还存在部分认识误区;初中以上学历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应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员学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工作技巧,同时关注管理员自身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校;社区管理员;心理健康观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4-0039-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09

一、问题提出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住宿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的个体和群体活动特定区域[1]。随着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对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综合性场所,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阵地和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基地[2]。

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从当前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看,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普遍缺乏,极大地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亟需加强对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3]。

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立足学生社区,尝试将学生工作理念、心理专业支持和社区管理实际相结合,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三级网络建设的实效性和危机干预体系的运作效率。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管理员的积极参与,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理念和危机预防意识是工作开展的有利保障。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希望从面上和点上了解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和危机预防观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学生社区管理人员中开展宣传普及工作,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上海某大学社区管理部工作人员,一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其中女性150人,男性4人;个别访谈对象为12名上海某大学管理员,全为女性,平均年龄52.3岁,平均从事学生社区管理工作年限为3.02年。

(二)研究工具

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4-6]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某大学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实际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经过实际预测并加以修订后,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1)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年限和级别等;(2)心理健康观表述共50题,5个维度分别是:a.心理健康基本内涵及重要性(6题)、b.心理健康判别标准及行为表现(12题)、c.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11题)、d.心理健康关注程度及教育途径(6题)、e.心理健康常识(15题)。按照“非常不赞同”、“比较不赞同”、“不确定”、“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5个等级评分,其中20题为反向计分题。心理健康观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9。

(三)研究程序

采用匿名自填问卷方式和实名个别访谈方式进行研究,在社区管理工作例会上说明研究目的,发放调查问卷,一周后回收问卷并统一整理。利用朋辈心理工作室值班时间约请社区管理员个别访谈,每次访谈一人,访谈时间约为45分钟至1小时,在访谈前说明研究内容及目的并完整记录访谈过程。

(四)统计分析

问卷研究数据编码、录入,并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访谈资料整理后,按主题分类,对转录文本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总体状况

社区管理员心理健康观量表总分及5个分量表得分均值及标准差如表1所示。由于本问卷采用的是从1至5的五点计分方式,中间值为3。

均值检验结果显示,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极其显著高于3(p=.000<0.01),“心理健康基本内涵及重要性”这一维度得分显著低于4(p=.033<0.05),總分及其他各维度得分均极其显著低于4(p=.000<0.01),可见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上,这一群体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还存在部分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在表1:

1.社区管理员普遍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认可心理健康对于学生成长很重要。管理员认同“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为持续最佳的状态”(五点计分均分为4.12分,以下括号内均为计分均分),“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疾病,而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4.15分),“情绪平和稳定、常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内容之一”(4.41分),而且赞同“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工作”(4.38分)。

2.社区管理员对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把握不好,容易将心理障碍与品德问题、性格缺陷等相混淆。例如不确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否“心理发展都很健康”(2.97分),不确定“大学生的打人、骂人行为”是否“是品德问题,与心理因素无关”(2.90分),不确定“心理健康的人”是否“不能容忍自己的不完美”(2.64分),不确定“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是否“心理不健康”(3.21分),不确定“孤僻、不合群的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3.15分)等。

3.社区管理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有一定了解,认同家庭关系和成长经历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对遗传和生理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例如管理员赞同“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激烈,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4.19分),“心理因素和心理疾病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休学、退学和死亡的主要原因”(4.08分),比较支持“心理疾病与个人的童年经历关系密切”(3.70分),对“一个人的生理疾病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不太确定(3.52分),对“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导致的,与遗传没有什么关系(3.31分)”持中立态度等。

4.社区管理员认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及重点的把握尚不够准确。例如,管理员认为“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58分),赞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教给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能力外,还应教给他们适应社会、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4.34分),但是却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矫正学生的异常心理与行为”(3.82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就应该“有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69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老师或心理辅导老师的事情”(2.90分)。

5.社区管理员了解一些相对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但对部分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太清晰。管理员了解“心理咨询是一个帮助他人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4.21分),“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怀疑有心理问题,可以去找心理医生”(4.14分),“青年男女喜欢在一起,是正常的心理发展”(4.11分),“宣泄是情绪调节的一种重要方法”(4.01分),但是不确定“说自己要自杀的人”会不会“真的自杀”(3.14分),比较认同“手淫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3.70分)等。

(二)不同学历社区管理员心理健康观的差异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总体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即初中及以下学历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得分极其显著地低于初中以上学历的社区管理员。在“心理健康基本内涵及重要性”维度上,不同学历社区管理员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即大专或本科及以上的社区管理员得分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的社区管理员。在“心理健康判别标准及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常识”两个维度上,不同学历社区管理员的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初中以上学历社区管理员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社区管理员。

(三)对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实际的认识情况

除了问卷调查,本研究还通过个别访谈了解社区管理员对心理健康特点、心理异常表现及影响因素、心理危机应对等的理解。结果发现:

1.管理员眼中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人际沟通顺畅、性格开朗阳光、做事认真负责、遵守社会公德等。例如,“热情开朗、与人交往没有问题”、“愿意和阿姨说心里话”、“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寝室卫生也搞得干净”、“做事很认真、负责”等。

2.心理异常主要的外在表现为:人际冲突或疏离、语言或肢体暴力、逃课缺课、睡懒觉、打游戏、个人卫生或公共卫生差等。例如,“有点怪,有时候打招呼不回应,有时候又突然出现在身后讲话”、“基本上独来独往,没有朋友”、“乱扔东西,社会责任感差”、“经常不上课,睡懒觉”、“性格暴躁,和同学斗嘴、打架”等。

3.导致心理异常的原因包括:家庭关系、成长经历、就业压力、性格因素等。例如:“与从小生长环境、家庭氛围、父母关系有关”、“或许是教育背景的关系,比如女子中学毕业”、“性格比较内向”、“可能是家庭关系不和睦,学生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太多了”、“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就业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学生找工作也很吃力”等。

4.所采用的心理危机应对方式为:主动关心、平等尊重、给予温暖等。例如:“多沟通,把他们当作孩子来关心”、“用平常的眼光看任何一个同学”、“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和不爱讲话的学生说话。感觉主动关心,给学生温暖还是很有帮助的”等。

5.与学生相处中的困惑:管理理念冲突、不配合管理工作,精神疾病学生如何相处、负性情绪传染如何排解等。例如:“主动和学生打招呼,对方不回应感觉不好”、“有时和学生聊多了,自己压力也挺大”、“学生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也不愿意配合”、“现在学生个性都很强,不好管理”、“有时候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特别是抑郁症、精神疾病”等。

6.希望得到的帮助:心理健康常识普及、自身心理倾诉途径、异常及危机信号识别等。例如:“希望有人来培训我们一下,让我们知道一点常识,”、“我做事很用心,可老管理员总是以经验来压制我,觉得不公平,又不好说”、“学生不好管理,可能工作中需要适当运用方式方法”、“学生类型、特点不断变化,如何可以发現问题学生,如何因人而异管理”等。

四、讨论及对策

(一)社区管理员认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容易混淆心理问题与品德问题。

社区管理员赞同“情绪平和稳定、常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内容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强”,“乐于助人,并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工作”,认为心理健康会对人智力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在实际社区管理工作中,社会公德感和个人生活习惯等容易被管理员视为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当学生在社区表现不如人意时,社区管理员不太确定“大学生的打人、骂人行为是否品德问题,与心理因素是否无关”,“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心理是否不健康”,“有说谎、逃学、偷窃、恶作剧等行为的学生是否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有必要帮助社区管理员正确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理清行为背后的心理、品德等因素。

(二)社区管理员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但未把握心理教育主体及重点。

社区管理员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比较健康”,“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的激烈,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心理因素和心理疾病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休学、退学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教给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能力外,还应教给他们适应社会、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同时,社区管理员不太确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主要是思想政治课老师或心理辅导老师的事情”,容易忽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师和社区管理员的全员参与,共同发挥作用,同时有些认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矫正学生的异常心理与行为”,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是大部分正常发展的学生,主要处理的是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因此,有必要帮助社区管理员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及工作重点。

(三)社区管理员知道基本的心理常识,但不清晰专业心理健康知识。

社区管理员了解“宣泄是情緒调节的一种重要方法”,“心理咨询是一个帮助他人解决自身问题的过程”,“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怀疑有心理问题,可以去找心理医生”,不认为“心理疾病是不可治疗的”。但不确定“说自己要自杀的人是否会真的自杀”,“有心理疾病的人大脑思维是否不正常”。

在性心理教育方面,社区管理员认可“青年男女喜欢在一起,是正常的心理发展”,不确定“情感与性的多元价值观是否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困扰”,却担心“手淫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在学习心理方面,社区管理员对学习疲劳和考试焦虑认识不足,不确定出现学习疲劳时是否应该坚持学习,面对“每次考试前都会出现心情紧张、不安、睡觉不好、担心考试成绩差”的情况,未考虑到考试焦虑的可能性。

因此,有必要在社区管理员中普及学习心理、性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四)在社区管理员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社区管理员心理工作技巧。

目前高校学生社区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提高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是社区心理健康工作顺利开展的极大助力。

社区管理员需要了解更多包括大学生学习心理、性心理、人际心理、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等在内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为科学地看待和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因素。

同时,个别访谈中发现管理员工作热情很高,但心理应对方式比较单一,不知如何与精神疾病学生相处,因而需要给他们更为丰富的人际沟通技巧和更为科学的心理工作技能,以便更好做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员学历,关注管理员自身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初中及以下学历社区管理员的心理健康观得分均分极其显著地低于初中以上学历的社区管理员,在社区管理员相对薄弱的“心理健康判别标准及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常识”两个维度上亦然。据此建议,录用社区管理员时可以适当提高学历要求,以减少社区管理员心理健康培训的难度。

我们在个别访谈中还注意到,在社区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理念的不同,管理员与学生之间、管理员彼此之间都可能存在冲突,学生找管理员宣泄情绪时也可能传递一定的情绪压力,再加上管理员自身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困惑,管理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大家的关注。

综上,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不仅希望通过专题培训、疑难咨询等方式加强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更希望让更多社区管理员了解工作室、信任工作室,为社区管理员提供心理支持,共同维护学生社区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时长江. 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1.

[2]覃嫔. 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未出版硕士论文)[D]. 长沙:中南大学,2010.

[3]叶忠华,邓志军. 高校学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21(3):37-38.

[4]侯振虎,郑莉君,许晓芳. 孙颖大学生心理健康观问卷编制及信效度初步检验[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174-177.

[5]赵云龙,赵建新. 云南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观调查[J]. 大理学院学报,2011,10(9):72-75.

[6]赵云龙,赵建新,周鹏文,杨静. 云南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观访谈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12,11(7):71-75.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