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建设视野下的北京西山文化带开发和利用

2017-05-30 10:48林宏彬吕红梅
关键词:文化遗产

林宏彬 吕红梅

[摘要]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是《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制定的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进行西山文化带的建设,可以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并演绎新价值。西山文化带内容丰富,遗产级别各异,让各级遗产变成“活细胞”,全面保护和利用带内文化遗产,并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在社会上普及认知,是建设文化中心的现实意义之一。

[关键词]西山文化带;文化遗产;北京文化;三山五园;皇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7)03-0031-05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开始注重“文化”的价值。文化遗产就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作为文化之都的北京,既融汇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留存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强调,要注重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显示了北京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重视。在三个文化带中,西山文化带的特色更为显著,诗人徐志摩曾经赞美西山:北京的灵性,全在西山那一抹晚霞。西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历史造就了它独特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充分重视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示范和引领作用,是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西山文化带的界定

开发和利用西山文化带,必须先将其范围界定清楚。界定西山文化带,首先应该界定“西山”的范围。“西山”有“大西山”和“小西山”之分。清代时,历史地理学家们就关注过西山的范围问题,如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①在建设西山文化带的今天,经专家论证后,大西山的历史地理范围基本界定为:属太行山山脉,古称“太行之首”,北至昌平关沟,南抵拒马河谷,东临北京小平原,西与河北交界,总面积约占北京市域的近1/6。从而将传统意义上的“西山”即京西地区延展涵盖到了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和昌平区5个区。

关于“小西山”的范围,也有一些不太一致的说法。周汝昌先生认为:“一般所说的西山,则多指范围最小的一部分,即永定河以东的这一带山峦。其中真正的“西有三山”: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就是普通所谓西山八大处的名胜攒聚之处。”[1]160显然周先生所说的范围最小的“西山”不能与我们今日提的“小西山”划等号。清朝重视营建“三山五园”,三山即香山、玉泉山、万寿山,我们今日所谓“小西山”就是指京西石景山八大处至香山及部分山前地带。清诗人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中说到:“翠微山者……出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1]161从这里可以看出,清人对“西山”“三山”是有区分的。今日我们将香山划入“小西山”的范围,与清人的认知也有些出入。

虽然对“西山”的地理范围有争议,但作为一个文化带来讲,我们从文化遗产集中的地带来理解西山似乎更为贴切。北京大学岳升阳教授认为“西山”不是指北京的全部西山,而是指文化遗产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它既包括了以香山为中心的低山丘陵、以妙峰山和阳台山为中心的中山山体,还包括部分山前平原,涵盖了永定河以北文物最为集中的西山区域。其范围涉及海淀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昌平区,面积约 460平方公里。当然,随着西山文化带的发展,这一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覆盖更为广大的西山区域。

西山文化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建筑教育界的杰出大师吴良镛先生在关注北京城市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北京西郊建立“西郊历史公园”以保护此地历史遗迹的设想,吴先生指出的范围是圆明园以西的山地。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西山文化带”虽然范围有所不同,但保护、开发和利用北京西部历史文化遗迹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

西山文化带历史悠久,有从史前东亚古人类发源地的东胡林文化至当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梳理西山文化的今天,至少以下这几个内容是众所周知的:一是以清代“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征的皇家文化,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三山五园”作为文化遗产,包含了建筑、美学、艺术、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既是人文景观又包含自然美景;二是以大觉寺、卧佛寺等寺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西山文化带内寺庙众多,有现存且依旧香火鼎盛的潭柘寺、碧云寺、云居寺、法海寺、龙泉寺等,还有一些只存有遗址的大量寺院,例如,香山寺、静福寺、普照寺等等;三是京西独特的以妙峰山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妙峰山将民俗、宗教和文化通过庙會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在民俗学者的心中是一块宝地,自20世纪20年代起,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就对此进行了调研。另外,在西山文化带内,香山地区、门头沟地区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四是从皇家陵墓到历史文化名人墓园的陵墓文化。西山自清代以来名人墓葬特别多,除了有规模的如万安公墓以外,还有大量散落的名人墓葬,例如,香山脚下植物园内的梁启超墓、梅兰芳墓、马连良墓、孙传芳墓、张绍曾墓等等。此外,这里还有与时俱进的中西交流文化,无论在清末、近代抗战时期还是在当代,西山文化带在中西交流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友人贝熙叶在抗战时期的贡献是最为称道的,如今他的后人也为中法交流积极奔走。北京大学岳升阳教授曾撰文指出,“西山文化带聚集了各类文物单位460多项,未纳入文物单位的遗迹数十项。文物占地总面积达十多平方公里,是北京郊区文物最密集、档次最高的区域。”[2]

二、西山文化带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山文化带的价值论证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那么,如何更为细致深入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是下一步要考虑的重中之重了。在现阶段,政府和各级文保单位已经对西山文化带的建设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对于西山文化带及大西山、小西山范围的界定,这是开发和利用西山文化带的前提。确定了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带之后,对于带内文化遗产的情况也进行了力度较大的调研。典型的如“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以“三山五园”为主题的国内研究性论文频出,国外研究概况也有学者进行了整理。北京市海淀区宣传部等政府部门联合高校组织了“三山五园”专题学术研讨会,对“三山五园”在清朝的营建、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和在现代社会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探讨,还将与“三山五园”相关的名人轶事进行了微信推送,让大众接触到历史上的真实情景。再如,对西山文化带中的宗教文化内容也进行了大力度的宣传和整理,重点进行的有卧佛寺、大觉寺等,还有对名人墓葬的整理也比较下功夫。

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西山文化带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保护和开发状况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对于带内文化遗产的全面调研还尚需进一步加强,对于不知名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等等。基于对西山文化带的特点和开发现状的考察,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多注重西山文化带内知名遗产的保护,对“小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够,未做好“点面结合”的工作;二是对西山文化带内涵的宣传工作尚不全面,虽然已经采用了影视、专家访谈等宣传手段,但还可以找寻更接地气的手段进行推广和宣传,宣传对象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北京,而应该普及全国慕名而来的大众,进而丰富北京的旅游内容;三是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多集中在政府和专家关注的层面,未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形成社会共识;四是对文化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和开发程度尚需加强。

三、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中提到,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使首都具备“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那么,在开发和利用西山文化带的问题上,我们就应该既要注意到首都的特色,又要注意北京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异同。习近平总书记说,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那么,西山文化带里面的“金名片”太多了,如何让这些“金名片”都闪耀光芒,就需要我们在开发和利用上下功夫。针对西山文化带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西山文化带内文化遗产的宣传应该以点带面,让“大遗产”带动“小遗产”,形成群星闪耀之势

西山文化带内文化遗产数量很多,这一方面给开发和利用带来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得很多小的遗产项目很难被关注到。

一些被列入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但并不为广大群众所熟知,以香山附近为例,如,法海寺遗址(北法海寺)、团城演武厅遗址、众多古村落如香山村、门头村、四王府、南河滩、南辛庄、北辛庄,等等。尤其是村落,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基本现代化,再难觅以往的影子。在国内其他地区,自然村落消失的问题更加严重,这就越发需要我们对古村落的历史进行整理,并進行广泛的宣传,让人们即使不见村落,也知道曾经的历史。再如,遍布西山的各类名人墓葬调研现状也不尽如人意。而作为一个文化带的整体开发和利用,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文化遗产是最好的策略。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和解决,而且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西山文化带的建设上注意并解决这个问题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例如,西山文化带内的“三山五园”皇家文化就被关注最多。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在国内外目光的关注下,已经得到了很大力度的修缮和开发,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旅游价值已是世界闻名,这颗闪耀的“大星星”的光芒掩盖了周边很多其他的文化遗产。大西山文化带内还有很多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虽然保护级别不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而且既然是划定的“西山文化带”,那么文化带内的所有遗迹都应该成为开发和保护的对象,用世界遗产带动带内各级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使“大西山文化带”变成一个充满了鲜活细胞的文化带。关键的问题是,当大部分游客将目光投向圆明园等“大遗产”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让人们也兼顾到附近的“闪亮度”弱一些的文化遗产呢?单靠导游的解说是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也无法加深印象,吸引人们去一探究竟的。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首都以外的人们依旧将赴北京旅游的注意力投放在故宫、长城、圆明园、颐和园等“大遗产”上。那么,在北京我们要建设的是“全国文化中心”,这几个虽能代表北京的文化精华,但远远不够全面。如果我们把西山文化带内的景点连接起来,形成线、面、片的文化遗产带,让人们把观赏的目光放的范围更大一些,就能够更全面地代表北京的文化。

“小遗产”没有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也是有原因的。当前,我们对西山文化带内的遗产清查和整理工作做得还不够全面。受历史久远和现代化建设破坏的影响,一些遗产仅仅保留在了历史文献中,查无实物,限于现实条件不具备复原的可能,使得这些遗产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些遗产虽然还存在遗迹,但整理工作与“大遗产”相比,缺乏专业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开发和利用就更落后一步。想要挖掘西山文化带的历史价值,这些情况都需要改善。

将西山文化带内大大小小的文化遗产与游客的认知联系起来,从更广阔的层面上发掘西山文化带的魅力,这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并应该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策划。目前,西山文化带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但分属于多个部门管辖,曾有人形容多部门管理如同“九龙治水”[3]。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属于中央管辖、市政府管辖、军队管辖(又有海、陆、空部队之分),这些管辖部门之间也缺乏联系和沟通,而且有些部门辖区内虽有文化遗产,但因为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任由遗产自然存在未加维护和开发,保护更是无从谈起。在当今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大背景下,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在梳理清文化遗产的数量与现状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统一管理、协调部门非常有必要。

(二)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将西山文化带的内涵多角度地展现给世人

建设文化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们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文化带内的遗产级别各异,然而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只了解几个著名的“大遗产”,这不符合推动文化带建设的初衷。应该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和手段,让居住在文化带内的百姓进而让居住在北京的百姓,乃至来京旅游的人群都知道西山文化带内各种文化遗产的分布及现状,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开拓新的旅游路线,而不是拘泥于“慕名而来”。在这方面,各相关部门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后续工作需要的就是强化和深入已经使用的手段,并继续开创新的途径和模式。

首先,继续运用文字加深、巩固电视媒体的宣传效果。例如,2016年12月5日开始,北京电视台热播的十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大西山》,对“大西山”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历史考证、地理探寻和文化溯源。电视节目对于群众来讲固然可以树立最直观的印象,但不容易加深理解。专家已经对西山文化带内的文物、遗产进行了基本的清查,那么就应该将这些知识编辑成文字,通过在遗产附近显眼的道路位置设立图标的形式标志出来,让这些图文说明变成西山文化带内的“星星”,让外地游客和京城百姓用最直接、最省力的方式明白西山文化带内有什么,它们的价值在哪里,各个遗产或者说景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其次,充分利用文化带内知名景点附近的公交站点进行宣传。例如,香山就是大西山文化带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香山公园内,有四季景色分明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碧云寺,有中山纪念堂等。而香山公园公交车站附近,除了站点显示香山之外,没有其他文化遗产标识。除了有心做好功课的游客,其他大多数人到了这里也就知道导游介绍的一点知识而已,这不利于对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可以参考厦门鼓浪屿的做法,将西山文化带或者香山附近小范围的文化遗产做成手绘地图,免费向游客发放,将西山大大小小的景点(文化遗产)陈列在上,加深人们的印象。而不是来一次香山,只知碧云寺,只知红叶,便无其他。目前,在附近的香山南路等地已经设立了“三山五园文化旅游区”的牌子,但还没有进一步的文字介绍等内容。建议在这些牌子旁边设立文字区域,说明此牌附近可以步行到达的遗迹有哪些,可以坐公交到达的有哪些,同时让公交站点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站点设立明显的文化遗产旅游方向、建议旅游时间、旅游特色等文字介绍,可以给等车的或旅行的人充分的引导。

再次,可以使用公众号的方式进行微信推送。手机是人们在现阶段利用率最高的电子产品之一。设立西山文化带相关公众号,由相关专业人员整理西山文化带的故事、名胜、政府开发热点等内容进行定期推送,有助于人们在闲暇之余全面了解西山文化带。

此外,宣传的手段还应该与时俱进。比如,近期各类共享单车在京城开始普及。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便利,在文化带内知名景点设立存放点,或者在其网站上推送,自行车附近都有哪些景点,骑行需要多久等具体信息,形成自行车一日游覆盖网。

(三)重视搜集和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山文化带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我们考察和界定西山文化带内的文化遗产时,大多数人将目光投向的是物质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是保护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多样性。[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更能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特点。开发和利用西山文化带,应该两个文化遗产并重。西山文化带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梳理状况还不是很理想,一些纳入国家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没有被广大群众普遍认知,很多传说和故事还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即使有整理,宣传的力度也非常欠缺。

以曹雪芹西山传说为例,该传说在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植物园内也有曹雪芹纪念馆和黄叶村等遗迹,但这两者的结合并不尽如人意。到此一游的人们知道这里是曹雪芹纪念馆,曾在这里写过书,但纪念馆内的陈列不足以使参观者有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是对文化遗产略知一二的参观者更不会知道这里除了实物陈设之外,还有曹雪芹的许多传说故事,并且是国家级别的文化遗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活态传承”,必须有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虽然我们不能随时在曹雪芹纪念馆内进行曹雪芹西山传说的语音宣傳,至少也应该在这里设立明显的文字标识牌,将此传说的主要故事书写于此,并告知参观者这些传说的文字版本在哪里可以买到。早在2009年中华书局就出版过《曹雪芹西山传说》,2015年还有樊志斌先生(北京曹雪芹纪念馆副研究员)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曹雪芹传说》,该著作详细介绍了曹雪芹西山传说。曾有专家提议在西郊建立曹雪芹博物馆,将这里建成全国研究和展示曹雪芹的主要基地,如果此事在将来成为现实,那么就更应该重视曹雪芹西山传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开发、利用工作了。在注重传统文化的今天,《红楼梦》已经被列为高中生的必读书目。物质文化遗产曹雪芹纪念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雪芹西山传说”将成为我们在新时代读《红楼梦》的有利辅助工具。

当然,西山文化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多,如上庄纳兰村的传说、太舟坞和古莲花的传说、白家疃村名典故和传说、青龙桥的传说等,不胜枚举。在此仅仅以曹雪芹西山传说为例进行简单的论述,目的在于强调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应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尤其不能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发动社区力量,让西山文化带成为百姓普遍关心和参与建设的焦点

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强调在文化中心建设视野下开发和利用西山文化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社会的普遍参与和理解,让文化遗产大众化,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政府和专家中。

首先要做的是将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用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形式向大众传播。可以发挥社区的重要作用,以社区为单位展示自己辖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分布情况、有什么价值,在将来它会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等等。另外,可以把相关的书籍放在社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做宣传,采取多样化的宣传途径,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沙龙、社区志愿者宣传等。总之,将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整理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宣传,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激发百姓对西山文化带历史文化底蕴的浓厚兴趣,并使人们意识到文化遗产的内容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更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西山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提升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水平,推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为北京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服务,而且还可以为长城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范本。“三带”共同发展、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汝昌:《曹雪芹传》,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2]岳升阳:《以西山文化带展示中国多元文化》,《北京观察》2016年第7期。

[3]陈名杰:《西山文化带传承与创新对策建议》,《前线》2016年第11期。

[4]韩基灿:《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