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儿童书籍装帧设计

2017-05-30 12:20卢东华
工业设计 2017年3期
关键词:传播学儿童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0042

摘 要:信息传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角色,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入手,解读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信息传播运动过程并分析,以期为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更好地传递带来新启示。

关键词:传播学;儿童;书籍装帧设计

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能够形成信息传播的运动过程,它体现了一种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从人文角度定义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它是以寓教于乐为目的,以传承文化、诠释文明为宗旨的表现手段;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则是 “物”的传播载体,一旦“物”消失,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这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儿童书籍装帧设计过程看成传统意义上个人化的艺术创作,而应更多地趋于传播。而判断信息的传播是否精准,是否以独特视角传递其承载的涵义,成为儿童書籍装帧设计被时代赋予的新价值。由此,本文将借鉴大众传播学的理论,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以期为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更好地传递带来新启示。

1传播学与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传播的定义

总的来说,传播学是以动态、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但其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传播学通过传播模式,再现事物的运动过程,对变化的传播现象进行归纳和筛选,使人们清晰直观地理解认识什么是传播。鉴于传播学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非常多种类的传播模式,本文选择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哈罗德·拉斯韦博士提出的“5w”模式进行对应性研究。

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是对其展示“物”进行信息交流、 共享的传递行为,它是文化信息传递的综合性现象。作为传播媒介的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在信息传播的运动过程中,与其他传播媒介等起到相同作用,通过文字、图片、色彩、材料、空间等各种传播手段,实现其社会传播功能。

2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传播的特点

2.1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类型

比照哈罗德哈罗德·拉斯韦博士提出的大众传播学“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儿童书籍设计传播类型属于大众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传播者”即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来源或收集者,是信息的创作和发布者。传播者既可以个人形式传播信息,也可以团体或组织的形式传播信息。在儿童书籍装帧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是最直接的传播者,作者、出版社及书籍相关法规的制定者则是间接传播者。

(2)“信息”即传播者的思想和意图,是直接和间接传播者通过信息反馈达成的最终意图。在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中,可以分为两个“信息”。一是由设计师与作者、出版社及书籍相关法规的制定者通过各自信息的反馈行为达成设计思路;二是设计师与儿童读者之间通过特定信息的反馈行为达成的设计思路。这两种设计思路最终都需要设计师这位直接传播者通过对视觉元素的调配,间接控制信息流的运动达到传播的目的。换句话说,通过设计这一过程,完成了对信息的进一步组织,能够更快捷准确地让儿童获得信息。这两个“信息”体现出书籍装帧设计的功能性、形式感和内容传递。儿童书籍装帧中最重要是封面设计,一方面起到保护书芯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书籍的核心主题和设计师的艺术风格;形式感主要是指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编排、插图设计、材料选择等,它们必须符合均衡与和谐、韵律与节奏、对比与协调等形式美法则,将儿童书籍的主题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接受者;内容传递则是借助功能性和形式感,以较为抽象的手法激发接受者的联想, 使初次接触书籍就带有一定的情感联系。

(3)“媒介”即信息传播的载体,是信息的传播所需要依附的载体,是生产、复制、传播信息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儿童书籍装帧设计通过变换形态、手感、材料、重量等传播媒介,从整体上将传播活动立体化、丰富化,使儿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更好地吸收信息。其中的形态(文字、插图、色彩)、材料等就是媒介。儿童阅读的实物书籍就是信息传播最好的载体。

(4)“接收者”即信息诉求的对象,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目标人群和直接作用对象。儿童书籍装帧的目标人群显然是儿童,他们已有认知体系由年龄层次、文化背景、民族特征、兴趣爱好等决定,儿童产生行为的过程与书籍装帧设计所承载的信息发生化学反应后,作出判断和评价。设计师试图通过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传播的意图和效益在“接受者”这里得到验证。

(5)“效果”是传播完成之后对结果的评估,是信息传播完成后接受者对信息传递过程的综合反映。儿童对于书籍装帧设计和书籍的反映,综合反映了设计师是否通过设计明确传达设计意图或设计意图本身存在问题。

通过对“5w”模式的比对分析,明确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具备大众传播的特质,并与比对模式非常相似。

2.2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模式

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设计门类,有其特定的传播模式。本文借用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提及的最主要的三种传播模式进行比对,即单向直线性、双向循环和多向互动传播模式,从而界定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模式。

(1)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该模式是以“5w”模式为代表的直线式、单程信息传播过程。弊端在于固化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难以实现传播者(设计师) 与接受者(儿童)之间的有效沟通。

(2)双向循环传播模式。该模式在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升级成双向循环式的信息传播过程。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都具备双重角色,既是传播者又是接收者。

(3)多向互动传播模式。该模式从社会系统角度查看传播过程,将其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其他部分存在着无法分割的联系。着重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以上三种模式的更迭不仅反映出传播活动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也给出了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信息传播模式的答案。早期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活动以单向直线性传播模式居多;随着时代发展与大众传播学理论的升级,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活动开始注重反馈的“双向循环传播”;到目前为止,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已经在多向互动传播模式中不断迈进,深刻研究设计传播过程的各要素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影响。从传播学视角,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模式正处在双向循环向多向互动传播发展阶段。

2.3兒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效果

书籍出售后,儿童读者有没有接受到来自设计师、读者等传播者的心意,这恐怕是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传播的根本目的所在,这里涉及到上文中的传播“效果”。传播学认为没有效果的传播活动毫无意义,而传播效果的判定可参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接受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传播活动对接受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由此,儿童对书籍的综合反应以及书籍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是判定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传播效果的两个标准。通过传播效果,可以分析设计的实施情况及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设计师通过设计力图让儿童读者能够以最好地方式读取书籍内容,经过大脑加工形成知识结构,影响其最终社会、行为、价值观念架构的活动;甚至期望通过设计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这是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真正存在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所在。

3传播学对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启示

通过对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传播类型、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的分析,视觉焦点应着重放在如何通过书籍装帧设计将“传播”原理以最佳的方式和途径运用在儿童书籍的文化内容的流动过程中,使儿童文化传播的效果和价值发挥到极致。由此归纳大众传播学对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启示如下: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师遵循以儿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把能否满足儿童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阶段儿童的特定需求,如生理心理特点、儿童的权利、社会责任等,营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氛围和条件。

(2)遵循最优传递的原则。设计师遵循每一次的设计要主动追求最佳行为和结果的原则,充分认识传播的结果必须是正面效果的努力目标。设计师必须考虑儿童读者的意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使信息传播更加契合接收者的需要,利于增强书籍传播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创建有意义和价值的传播活动。

(3)遵循创新实践的原则。设计师遵循设计形式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原则,传播设计的新理念、新方式,利用互联网时代“虚拟空间”新技术、新方式提升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让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更加多元化。

书籍是儿童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不仅是一个个人化的艺术创作,也与儿童的成长教育息息相关。通过儿童书籍装设计将教育与传播功能更好地结合产生最优效果,是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童小明.从传播模式看展示设计[J].装饰,2004(11).

[2]李呈让.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人文展示设计[J],2009(06).

[3]孙小付.传播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2007(01).

作者简介:

卢东华 /女/1987年生/江苏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传播学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传统媒体正能量的传播学探析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留守儿童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六一儿童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李普曼新闻传播学说在中国的早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