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麻纤维混纺纱的可纺性研究及生产实践

2017-05-30 10:48赵博
关键词:混纺纱

摘 要:为了开发出功能性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Coolplus纤维/棉精梳混纺纱,根据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和Coolplus纤维的性能,采用3道并条平行混合方式进行条子混并,以提高原料的可纺性和混合质量。文章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工艺试验和测试,分析了纤维性能、纺纱工艺等因素对莱麻纤维混纺精梳纱质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莱麻纤维混纺精梳纱质量所采取的有效技术措施。

关键词: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Coolplus纤维;混纺纱

中图分类号:TSl04.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4-2346(2017)02-0013-05

0 前言

莱麻纤维是利用具有“绿色环保之称”的天然麻材为原料,采用独创生产工艺开发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性能的新型纺织原料,它既秉承了原麻的特有基因,又有效改进了原麻纤维的服用和纺织加工性能。莱麻纤维湿模量高,是普通再生纤维素纤维3倍以上,其较高的湿模量特性克服了织物易变形的弱点,同时,纤维本身光泽鲜亮,并具有天然的抗菌防螨性。莱麻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舒适性、悬垂性和硬挺度、色泽亮丽,在自然中能完全降解,对环境无污染,能与棉、毛、丝、腈、涤、锦等混纺,织物手感柔软滑爽、悬垂性好,是一种集绿色保健、穿着舒适为一体的纺织新纤维。

灰竹炭纤维是采用纯氧高温及氮气阻隔延时的煅烧新工艺和技术,将竹子经过高温干燥炭化工艺处理后形成竹炭,然后运用纳米技术将竹炭微粉化,再将纳米级竹炭微粒经过高科技手段,采用粘胶传统的制备工艺流程,经过纺丝加工后制成灰竹炭纤维。它因多微孔结构而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具有负离子发射功能、红外线发射功能和外线屏蔽功能,具有吸湿透气、除臭、抑菌、抗菌、杀菌等功能。

Coolplus纤维是一种吸湿排汗纤维,截面具有“+”字型特征,表面有4条微细沟槽,纤维表面细微孔槽多,毛细作用大,吸湿导湿性好,强力大,伸长率高,有弹性,开发的产品属于功能性产品,干爽性好,服用性能良好。

利用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Coolplus纤维及棉纤维开发的产品,性能优良,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研发了莱麻纤维混纺纱系列产品,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纺纱各工序的因素对混纺纱的影响,探讨了提高莱麻纤维混纺纱品质的有效技术措施。

1 纤维性能、纱线规格及工艺流程

1.1 原料性能

莱麻纤维具有较高的初始模量和湿模量。初始模量达到0.20CN/dtex以上,湿模量达到0.6CN/dtex以上。纤维光泽鲜亮,有较高的干强和湿强,比再生纤维素纤维平均高30%以上。优良的吸湿性、透气性,具有特殊的纤维结构,使其比棉更吸湿,更透气。莱麻纤维手感清爽、柔软、飘逸。

灰竹炭纤维的表面有沟槽,呈多微孔结构,灰竹炭纤维杂质很少,长度长,细度细,具有强度好、整齐度好、吸湿性好、富有光泽、手感柔和等特点,它融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优点于一身。

纤维性能测试结果如表1。

1.2 纺纱前预处理

Coolplus纤维表面光滑柔软,在纺纱过程中,纤维抱合力差,容易粘连机件,静电现象较严重,另外其回潮率较小,对温湿度十分敏感,其稳定性要求较高。为了提高纤维的可纺性,根据以上特点,在原料中加入0.7%的抗静电剂和0.25%的防滑剂与10倍水混合,以增加纤维之间的抱合力,使其能够满足纺纱要求,以提高细纱整体的质量。

1.3 纱线品种和规格

品种1: 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Coolplus/CJ 30/30/20/20 11.8 tex;

品种2: 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Coolplus /CJ 35/35/15/15 14.6 tex;

品种3: 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Coolplus /CJ 40/20/20/ 20 17.4 tex;

品种4: 莱麻纤维/灰竹炭纤维/Coolplus /CJ 45/20/25/10 18.3 tex。

1.4 纺纱工艺流程

灰竹炭纤维或Coolplus纤维:FA002A型圆盘式抓棉机? →FA022型多仓混棉机(或FA016A型自动混棉机)→FA106型豪豬式开棉机(附A045型凝棉器)→A062电器配棉器→FA046A型振动棉箱?→FA141A型成棉机?→梳棉FA201→条子 (1)或(2)

莱麻纤维:清花FA002型圆盘式抓棉机→A006B型自动混棉机→FA106型豪猪式开棉机(附A045型凝棉器) →FA106A型梳针滚筒开棉机→FA161型给棉机→FA141A型单打手成卷机→FA203A型梳棉机→条子 (3)

棉纤维:FA002A型圆盘式抓棉机? →TF30A型重物分离器(附FA051A型凝棉器)→FA016A型自动混棉机(或FA022型多仓混棉机)→FA106型豪猪式开棉机(附A045型凝棉器)→A062电器配棉器→FA046A型振动棉箱?→FA141A型成棉机?→FA201型梳棉机→FA306型并条机(棉预并)→ FA334型条卷机→FA261型精梳机→条子 (4)

(1)+(2)+(3)+(4)]→FA302型并条机(3道)→FA421型粗纱机→FA502型细纱机→络筒

2 纺纱主要工艺参数的设计及关键技术措施

2.1 清花工序主要工艺特点及技术措施(莱麻纤维)

由于纤维细度细,静电严重,生产过程中要以开松为主,采取短流程、勤抓少抓、减少打击点和打击强度、适当放大各部件隔距的工艺原则;打手速度偏低控制,减少打击点和打击次数,合理掌握开松打击力度,减少纤维的损伤、搓揉而产生棉结,各部件的打手速度较纺涤纶的速度降低18%左右,减少因打击过度而产生的棉结、短纤维和索丝等;适当放大给棉罗拉与打手之间的隔距,加强开松梳理,以减少对纤维的损伤;要注意少损伤纤维,采用梳针打手,以梳代打,加强开松梳理,以减少对纤维的损伤;棉卷存量要适中,确保正卷率,加强预处理工作,降低纵向和横向的重量不匀率,提高卷子的质量。其主要工艺参数见表2。

2.2 梳棉工序主要工藝特点及技术措施(莱麻纤维)

因纤维静电严重,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差,在梳棉过程中容易缠绕锡林和道夫,因此要偏低控制各部件速度,同时为提高纤维的转移,减少棉结,应合理优选各部隔距,所以在梳棉工序要采用多梳、少落、低速度、快转移、大隔距、强分梳、少损伤、小张力、少落棉、快转移、轻定量的原则。为了减少纤维的损伤,刺辊速度要适当降低,适当提高锡林的速度,有利于纤维的分梳和转移,提高纤维的梳理效果和均匀混合作用。锡林与盖板之间的隔距要适当偏大掌握,防止纤维缠绕而形成棉结;适当掌握锡林与刺辊间的速比,适当设计锡林与道夫间隔距,提高纤维从锡林向道夫的转移率、伸直平行度和分离度,减少梳理过程中棉结的产生,改善生条的质量;适当减轻卷子定量,以减轻梳棉机的梳理负荷。合理配置AC2820?1560型锡林针布、AD4532?2075型道夫针布、AT6050?5611型刺辊针布和ACZ24型盖板针布,做到针布四配套,做到锡林道夫无挂花,无缠绕。同时要严格按工艺上车,确保棉网清晰,无云斑,无破洞,生条光洁匀整。其主要工艺参数见表3。

2.3 并条工序主要工艺特点及关键技术(莱麻纤维/灰竹炭/Coolplus/棉纤维)

针对纤维之间摩擦力大、长度长、不含杂质、细度细的特点,并条工序要采用3道并合,使纤维充分混合,降低熟条的重量不均匀率和条干不均匀率;适当增加罗拉的加压量和偏大的罗拉隔距,保持罗拉钳口对纤维有足够的握持力,使纤维在牵伸过程中稳定运动,提高熟条的条干均匀度;采用顺牵伸的工艺原则,可改善熟条的重量不匀率;适当降低车速,可以减少纤维缠绕罗拉和胶辊的不良现象;合理使用压力棒,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控制浮游纤维的运动。其主要工艺参数见表4。

2.4 精梳工序主要工艺特点及技术措施(棉纤维)

要适当减轻小卷定量,确保精梳机前牵伸不致过大;降低精梳机速度,以减少锡林的梳理负荷,减轻精梳嵌花现象,降低结杂和纱疵;为确保精梳机运转良好,要保证锡林梳针完好无缺,及时做好清洁工作,保证精梳棉网良好。适当放大后区牵伸,有利于伸直纤维的前弯钩。其工艺参数见表5。

2.5 粗纱工序主要工艺特点及关键技术(莱麻纤维/灰竹炭/Coolplus/棉纤维)

由于纤维的特性,在保证细纱正常牵伸的条件下,粗纱捻系数不宜过大,避免在细纱工序出现硬头等不良现象,保证粗纱在卷绕和退绕过程中不产生过大的意外牵伸,所以要根据细纱的质量选择最佳的粗纱捻系数;适当增加粗纱的轴向卷绕密度,保证粗纱成型良好;粗纱的前胶辊和上下皮圈要有良好的抗缠绕性;使用橡胶假捻器,提高加捻效率,调整好粗纱张力,防止产生细节。为了提高粗纱的质量,适当放大罗拉隔距,选用适当大的粗纱捻系数,控制粗纱的张力。其主要工艺参数见表6。

2.6 细纱工序主要工艺特点及关键技术(莱麻纤维/灰竹炭/Coolplus/棉纤维)

采取较大的后区罗拉隔距、较小后区牵伸倍数、重加压和适当低的车速,以增加纤维之间的抱合力,提高条干水平,减少粗细节,降低细纱千锭时断头率;在不影响断头的情况下,钢丝圈偏重掌握,以减少纱线气圈与隔纱板的碰击,减少成纱毛羽;选择设备状态较好的机台,并确定工艺上车合格率,保证纱线通道光洁,和无毛刺挂花,对有沟槽的部件及时更换,以保证产品质量;严格控制车间的温湿度,以减少因静电现象造成的缠绕罗拉和胶辊等不良现象;防止车间生产过程中因飞花过多而产生大量的纱疵;另外,为了保证成纱条干,在纺专器材方面,选用优质的纺专器材,有助于提高细纱的内在和外在质量。其工艺参数见表7。

3 成纱质量情况

在棉纺设备上通过技术改造和攻关,解决了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顺利地纺出了莱麻纤维混纺纱,确保了细纱质量的稳定提高。测试结果见表8所示。

4 结语

利用4种纤维开发混纺纱时,在做好预处理工作的前提下,开清棉工序要采用多开松、中定量、匀喂入、轻打击、多梳理、柔和开松、少落棉、多回收的工艺原则;梳棉工序要选用合理的针布,确保梳理质量稳定;精梳工序要选择合理的精梳准备牵伸倍数、给棉方式、锡林密度、顶梳密度等,根据落棉确定落棉刻度,落棉刻度的稳定,决定质量的稳定;采取合理揩车周期,确保设备状态良好;并条工序要合理配置和优化定量、牵伸倍数、加压量、张力牵伸倍数等,使用新型胶辊胶圈,改善条子结构,确保混合均匀;保持通道光洁畅通,加强清洁工作;粗纱工序要减少捻度不匀率,降低伸长率差异;采用封闭式锭翼,减少纱疵;粗纱定量、捻度设计要合理,为细纱质量提高创造条件;细纱工序采用新型纺专器材,合理配置钢领钢丝圈的规格和使用周期等,选择合适的下销和配套的钳口隔距,以改善条干水平;采用4种性能不同纤维混纺纱开发的产品,具有抗菌性和保健性等,服用性能较好,产品新颖,风格独特,布面光洁、光滑细腻,产品使用范围较广,是开发高档服饰的理想面料,相信它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生产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陈纲.14.7tex精梳棉/粘胶/黑竹炭/羊毛针织纱的生产[J].上海纺织科技,2013,41(1):15-16.

[2]倪中秀.羊绒/黑竹炭/长绒棉混纺针织纱的生产实践[J].上海纺织科技,2012,40(12):34-35.

[3]谢春萍,纺纱工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4]陆再生. 棉纺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5]于修业,纺纱原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6]毕松梅,闫红芹,赵博. 纺纱质量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Spinnability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of Lightmax Fiber Blended Yarn

ZHAO Bo

(School of Textiles,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functional lightmax fiber/ grey bamboo charcoal fiber/ Coolplus fiber / combed cotton blended yar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fiber properties, three paralleled lines were mixed together so as to improve the spinnability and mixing quality of the raw materials. Combining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experiment and te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fiber property and spinning technique on the combed fiber quality of lightmax fiber blended yarn,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yarn quality.

Key words: lightmax fiber; grey bamboo charcoal fiber; Coolplus fiber; blended yarn

猜你喜欢
混纺纱
16 Nm亚麻短麻/锦纶湿纺混纺纱的性能研究
混纺纱的强伸性能分析
芳砜纶混纺纱强伸性能与混纺比的关系
CESALON阻燃锦纶混纺纱的性能研究
竹棉混纺纱的生产实践研究
菠萝叶纤维多纤混纺纱的开发
亚麻纤维/莱赛尔纤维/竹炭粘胶纤维混纺纱的开发
桑皮纤维/涤纶短纤维混纺纱线拉伸性能研究
胶原蛋白/棉混纺纱性能的研究
毛涤粘混纺纱线微波定捻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