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对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影响

2017-05-30 02:43赵晓琴
科技风 2017年18期
关键词:技术转移军民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技术转移对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影响,认为当前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技术流入门槛高以及激励机制不完善三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民融合企业;技术转移

自军民融合的概念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规划格局势必引起管制放松,产业边界模糊,这为军民融合产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研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意义重大。军民融合企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中的重要主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军民融合产业甚至能整个军民融合大格局的发展,从众多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呈现出数量多、长不大、做不强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技术转移为切入点,分析军民融合企业的成长,对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和实现军民深度融合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1)对技术转移的研究。

在两用技术转移方面,郭韬等从理论上分析了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动因及转移机理,比较研究了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方式的类型。石金武从技术应用领域、发展链条以及转移途径三方面论证了推进军民融合双向转移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齐晓丰在对国外军民融合双向技术转移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移主要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意见及建议。在军用技术转移方面,申畯等通过研究美、日、德等国家的国防技术转移情况,分析总结了各国国防技术转移的特点、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情况。在民用技术转移方面,陈远东认为要推动民用技术转移,关键要完善军用技术标准体系和民用技术评估体系,实现长效激励。傅毓维等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了民技军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技术成熟度指标、技术先进度指标、应用效益指标和政策符合度指标。

(2)对军民融合企业的研究。

技术转移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影响。尚涛、葛文杰等都站在技术转移视角,探讨了军民融合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尚涛着重分析了军民融合企业技术积累、能力结构对企业持续成长的影响,认为技术能力、组织性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制约了军民融合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探讨了优化企业知识结构、提升企业成长能力的相关对策建议。葛文杰等侧重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存在的问题,从技术转移视角探讨其与军民融合企业成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对技术转移的关注从转化机理、模式到对策建议均有相应成果;针对军民融合企业的研究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成果不多。基于此,本文试图立足技术转移角度,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进行探讨,为提升技术转移效率和推动军民融合企业的成长提供决策依据。

2 当前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技术是军民融合企业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推动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在技术转移机制上取得突破。当前,我们技术转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不对称。

在现行的体制机制下,军地双方的技术水平互不相通,缺少交换信息的平台和渠道,在我国现有体制下,信息只能沿国防民品单向流动,大大降低了技术的转移速度和利用率。

(2)技术流入门槛高。

当前部分民品市场的技术如电子化、信息化等领域已然超过了国防体系,但国防体系的技术流入门槛太高,导致体制内或长期承担军工生产的单位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具有技术优势的民品企业却空怀一身技艺,报国无门。

(3)激励分配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政府没有明确出台法律法规来规范转化主体及单位,缺乏有效的奖励,导致工作人员对技术转移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技术转移成功后,利益分配问题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长效模式,往往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个人积极性大打折扣。

3 对策建议

(1)建立信息对话平台。

建立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平台,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符合条件的企业信息数据库;同时在标准协调、管理培训和军民接口等方面发挥作用,打通军品市场与民品市场的沟通交流障碍。

(2)健全军用市场准入机制。

尽快建立健全军用市场准入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规定,简化“四证”审批流程,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平等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强化公开透明招标方式,鼓励民口企业和军工企业平等竞争。让民口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吸纳有潜质的科技成果、有资质的民口企业进入国防科研生产体系。

(3)完善激励分配制度。

建立合理的国防知识产权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研机构和人员在知识产权转移过程中的合理收益;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大前提下,给予企业和团队充分的使用权和自主权,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性作用。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技术转移对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技术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在技术转移角度推动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机制的突破是关键,健全密保制度、激励制度、军用市场准入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确保技术的顺畅高效转移,促进军民融合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金武.推进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战略任务[J].军事经济研究,2010,10:1618.

[2]郭韬,王姝濛,闫立飞.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推广机理及过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15.

[3]齐晓丰.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政策与难点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1,11:1719.

[4]申畯,哈悦,陈皓,尹航,李莉.国外国防技术转移现状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06:812.

[5]尚涛.军民融合企业技术积累、能力结构与持续成长机制研究——基于技术转移视角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8:109113.

[6]葛文杰,尚涛.技术转移视角下军民融合企业成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1214.

[7]赵巨峰.国防科技工业“民技军用”实施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8]傅毓维,杨贵彬,尹航.民技军用中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08:159160.

[9]彭丹.民技军用的动因分析[J].国防技术基础,2008,01:4649.

[10]陳远东.“民参军”如何稳步向前?[J].经贸实践,2015,03:89.

作者简介:赵晓琴(1993),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方向:军民融合、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技术转移军民融合
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讨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合资汽车企业中外双方技术转移与创新博弈分析
技术转移对于促进中部创新发展的意义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科技孵化网络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对营口市技术转移工作的探讨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