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评估分析

2017-05-30 08:28丁旻陈春刘芸
科技风 2017年13期

丁旻 陈春 刘芸

摘要:贵州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于2006年投入运营,ADTD1型闪电定位系统长期运营以来,其探测效率急需进行评估。本文采用2006~2012年贵州省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雷暴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人工观测站不同半径范围内的雷暴日与ADTD雷暴日逐月进行统计拟合,得到相关性最好的半径;并使用人工观测站雷暴日资料评估ADTD1闪电定位系统的雷暴日探测效率。

关键词:ADTD;雷暴日;探测效率

近年来,为了准确监测雷暴的活动,全国各地开始建立“雷电监测网”[13]。贵州省于2006年开始先后建成了ADTD闪电定位系统,07年首批建设成立监测网包括7个探测子站和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站,7个探测子站自北向南依次为:桐梓、遵义、毕节、六盘水、贵阳、安顺、都匀。09年完成第二批闪电定位仪的安装建设,分别建在息烽、威宁、盘县、三穗、榕江。每个闪电定位探测子站探测范围为200km,将探测到的闪电发生时间、方位、强度和电磁辐射信号实时传输给中心站,由中心站进行实时定位处理。系统提供回击发生的时间、经纬度、闪电强度、闪电极性等信息。目前贵州省运行的闪电定位仪共12套,基本覆盖全省,为雷电预警预报提供了有力的探测数据。

1 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

雷暴日是指某地区一年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用以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我国以观测人员在观测站看到或听到雷声作为雷暴日的统计依据[46]。但是,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听力好的人可以听到20公里以外的雷声,听力不好的人连5公里处发生的雷电都听不到;另外,听力也与雷声大小、背景噪声及传播路径上有无障碍有关[7~9]。因此,贵州省于2012年停止了人工雷暴日的观测,但是,利用此前真实可信的雷暴日观测资料对目前的ADTD闪电定位雷暴日资料的可靠性进行评估是亟待完成也是极为必要的。

贵州省共有85个人工观测站,本文利用20062012年贵州省12个ADTD1探测站点附近的人工观测站的雷暴日资料,对比分析了人工观测站雷暴日和不同半径下(5、8、10、15km)的ADTD1观测雷暴日的数据。

2 不同探测半径下雷暴日与闪电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将人工观测站雷暴日数据逐月进行统计, ADTD1闪电定位网雷暴日数据以观测站范围4种不同半径逐月进行统计(5、8、10、15km),并将两种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图1图3分别为20062008年人工观测雷暴日与ADTD1不同半径下雷暴日的线性拟合图,20082012年人工观测雷暴日与ADTD1不同半径下雷暴日的线性拟合图(图略)。

从图1中可以看到,4种不同半径范围下两者间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5km:相关系数R2=0.532,斜率k=0.6314;8km:相关系数R2=0.6175,斜率k=0.8185;10km:相关系数R2=0.6045,斜率k=0.9568;15km:相关系数R2=0.6129,斜率k=1.2223。2006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10 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从图2中可以看到,4种不同半径范围下两者间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5km:相关系数R2=0.7007,斜率k=0.7266;8km:相关系数R2=0.7136,斜率k=0.9699;10km:相关系数R2=0.7367,斜率k=1.08;15km:相关系数R2=0.7666,斜率k=1.286。2007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10 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从图3 中可以看到,4种不同半径范围下两者间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5km:相关系数R2=0.5879,斜率k=0.8697;8km:相关系数R2=0.6267,斜率k=1.104;10km:相关系数R2=06399,斜率k=1.212;15km:相关系数R2=0.6568,斜率k=1.444。2008年人工观测雷暴日与ADTD雷暴日之间相关系数很低,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8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2009年,4种不同半径范围下两者间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5km:相关系数R2=0.6719,斜率k=0.7771;8km:相关系数R2=0.6987,斜率k=1.061;10km:相关系数R2=0.6879,斜率k=1.227;15km:相关系数R2=0.6332,斜率k=1.486。2009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8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2010年,4种不同半径范围下两者间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5km:相关系数R2=0.6654,斜率k=0.697;8km:相关系数R2=0.6126,斜率k=1.054;10km:相关系数R2=0.6521,斜率k=1.251;15km:相关系数R2=0.6249,斜率k=1.659。2010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8 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2011年,4种不同半徑范围下两者间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5km:相关系数R2=0.7611,斜率k=0.7978;8km:相关系数R2=0.7622,斜率k=1.136;10km:相关系数R2=0.7323,斜率k=1.34;15km:相关系数R2=0.6883,斜率k=1.78。2011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8 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2012年,4种不同半径范围下两者间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为:5km:相关系数R2=0.7804,斜率k=0.6298;8km:相关系数R2=0.8389,斜率k=0.8718;10km:相关系数R2=0.8759,斜率k=1.02;15km:相关系数R2=0.844,斜率k=1.32。2012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10 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从2006~2012年人工观测雷暴日与ADTD1不同半徑下雷暴日的线性拟合得出,在20062008年,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资料的相关性均值在0.6496,相关性较弱。

自2009年即第二批ADTD闪电定位系统投入使用后,两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均值达0.72,2006、2007、2012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10 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2008、2009、2010、2011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8 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闪电定位系统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这是由于2006~2008年,贵州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仅建成7个子站,不能完全覆盖贵州省所有地区,探测效率偏低。自2009年建成总共12个探测子站后,贵州省闪电定位网络的探测效率明显提高。

3 利用人工观测站雷暴日资料评估ADTD1闪电探测效率

将有雷暴的概率定义为探测到至少一次闪电的概率,只要闪电次数大于1,探测到雷暴日的概率将随着探测到闪电的概率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将探测到闪电的概率与有雷暴的概率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P(TD)=1-(1-Pf)n(31)

式中,n为闪电的数量,P(TD)为有雷暴的概率,Pf为探测到闪电的概率。

Reap R M等[10]提出了对雷电监测网定位结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如下:

P(0)=xx+y(32)

式中,P(0)为有雷暴记录且被雷电监测网所记录的概率,x为有雷暴记录且被雷电监测网所记录的闪电天数,y为有雷暴记录却没有被雷电监测网所记录的闪电天数。

利用2006~2012年12个人工观测站的雷暴数据对观测站点最佳拟合半径范围内的ADTD1雷暴日数据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图4和图5。

从图4、图5可以看到,2006~2012年ADTD1雷暴日探测效率均值分别为0.8371、0.892、0.7276、0.8564、0.8598、0.8756、0.8994,这说明利用ADTD1进行雷暴日探测的可行性较高。

2006~2008年的雷暴日探测效率略低于2009~2012年。

4 结论

1)2006、2007、2012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10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2008~2011年在气象观测站半径r=8km的范围内,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与ADTD1雷暴日资料的相关性最好;

2)使用人工观测站资料评估ADTD1闪电定位系统的雷暴日探测效率,得出2006~2012年间12站的平均探测效率为84.89%,ADTD1雷暴日探测可靠性较高。但是由于人工观测资料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仅用人工观测资料对ADTD1资料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赵让元,潘威炎.国内外雷电探测研究.电波与天线,1999,4:111.

[2]张义军,孟青,马明,等.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611618

[3]陈家宏,张勤,冯万兴,等.中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与雷电检测网.高电压技术,2008,34(3):425431.

[4]刘梅,魏建苏,俞剑蔚,等.近57年江苏省雷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227234.

[5]Novak P,Kyznarova H.Climatology of lightning in the Czech Republic.Atmos Res,2011,100:318333.

[6]S.E.Enno,A.Briede.,D.Valiukas.Climatology of thunderstorms in the Baltic couuntries:19512000[J].Theor Appl Climatol,2013,111:309325.

[7]Fleagle RG.The audibility of thunder.Acoust Soc Am,1949,21(4):411412.

[8]Changnon SA.Relationships between thunderstorms and cloud to ground light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Appl Meteorol,1993,32:88104.

[9]Pinto,O.,C.B.Campinho.Lightning incidence in the southeast Brazil. Comparison of thunderstorm days from different data bases//Proc. 14 Int. Conf. On Atmospheric Electricity.Brazil:Riode Janeiro,2011:4045.

[10]Richard M Reap,Richard E Orvil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lightning locations and surface hourly observations of Thunderstorms.Monthly Weather Review,1990,118: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