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源考析札记

2017-05-30 10:48黄贞进袁在平
三峡论坛 2017年1期

黄贞进 袁在平

摘要:清江,是长江中下游的一级支流。自古以来有诸多学者、科学家,对清江进行过多方位的探究。在清江源问题上,历来存在着种种说法,如“鱼复江说”、“鱼复说”、“黔江说”等等。笔者在查阅了古人大量关于清江的资料及今人实地勘察清江的第一手资料后,对“清江源”的种种观点,进行了较深入的考析研究。我们赞同当代地质学家唐贵智经实地勘察后所作出的结论:清江,发源于渝鄂交界地齐岳山东麓湖北利川西境朝阳寺溶洞中地下河(北源)及利川西境龙洞沟溶洞中地下河(南源)。

关键词:清江源;朝阳寺溶洞;龙洞沟溶洞;《水经注疏》

中图分类号:K9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1-0016-03

俗话说:“清江汇长江,一边清来一边黄。”古人言:“夷水又径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清江,古称夷水,于长江三峡东口偏东南宜都陆城处,与大江会合,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支流之一。清江,清澈透底,如碧玉翡翠;而长江,在葛洲坝及三峡大坝修建成以前,则浩瀚混浊,一片金黄。俗世以“一边清来一边黄”,古人则以“泾、渭之比”,来描绘清江汇长江,真乃准确、生动、有趣。清江,“亦谓之假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这是郦道元《水经注》对清江的描绘。今人曾惊叹古人对长江三峡的许多精采描写,而笔者认为,古人对清江的这些生动描绘,又岂会逊色?又岂会不令人叹为观止!

清江,是一条神秘的河,一条动人心魄、美丽无比的历史名河。从古到今,它令许多人心驰神往。远至《禹贡》、《左传》、《汉书》、《后汉书》、《宜都记》、《华阳国志》、《荆州记》、《水经》、《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直至杨守敬《水经注疏》、唐贵智《长江三峡地区新构造、地质灾害及第四纪冰川作用与三峡形成图集》,许多都笔涉清江或与其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迹。学者们(如袁山松、杨守敬、唐贵智等)不惜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对清江进行实地考察;又煞费苦心地对它进行研究。致使这位深藏高山峻岭中达亿万年之久的“深闺佳秀”,在世人面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探析清江之源,历来是学者们研究清江的一个重要课题。最早记载清江之源的,应首推《水经》。《水经》认为,夷水源于鱼复(今重庆市奉节)江水(即长江),又于夷道(今湖北宜都)汇入江水。《水经》曰:“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于此,《水经》说得十分清楚:夷水发源于今重庆奉节长江。《水经》又曰:“(夷水)东(即今宜都陆城处)入于江。”继而有郦氏《水经注》关于清江源的解释。郦道元的观点貌似含糊,其实与《水经》类似。杨守敬于《水经注疏》中按:“乃《水经·江水》下谓‘(江水)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此《经》直谓(夷水)出鱼复县江,郦氏于《江水篇》但以县有夷溪解之,此《注》亦不叙其出江,盖不以《经》为然。”从杨守敬于《疏》中所按可知,郦氏不直接说夷水之源在鱼复;但他于《水经注·江水》中说了鱼复县“有夷溪”。“夷溪”便是郦氏对“夷水”的别称。故《水经注》沿袭了《水经》之说:即夷水源于巴郡鱼复。当然,正如杨守敬于《疏》中所按:《注》与《水经》在具体说法上还是有差异的,即“此《经》(即《水经》)直谓(夷水)‘出鱼复县江”;而“郦氏于《江水篇》但以县(即鱼复县)有夷溪解之”,“不叙其出江”,故《注》“盖不以《经》为然”。

据杨守敬《疏》按:郦氏《注》还认为,夷水“河梁裁得通船”,“则后魏时犹存。下逮唐初,建始之北,遂成断港”。“河梁”,即桥梁;建始,位于長阳资邱(丘)以上百余里处的清江上游。郦氏的所谓“通船”,当然是包括了可架桥梁的资邱以上长阳境至建始的夷水的中、上游在内的;仅建始之北,方“断港”,故此言差矣。

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既纠正了《水经》及《水经注》的“夷水源于鱼复县”之误,又纠正了郦氏《注》的夷水中上游“通船”之说。《疏》曰:夷水与夔巫(即奉节)南岸,“中隔大石岭”,且“关岭重叠,亦断无通理”。即其认为夷水与奉节之间,为叠叠重岭所阻,是不可能相通的;故“夷水发源于鱼复”之说是荒谬的。《疏》又曰:“余(杨守敬)尝由清江上溯至长阳之资邱,舟行止此。其间滩险以数十百计,两岸山峡壁立处,较巫峡又狭数倍。由资邱以上则崎岖更甚。其水有悬崖数十丈若瀑布者,必不可通舟。”杨守敬认为,资邱以上的清江是不能通船的,故订正了郦《注》所言长阳资丘以上的清江“河梁裁得通船”之误。此外,杨氏还力排众议,提出了“扦关”既不在清江上、也不在三峡中,而是在今鄂西州巴东县野三关的新观点。杨氏《水经注疏》曰:“所谓(扦关)‘临江据水者,临大江据夷水也。以今准之,当近野三关。非必江由此溢出”,“纵不由三峡,岂不可以出陆路(乎)?”

在清江源的问题上,杨守敬赞同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观点。《疏》引《读史方舆纪要》云:“(夷水)源出蛮中,南流名柘林溪,经天池洛浦名黔黎溪。南至金洞唐崖,入黔江县,名黔江。又云:黔江自贵州、思州之上费溪发源,经五十八名滩,至黔州境分流入黔江县界,为施州江。入湖广施州卫,谓之清江。”归纳《读史方舆纪要》的基本观点是:夷水发源于蛮中(即今重庆市黔江境);全程分为柘林溪、黔黎溪、黔江、施州江,然后入湖广施州卫后“谓之清江”。杨氏于《疏》中注引了《读史方舆纪要》上文后日:“是也。”显然,杨氏赞同《读史方舆纪要》之说:即清江发源于黔江境。杨氏接着又曰“水源之远如此,是以善长不记其所出,而以‘佷山清江为限。”杨氏认为,古人将佷山(即今长阳)境内之清江,即习惯性所言清江。

杨守敬认为清江之源在尚属“蛮夷”之地的今重庆市黔江(区)境;而黔江又与鄂西利川毗邻。故杨氏“清江源于黔江境”的观点,不仅订正了《水经》及郦氏《注》之“夷水首出鱼复”之误,且与今人的“清江源于恩施利川”之说已是很接近了。这就为后人找到真正的清江之源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前景。然而,在研究杨守敬的过程中,今人郑务本先生则认为杨守敬已经“证实”了“清江源于利川”,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依据的;因杨氏认为清江源于黔江境,而从未提出过“清江源于利川”。

20世纪80年代,曾三次荣获国务院奖励和奖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地质学家唐贵智,对长江三峡地区方圆8万余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进行了时达8年之久深入的艰苦卓绝的实地地质勘察,并对清江流域作了全程徒步勘察与调查。他的结论是:“以水色澄清而得名的清江,发源于川鄂交界齐岳山东麓,分南北两源。北源出自朝阳寺溶洞(利川西境),南源出自龙洞(沟)溶洞(利川西境)。二源相汇于汪营镇附近,然后向东流,迂回于利川‘平原之上,至落水洞成为暗河,出洞后约10公里,进入恩施红层盆地,改向南流;出盆地又复东流。越过各不同方向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直达宜都,注入长江。全长423公里;总落差1430米。沿江多险滩,不利航运;以其坡降大,有利于水电多级开发工程建设。”

唐贵智对清江的地质勘察是全方位的。1937年、1940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及其同仁李捷、孙殿卿、马振图等,首次发现了三峡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上世纪80年代,唐贵智不仅深入考察了整个三峡地区的冰川活动遗迹,且还重点考查了清江流域、神农架等特别区域的冰川活动与冰川遗迹。认为,“清江流域第四纪冰川活动留下的遗迹保存十分良好,冰蚀地貌和冰川堆积物总是相连一起出现”,“不失为研究三峡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理想之地”;认为,长江三峡的最后形成,与第四纪冰川活动与作用密切相关,约形成于70~100万年以前;“清江河谷本身就是从一条较早的巨型冰川谷发展起来的”,鉴于“清江水系还多处被长江水系袭夺以及二者的分水岭紧靠长江等现象,表明清江水系的出现应在峡江(即三峡段长江)之前”。

综合出唐贵智的基本观点是:清江发源于齐岳山东麓利川境,分南北两源。北源出自利川西南坪至兴隆一线上的朝阳寺溶洞,南源出自利川西福宝山山麓的龙洞沟溶洞;于汪营汇合后东流,于宜都注入长江,全长423公里。清江流域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十分良好”,是研究三峡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理想之地”。清江水系的形成,“在峡江(形成)之前”。

显然,属喀斯特地貌的巍峨雄伟的齐岳山及以齐岳山为轴心的利川西部的崇山峻岭腹地的地下河,便是浩瀚汹涌、奔腾不息、清澈碧透的母亲河——清江的真正源头。这一带地上地下溶洞、地下河该有多大,又该有何等的宏伟、气派呢?于此,笔者仅以清江北源从朝阳寺溶洞、南源从福宝山山麓的龙洞沟溶洞,分别流至汪营(利川城东郊)附近汇合后,所流入的暴露于地面、拥有着丰富地下河水的腾龙洞为例,来叙其一二。腾龙洞,“主洞全长3620米,平均高70米、宽87米;最高处110米,最宽处170米”;“洞内有支洞四条,长1230米”;“有一条支洞与清江落水洞相通”;“洞中有山,山上有洞,洞洞相通”;“全洞总长4850米,总面积327240平方米。”此特大溶洞中,有飞瀑,激浪拍岸,流水哗哗。地下河中产一种“透明体”无鳞鱼和“白虾”。据赴利川福宝山龙洞沟溶洞实地采访归来的宜昌作家郭寒讲,当地老人曾告诉他,此溶洞中地下河里所产的这种无鳞鱼,大者重达3斤,小的也有1斤左右,是山珍美味。

腾龙洞之大、之宏伟壮观,可与美国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卡尔斯巴德洞穴媲美。卡尔斯巴德洞穴的大厅(即主洞)高87米,最宽处198米,最长处396米,可摆下14个足球场。而利川的腾龙洞的主洞,平均高70米、宽87米;最高处110米、最宽处170米;主洞总长3620米。若按国际比赛足球场达标长为116米计,腾龙洞主洞的宽阔面积,则足足可以摆上数以百计个足球场了!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早于1930年便被开发成“国家公园”,便早已成为了国际旅游线上的暴涨暴热的旅游大景区;然而,可惜的是,背倚长江三峡的今鄂西利川的腾龙洞,直至如今,也未能有人去开发利用。

来自清江的信息都是震奋人心的。清江流域之“长阳人”、“建始人”被发现,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水电站的建立,具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早期巴人文化遗址香炉石的被发现与发掘,巴人起源的研究,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山歌”、“都镇湾故事”、“五峰长阳南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清江歌会“山歌好比清江水”的成功举办等等,无不令世人刮目相看,无不在海内外产生了影响。诸如袁山松、盛宏之、郦道元、杨守敬、贾兰波、唐贵智、王善才、龚发达、楊华一大批专家学者及杰出的文化人等等,凡为清江的古人类文化、考古文化、史地学文化、巴文化、土家族文化的发掘、研究与弘扬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们,他们的名字必然会与清江联系在一起,必将与清江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