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7-05-31 07:19李红浪李潇
职教论坛 2016年3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

李红浪+李潇

摘 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行业已经成为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地位日益显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征,决定职教师资更加应该拥有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化发展。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却显得不足,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和师资队伍培训的体系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李红浪(197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李潇(1989-),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编号:GL1220),主持人:李红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4-0071-0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未来竞争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師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我国现阶段教师队伍正在加强专业化建设,职教师资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职业主要分为专业性职业和普通职业两种类型。专业性职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职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中所形成的一种职业分化,这种职业要求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这种职业人群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的训练和教育,其职业活动要求按照专业标准来开展,通过专业性的工作来获取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待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intellectu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二是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practical-reflectiv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三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ecological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1]。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教师工作的一种重要发展目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一种目标取向。

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职业资格制度,教师工作开始体现专业化的特征,教师也开始成为了专家,教学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教学的技能和能力水平开始予以重视。对于专业化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拥有进入教学职业体系时的基本的技能和能力水平,还应该拥有以大量知识为基础的专业能力,要求能够体现渗透于行动并且能力指导行动的专业特征,应该形成依赖于特定的教育学术水平的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结合的平衡整合实践应用的专业化的特征形式。按照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2012年9月6日,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实行5年一周期和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制度,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使之常态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必须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努力推进教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尽力造就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指的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内在的专业知识的更新、演进、发展和丰富,是职业院校教师依托专业化的组织机构,通过终身的职业历程的专业训练,开展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提升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底蕴,同时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使教师成为熟练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涉及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以及专业制度等方面。第一,职教教师要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知识等。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成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了解所教学科的所有知识,掌握知识,精通知识,运用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教师需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教会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科学精神与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统一。

第二,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是指热爱教育事业,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学无止境、追求真理、关心学生、具有使命感以及创新合作的意识。职教教师需要正确处理教育事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实现尺度,热情投入,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觉悟和修养,积极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和艺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三,职教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研究能力、课程能力、信息能力以及教育预见能力等。专业研究能力指教师要自觉掌握教学的规律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以适应学生自主性增强的现状,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专业课程能力是指对课程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组织与实施能力。专业信息能力是指教师获得信息并加工与处理的能力,通过信息进行判断与决策。专业教育预见能力是指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生产的发展进行预见性的对策判断,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第四,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专业的制度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是科层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严密的、权责分明的、严格的具有等级特征的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专业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以及相对的自主权,这与学校的科层管理制度是相互矛盾的,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能够有自身的内在性和主动性。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认识到自身是专业化发展的主人,教师应该有着主动的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应该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化发展中去,把专业化发展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活动。应该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历程和专业进步的阶段,应该规划好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前景和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为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职教教师应该掌握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实践能力、教学经验和社会责任感同步成长的,专业化发展也有一个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它是伴随着教师对于知识的扬弃而呈螺旋式进步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伴随着入职前专业学习、入职后专业培养和后期的学习型职业生涯而进行的;再次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的[2]。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特性,使之与产业紧密相连,职教教师必须密切关注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因此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应该更要加强对新知识的吸收,也更加强化实践性的建设。

三、职教师资专业化的能力不足

职业教育要发展,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这也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职业教育的应用技术型的特征,要求职业院校师资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但我国的现实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在结构水平和规模数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首先是因为职业院校教师的进入门槛太低。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于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由于职业院校的各种现实原因,导致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与普通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学历学位偏低的问题,这种先天的不足制约着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其次体现为教学能力的欠缺。现实中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教学水平不够高,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评价时都无法达到最优的效果。职业院校师资由于专业能力的欠缺,根本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专业教学能力低下,导致对于面向应用型的专业无法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师资专业化发展不畅。杨延在天津、上海、深圳、广州和顺德等五个城市中曾经开展过关于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的调查问卷工作,发现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通畅的技术信息来源,职业院校师资中有41.32%获取技术信息是通过自学实现的,有7.02%的教师的信息获取是通过技术培训获取的。同时一年之内能够获得各种培训机会的教师只有36.78%,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限制了教师专业教学的视野[3]。

四、基于专业化发展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专业化发展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其中亟需加强的是制度化建设,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一)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加强制度化建设

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制度化建设,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加强制度化建设,也是促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第一,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建设就是要加强职教师资的准入制度建设。必须实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拥有从事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必须具备所从事专业的基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而且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特定的培养目标,建议教师应该拥有突出的专业工作的经验和专业能力。

第二,加强职教师资的评估制度建设。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制度来规划和引导高等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2004]16号)和2008年颁布实施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都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建设[4];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两个文件的精神来建立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估指标,构建教师专业基础、专业教学知识、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制度建设。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师培养制度,针对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应该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培训。应该建立鼓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激励制度,把教师的培训培养与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到各类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去,将教师的职务晋升与教师的专业培训结合起来,鼓励教师主动参与专业培训,并关注行业的发展,提升专业能力。

第四,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树立“能力不等于文章”的观念,引导职教教师向产学研結合方向发展,建立职教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和评审办法,将技能考核等级、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到职称评定标准中去,综合考虑教学、学术、技术以及企业经历各个方面。另外,适当淡化评审、强化聘任制,择优聘任或实行竞争上岗,实行任期聘任制,打破职务终身制,激励教师以岗位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更新知识,进而促进整个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稳定发展。

第五,加强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匹配的激励制度建设。明确职教师资队伍的需求水平,按照学历、职称、年龄等信息进行层级划分,实行分层管理,对于科研能力较强,学历与职称较高的教师重在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而对于年轻的教师则重在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鼓励,并提供进修与发展的可能。另外,要采取动态化与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根据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化发展不同层次,实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使多种需求得到满足,并不断改变激励的方法和措施,实现动态的激励手段。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并正确处理量和质的关系,实现激励的公正与公平。

(二)促进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亟需建立师资培训体系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是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

首先,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构建学习时期的职前培养、进入职业院校后的入职培训和成为职教师资后的职后提高三部分组成的完整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体系。通过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这三者的有效衔接和连贯,构建多层次多体系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在这个培训体系中,职前培养是前提和基础,职后培训是发展和继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应该建立特定的培训目标,都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6]。职前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时期所受的教育,这个时期主要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以最终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其中也包含部分毕业之前的一些实习实训,但总体的学习主要还是以获取学分以顺利毕业为主;入职培训则主要是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正式进入教学岗位前的学习,此时的学习应该是加强教学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同时基于职教的特征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把教师安排到企业、实训中心去开展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并尽量要求教师获得相应职业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职后培养则是一种提高教育,职教师资已经开展了一定时期的教学工作,对于专业理论知识已经有非常深的理论功底,也通过实践教学拥有一定的专业操作能力,此时的培训则是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此时的学习可以穿插到学校、企业中进行,使理论与实践最佳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中不断积淀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师终身性的专业化发展。

其次,促进职教师资的专业成长,需要完善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保障体系、运行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政府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拨款、建立国际交流、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法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职教为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服务的目标;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来加强专业化的职教师资培训、建立健全职教师资研究生培养等方式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培训的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化企业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来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通过专业化的师资培训机构,针对师资的专业能力进行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职教师资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加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加强针对职教师资培训的方案和课程建设,整合专业技术和教育课程,加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能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提高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师资培训的支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关系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强化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地位,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Fullan,M et al.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Second Edition Cassell [M].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1991:48.

[2]于京波,史學军.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76-77.

[3]杨延.改革管理制度,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32-33.

[4][5]司淑梅.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师资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104-107.

[6]于京波,潘立国.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7):29-31.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