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现代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

2017-05-31 13:29熊惠沈山秦晴
经济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区养老

熊惠+沈山+秦晴

摘 要:文章在分析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将多种养老居住模式进行比较,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出發,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的社区养老居住模式,以及完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 居住模式 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F2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18-03

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逐步扩大将影响到更多家庭的生活,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养老居住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这五项目标,为了响应“积极老龄化”的提出,我国又添加了“老有所教”形成了“六个老有”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有所养问题基本解决,转向更加关注养老的质量问题,更关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

一、“积极老龄化”与养老模式

1.“积极老龄化”的概念由来与内涵。从1990年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旨在整体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从而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到2002年,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积极老龄化:一个政策框架》,将“健康老龄化”演化为“积极老龄化”。主要是指老年人要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不仅保持身心健康状态,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

“积极”一词不仅仅指身体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而且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适用于个体和人群。“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这是“积极老龄化”的价值之所在。

2.“积极老龄化”下的养老模式发展方向。我国从1982年便意识到老龄化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而2015年国际助老会发布了名为《2015全球老龄事业观察指数》的报告称目前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有2.09亿。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社会福利压力,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养老事业任重而道远。响应联合国“积极老龄化”的思想,我国也在制定相应政策上,提倡“六个老有”目标。结合我国儒家文化思想,一直以来形成的“居家养老”传统模式在社会日益发展新形势下显示出脆弱性,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生转变。社会养老也就是机构养老则需要巨大的国家财政和福利制度支持,而我国的发展现状还不足以支撑完全的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模式则是结合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特点,将是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我国现存养老模式及养老意愿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生产力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导致人口的激增,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两次生育高峰积累了大量的人口增长惯性。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在计划生育政策约束和社会生活条件改善等因素作用下,我国仅用18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类型转变。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末,全国60周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6.1%,达到2.22亿。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带来的是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家庭赡养压力的增加、空巢家庭比例的增大等种种现实问题,因此传统的家庭结构、养老观念、养老模式的改变已成为必然。

(一)我国现存的三种养老模式分析

目前养老居住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家庭养老+社会服务三种主要形式。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即“在家养老”与“子女养老”的结合,它包括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三个方面。在中国传统重孝道的儒家文化熏陶之下,形成了“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在此背景下,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养老模式。但现实中,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机构养老。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比如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机构养老将老年人集中到一起生活,缓解了生活孤独感,并且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养老机构配备的生活娱乐设施也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但是,机构养老带来的人性的温暖十分有限,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目前机构过重的经济负担也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3.家庭养老+社会服务。既然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会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情感缺失,在传统“养儿防老”观念下,子女为了尽孝也不愿意送走老人。但将老人放在家中,缺乏照顾易产生各种健康和安全风险,加重子女负担。在这种背景下,将老人放在家中照顾,子女上班时,由社区提供服务就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二)老年人养老意愿分析

笔者以徐州市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并通过对中老年居住现状和居住需求的分析,以达到更好地掌握老年人的居住意愿的目标。

在受访的276位60岁以上老人中,当被问及理想的居住模式时,倾向社区养老的占64%,家庭养老的占19%,机构养老的仅占9%。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关于机构养老,被调查人的选择都相对较少,可看出人们对于机构养老的态度并不那么认同,这从我们的实地调研中也可以发现。调查发现,80、90后对于养老的观念有了许多不同的想法,他们更加愿意去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比如和老伴一起旅游等有意义的事情。

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养老满意度次于机构养老。目前徐州社区养老形式还未普及,但从老人们的居住意愿来看,社区养老的满意度应该高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

三、国外养老模式的比较

1.以社会保障和福利为核心的养老居住模式。丹麦是唯一的一个废除设施养老的国家,养老模式主要是旧宅养老,由政府进行扶持和提供软硬件服务和住宅建造,形成了完备的养老社区居住体系。此外,政府还提供专门的辅助器具,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市、区、地方政府一般提供小型器具,如专用餐具、助听器、轮椅、手杖、升降机等,省级政府则设有大规模器具中心为老人服务。

美国老年人养老模式主要为设施养老,所以设施划分较为细致,根据不同健康状况的目标人群,分别设置自护型、助护型、特护型等多类型设施。美国政府大力推动了老年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完善老年建筑的分类体系,并在各类社会养老设施开发中,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经营,并给予政策优惠。同时,为吸引更多的老年人来居住,这些社区均为综合性养老社区,以老年人为居民主体,各种设施齐全,并根据老人需求设置不同功能类型,以强调老人自立、提高生活质量为社区理念,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的社區养老模式。

2.以传统文化和东方传统居住特色为核心的养老居住模式。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基于传统文化的差异,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发展模式而来。日本是亚洲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在参照西方老年住宅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东方的传统养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在宅养老为重点,大力发展多代共居住房,注重社区服务的建设,鼓励构建亲子家庭互助网络的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养老居住模式。新加坡同时存在着东西方文化,但政府一直以来都宣传传统“孝道”行为准则,推出满足几代同堂的户型,鼓励老人与年轻的子女居住在一起,并通过一系列津贴计划,例如多代家庭组屋办法、与父母邻居补助办法等为需要赡养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养老、医疗方面的津贴。对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公共住房与父母亲邻近居住的年轻人,政府为其提供便利和优惠。

从国外的养老模式发展来看,本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完善而系统的养老制度和完备且相适应的养老设施是支撑养老模式的关键条件。我们需在借鉴别国优秀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积极老龄化的热潮中,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现代养老居住模式。

四、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

(一)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选择

社区养老是针对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而提出的,它是指老人既可以住在自己或亲属的家庭里,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照顾或由社区组织集体活动;又可以居住在社区敬老院或社区托老所,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社区养老模式有利于整合社会各个层面的养老资源,在社区范围内有效的利用,是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下的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主要分为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院和老年日间服务中心。

1.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的养老资源,比如医疗服务,健身锻炼设施,以及定期提供上门医疗服务与生活照顾,健康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各种问题。并在家中安装叫铃服务,以便老年人在家中遇到突发情况及时获得社区服务人员帮助,可称作“家庭养老院”。

2.社区养老院。社区养老院指在社区内建设养老院式的社区托老所,一方面老人可以留宿,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另一方面也为社区内居民及周围居民提供了工作岗位,也相对降低了养老成本。

3.老年日间服务中心。老年日间服务中心指在社区内组织或建立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人白天在机构享受各种服务,晚上回到家中居住。在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一起聊天、下棋、娱乐,机构组织各种文艺活动,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增添乐趣。现阶段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大城市有所发展,在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因为社区规模及各种资源的匮乏,有些尚在起步阶段,有些还未开始。比如本次调研的徐州,社区养老模式主要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并且此模式在徐州也是刚刚兴起,尚未成规模。但是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发展较为迅速。

(二)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1.符合老年人的心理与生理需要。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随着社会发展与老年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家庭日趋小型化和核心化,其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削弱,亲缘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的地位较过去下降。老年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心理及生理上都在发生着改变,身体的退化以及脱离工作岗位后心理的空虚,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而当亲缘关系难以在老人养老生活中发挥作用时,地缘社会关系则是老年人养老生活中精神慰藉和生活援护上的重要补充。新型社区养老使老人能够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延续亲情和社会交往,享受居家养老的天伦之乐,又能体验社区养老的全面的服务,也缓解了子女在照顾老人与紧张工作之间的矛盾,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与道义性。

2.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现阶段,我国生产力仍不发达,社会经济也不富裕,我国的老龄化体现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与其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养老资源和照顾资源相对匮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削弱,而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持全民的社会养老,国家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实行高福利政策,把养老问题全部包下来。面对我国国情,只有促使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优势功能互补结合,才能与当前生产力水平相吻合。其次,老年人居住在家中,可以利用现有物质资源,有效地挖掘社区资源,降低养老费用,一方面使老人可以自由安排生活起居,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量的家庭养老资源闲置不用,而大规模兴办养老机构,浪费本不充裕的社会资源。

3.有利于构建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新型社区养老的发展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从经济保障方面来看,我国城市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基本实现了社会化供养。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群体中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占绝大多数,养老保险是建立和推行社区养老模式的物质基础,是居家养老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社会保障为老年人社区养老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在家中通过购买服务,享受日常生活中的照料。社会养老机构的不足和老年人恋家。恋社区的秉性,使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成为老年人的必需。

(三)新型社区养老的保障策略

1.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对社区养老的支持作用。社区养老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和民政部门的收入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社区养老缺乏的资源仅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虽然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社区的资金来源太过单一,不足以支持社区养老的人员培训及设施建设等需求,因此必须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2.重视服务质量,提供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照顾需求层次也在提高,尤其是需要精神的、文化娱乐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社区养老重视共性服务的同时还要关注个性化服务,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不仅限于娱乐休闲、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还要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等,是老年人过的充实快乐,长久地保持在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良好的状态,真正实现“积极老龄化”。

3.加强公众参与,培养强大的志愿者队伍。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在起步,体系不全,迫切需要明确志愿的定位,保证其无偿性的基本性质,在社区养老中发挥社会公众与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壮大志愿者数量,通过由老年人自身建立志愿者队伍,实现老年人的自我服务,以实现“老有所用”。充分利用社会公众和社会志愿者,为社区养老服务注入力量。

4.强化标准建设,完善管理法规体系。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与《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指导纲要》等法律政策,但是社区养老服务种类复杂,并贴近居民生活,对于社区养老机构应该提供什么标准的服務,如何提供,由谁提供等问题均没有法律政策对实施的细则进行界定,社区养老服务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和指导规范,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监管也就无从下手,迫切需要强化标准建设,完善管理法规体系。

五、结语

社区养老保持着传统家庭养老的格局,但在内涵上却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兼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社区养老势必会成为未来的养老发展方向。从建设大规模城市养老居住设施转换到在社区中建设“家庭化”的养老居住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对老年人养老生活本体重新认知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将城市中已有的大规模养老设施与社区养老居住设施相结合形成城市网络化的设施养老生活环境,是我们今后面临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论文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410320079Y)《现代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季袁媛,仲济玲,张恒对论文也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国霞,沈山.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探讨[J].住房建设,2011(10)

[2] 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3

[3] 周典,周若祁.构建“社区化”城市养老居住设施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09

[4] 胡敏.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策略研究[D].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SH050)

[5] 崔丽娟,徐硕,王小慧.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与养老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1)

[6] 万江,余涵,吴茵.国外养老模式比较研究——以美国、丹麦、日本为例[J].南方建筑,2013(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积极老龄化社区养老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酒店营销创新研究
“积极老龄化”中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社区邻里网络的构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
积极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实施途径
新媒体时代老年受众对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的诉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