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路”搭“桥”,追寻灵动的课堂交流

2017-05-31 06:41阮有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

阮有生

[摘 要]和谐而灵动的课堂交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应从创设情境、注重追問和鼓励学生质疑三个方面入手,加强课堂交流。

[关键词]课堂交流;创设情境;注重追问;有效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79-01

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互相倾听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情感的沟通,发展学生的思维。然而放眼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时常出现学生因担心讲错而不敢交流、不愿交流、不善交流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现状,教师就要为学生铺“路”搭“桥”,追寻灵动的课堂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的碰撞。

一、创设情境,激发课堂交流的兴奋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课堂交流的兴奋点,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交流中。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首先播放了学校足球队外出比赛的视频,然后引导如下。

师:学校足球队将要招收一名新队员,球队对新队员的身高有一定的要求。我能以班上最高或最矮的同学的身高作为全班同学身高的代表吗?

生1:老师,我觉得他们都不具有代表性,因为一个人太矮,另一个人又太高。

生2:我觉得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的身高与生1差不多。生1看上去不高不矮,排队时总是排在中间,所以,以他的身高作为标准最为恰当。

师:那生1的身高能代表我们班学生的身高吗?

生:不能。

师:你们觉得什么能代表我们班学生的身高呢?

生(异口同声):是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通过交流,学生的兴致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课堂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追问,引出课堂交流的生发点

追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的二度提问,是前面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倾听每个学生内心的想法,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回应,进行有效点拨,使学生的思路清晰化、明朗化,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幼儿园购进了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列式和算法后,有一个学生汇报了“24×12”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如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呢?

生1:可以把12看成3×4,24看成4×6,24×12就等于4×6×4×3,最后的结果是288。

(这时,没有学生提出意见或补充)

师:其实生1的思路让我很受启发,他通过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思路挺好,但过程麻烦。有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简洁一点的方法呢?

生2:还可以把12拆成10+2,先算10×24得240,再算2×24得48,最后算240+48等于288。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追问和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交流欲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效质疑,寻找课堂交流的争论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学生一般都善于质疑。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寻找课堂交流的争论点,并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比的认识”时,在学生了解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后,教师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可以,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双方开始争执起来。教师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结论,而是让他们说出各自的想法。

生1: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除数和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生2:生1讲得很有道理,但球赛解说员常说3∶0、4∶0等,这不是0做了比的后项了吗?

生3:比表示两个数相除,除得的商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球赛中的比是一种计分形式,表示比分的多与少,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争论点,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分享学习中的疑问、发现、收获,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既要铺好“路”,创设教学情境,捕捉课堂生成点,还要搭好“桥”,做好引导与启发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交流,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责编 钟伟芳)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再谈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注入活力奏响高中政治课堂美丽的华章
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学尝试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