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05-31 16:58史立秋于峰杨丽华
经济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研究

史立秋+于峰+杨丽华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CDIO教育方法源自于美国,完全可以引入到我国的卓越培养计划当中,通过这个教育理念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弊端,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实实在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理念的引入对于我国工程师的培养方面带来新的启迪,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章结合佳木斯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的实际情况来分析CDIO教育方法的可行性,为目前卓越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一份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卓越培养计划 综合性大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77-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改革项目,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工程教育培养向着更强更好的方向迈步的重要举措。

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众多的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目前,国内设有工科类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共计1003所,在本科高校中占有90%的比重,还有数据统计,高等工程类教育的在校本科生已达到370多万人,研究生共计50万人,可以看出工科类院校所占比重之大,凸显出其重要性。如何在众多的工科类学生中培养出大批量的我们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才,如何探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与方法迫在眉睫,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突破口,如何搞好工程师教育是很多高校及教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但依旧没有形成统一灵活的模式,尤其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工科类院校来讲,此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可以借鉴的资料更是不够全面。本文结合我国这方面的欠缺,将美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引入进来,结合具体国情,分析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和改善工科类毕业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出我们真正需要的适合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下面是结合佳木斯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一些研究方案:

一、建立高等院校与对口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

1.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必须修满为期一年时间的在企业进行操作实训技能的学习,包括加工技术、工程师岗位能力等必备的培训。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年的培训我们把CDIO作为企业实践教育的背景,以工程师职场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让大学生在单位学习阶段不再是我们以往普普通通的实习,而主要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为导向、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实践。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合作企业是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并制定了相应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

2.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不断激励本科生尽量参与到实际项目当中,同时让学生不只是参与,而是调动其实践的主动性,自发地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以往高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我们都知道,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应用性的验证,在企业进行实训的学生则大不一样,让他们“真刀真枪”地去做毕业设计,同时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规划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对我校已经毕业的几届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进行考查,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都非常实际,真正去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相对于以往的毕业设计来讲更能培养学生,更具有实际意义。

3.通过与对接企业进行详细的沟通,学校和相关企业分别制定出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方案,经多次交流制定出比较完善的培养机制,既能满足企业对学生的实训目的又能完成学生应该履行学校所修学分的要求;同时将学校所学知识融合到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当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把知识学实学透,在此期间企业和学校分别建立联络小组,对学生的出勤与日常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当地政府对校企人才培养要实施一定的保障机制

1.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校企合作方式的顺利推进。对于能接收学生培养的企业,当地政府应该给予这些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方面的减免、校企合作方面的经费支持等;同时对高校的教师尤其工科类教师予以规定,要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督促和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培养。

2.国家应该加大对卓越工程计划培养资金的力度,国外产学合作效果较好的经验显示,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投入。产学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工作强度,产生很多相应的培养费用,比如联系用人单位、通信费、学校教师的额外工作补助等,这些对于校企来说都是额外的负担,如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会让这种培养模式能更快更好地向前推进。

三、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将CDIO理念中所倡导的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工程实践框架导入课程设置中,以体现“宽口径、跨领域、重实践”为目标,实施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将项目实施的主线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将机械方面的工程实际问题带入课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分组设计方案、成本估算、生产、检验等一系列课堂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學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四、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

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除了对学生的培养方式有所改变之外,对于高校教师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高校教师以高学历的人才居多,但真正有企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少之又少,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建立师资队伍的时候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去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去加以培养,培养的过程自然离不开企业的介入,可以要求合作企业参与到教师培养的计划当中;同时也可以聘请具有资深经验的工程师到学校来讲学,开设一些短期培训项目。总之,要求教师必须经過实践培训方能具有授课资格,这样会逐步改善目前高校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弊端。我校在教师培训这方面主要是短期培训为主,定期输送一批任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培训完后方可回校任教,成果显著。

2.除了教师任课资格方面的要求,对于工科教师还应从职称评聘方面加以要求,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主要侧重于以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的数量方面,应加入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逐渐转向实际工程项目、发明专利、校企合作和对社会的一些技术服务方面的要求。这不仅能激励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还培养了实践能力的提升。

3.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师应以学校具有双师资格的老师与企业的工程师为主,学校的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安排和研究性指导,企业的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实践环节、企业实习和实际工程项目。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管理学生,发挥相应的优势,既让学生学到了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能把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这种分工协作、有机配合的指导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培养学生具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及早地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五、结束语

本文以佳木斯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为例,对我国目前工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来分析,同时引入美国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该方法不仅能切合实际地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更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使培养出的创新实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完全地接轨。以佳木斯大学工科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目标,所获得的成果可以推广到相关同类院校,相信能对目前工科人才培养现状有所改善,具有非常实用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专项培育项目JYZL2015-09;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选连计划项目201610222075]

参考文献:

[1] 史立秋.偏远地区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J].经济师,2016(7):184-186

[2] 王责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3):91-93.

[3] 曲明哲,解海.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35-137

[4] [美]克劳雷,顾佩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汪木兰,周明虎,李建.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15-19.

[6] 彭易菲.CDIO教育理念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现代教育,2011(2):143-144

[7] 于福莹,等.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8] 肖义平.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05-206

[9]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作者单位:史立秋,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峰,佳木斯大学教务处;杨丽华,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第一作者简介:史立秋(1978—),女,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精密加工;通讯作者简介:于峰(1975—),男,硕士,讲师。](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综合性大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