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丰碑上镂字铭文
——读《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有感

2017-06-01 12:21□郭
莫愁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白方立言立功

□郭 瑛

在爱的丰碑上镂字铭文

——读《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有感

□郭 瑛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三不朽”的哲学命题。拂开历史的风尘,那些能让历史铭记和载入史册的伟人、名人们,无一不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之大成者。

白方礼,生前是天津海河边上一个蹬三轮车的普通人。如果他的命运轴线不是在他七十四岁那年来了个突然转折,也许,这个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与“立德、立功、立言”这些词汇交集。然而,就是他七十四岁时那一念间的转折,共和国的史册上就多了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白方礼,人间就多了一个充盈着大爱博爱的公益精神——白方礼精神。

人生七十古来稀。大多数人的古稀之年都会选择颐养天年,白方礼却没有,他从天津回到河北沧县白贾村老家时,看到一些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他毅然捐出了五千元助学款。现在看来,五千元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五千元却足够在农村建一处漂亮的大房子!白方礼有钱吗?没有。这个从旧中国走过来的最底层的三轮车夫,在第一次捐款时,一家五口还挤住在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而且,第一次捐款后,他不顾年迈,再去蹬三轮车挣钱支教,踏上了长达十八年的爱心长征之路,有人算过,他捐资三十五万元支教,三轮车所蹬过的里程足够绕地球十八圈!

这种精神,犹如一盏长明灯,光虽不够亮,却足以抵抗风霜,给人以温暖感。作家徐向林所撰写的《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这部长篇报告文学,通篇就洋溢着这样的公益之光,传递着这种温暖人心的公益精神。白方礼的事迹,我们早就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而耳熟能详,可流于碎片化的阅读和视听,并不能满足我们真切地去感知白方礼精神的需求。譬如白方礼为什么就能矢志不渝地走支教之路,书中探出了白方礼精神的源头:在白方礼成长的历程中,他幼时渴望走进学堂却没钱上学,成年后吃过没有知识的亏,也接受过知识分子的帮助。

《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是一部传记体的报告文学,在这本书中,作者围绕新环境下的“立德、立功、立言”展开了叙事。白方礼已成为一座见证人间大爱的丰碑,作者无疑是用赤诚之心和精到的匠心在这座丰碑上镂字铭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塑造“高大全”的人物,而是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细腻笔法,既记录了白方礼精神之高贵宏阔,也记录了白方礼遇到难事包括上当受骗时的那份焦急和消极的心理,而这正是这部传记的动人之处,传记中的白方礼比碎片化新闻中感知的白方礼更加真实,更加可爱。

作者早在2006年就接受了中国扶贫基金会之托,奔赴天津和河北,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采访、梳理了白方礼的生平事迹。书稿撰成后又因多种原因没有公开出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人担心这样的人物传记没有市场。直到老人辞世十周年后,作者仍然没有忘记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始终关注着有关白方礼的各类后续报道,通过不断补充采写、完善修改,使书稿内容更为翔实丰满,人物形象更为真实鲜明。十年磨一剑,如此自甘寂寞、脚踏实地的写作态度,作者又何尝不是“白方礼们”中的一个呢?幸运的是,《白方礼,一个人的爱心长征》入选了中宣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评选的“2016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愿人们在白方礼老人精神的感召下,更加坚定在公益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心。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猜你喜欢
白方立言立功
惊人的想象力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最美老人”白方礼
新形势下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思考
儿在部队又立功
等我也长了胡子
校园四季歌
完善立功制度
李昌镐的大局观
战斗从角落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