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结构辨析

2017-06-01 12:39
戏剧之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曲式乐段

王 芳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结构辨析

王 芳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柴可夫斯基的《八月-收获》是其钢琴套曲《四季》中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本曲也多次作为三部曲式的典型范例被列入教材中,供学习者分析、学习。诸多前辈对这首作品的整体曲式结构分析结论均为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但其次级结构分析仍然有分歧。本文就此作品的具体二级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笔者认为合理的分析图式及结论,希望能给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八月-收获》;结构分析;调性分析

曾看过不同教材、论文对柴可夫斯基的《八月-收获》进行音乐和曲式分析,但分析结果有分歧,分歧点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每个部分的起止小节;第二,首部中呈示段的结构;第三,中部的乐句划分是否应与首部相统一?第四,调式调性的细节判定。笔者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力求客观、准确地认知此作品。

一、首部结构辨析

作品整体结构为呈示型中部的三部曲式,再现部为添加两小节补充的完全再现。认识一首作品的具体结构,首先要将关注点落在首部上,有了对首部的具体分析,就知道中部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的,同时,也可以依据首部来观察再现部是完全再现还是变化再现,以及如何变化。

首部(1-67小节):带再现的三段曲式,中段为引申型中段。活泼的快板,描绘了八月这个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忙碌地收割。

呈示段A(1-16小节):复乐段结构。a+b(4+4)两句对比形成第一乐段,b小调为主要调性,主持续音持续四小节,稳固了b小调的调性感。第二乐句b是和a句完全对比的乐句,主旋律在低音部奏出,又可分为两个重复的乐节,完满终止在b小调,形成乐段规模。之后是第一句的完全重复,第四句(13-16小节)重复时,在结束处音乐发生变化,在#f小调上结束,由于接下来中段又在b小调上开始,所有最后一个和弦在#f小调的基础上升高了三音la,可以理解为是#f小调主和弦的大调化,同时此和弦也是后一调性的属和弦,作为属准备,顺利推出了下一段的调性。

有观点认为,此段是一般乐段,但依据分析两个乐段的规模,两个乐段以重复开始,终止式体现了不同调性色彩的对比,虽然最后一个和弦是b小调的属和弦,但也掩盖不了此和弦之前六小节的调性改变,关键部位的调性转变是必定要分析的,因为它所起的作用不只是调性色彩的变化,还有结构框架主要部位的支撑,所以笔者认为此处应分析为复乐段。

另有观点将呈示段的结束分到24小节,包含6个乐句,原因就是它们是同一素材的展开。笔者也不赞同此观点,因为第一段为方整的8小节乐段,第二段重复时只是结尾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方整的复乐段。17-24小节以呈示段进行高八度重复开始,随后从18小节最后两拍开始,以三音组为动机进行下行模进展开(谱例1:乐曲18-24小节)。22-24小节又是17-20小节这一乐句的上行四度模进,模进分裂是典型的中段发展手法,所以,笔者认为,将这八小节分为呈示段是不合理的,它是依据呈示段进行高八度重复主题句开始的引申型中段。

谱例1

中段B(17-36小节):引申型中段,结构为c+c1+d+d1+连接(4+4+4+4+4)。b小调开始,运用A主题的高八度引申发展,重复两小节,之后以18小节后两拍和19小节第一拍为动机模型开始下行模进,模进同时带来转调至e小调结束乐句,之后四小节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上行四度模进,最终在a小调的二级七和弦结束,推出一个低音部跳跃进行,上方声部两小节为一个音型的上行模进动机,先是围绕着la,在a小调上进行,随后两小节上行三度模进,围绕着do在C大调上进行,形成d句。之后四小节d1低音部的伴奏延续前面的跳音进行,高音部以三音组为动机又一次以三度上行模进进行三次,依次为e小、G大、b小调,之后四小节为连接句,在不断上行的模进中落到#f3的音高,整个四小节在此音上以不同八度持续,伴以低音部强音的强调,力度不断加强,和声始终在b小调属七和弦上持续,对主和弦的期待一步步加强,最终推出了再现段A1。

由于17小节至36小节,大范围运用了模进、分裂的手段进行展开,使整个中段调性不断游移、不稳定,这些都是中段发展的典型手法。

再现段A1(37-67小节):再现段八小节严格再现了呈示段,但取消了复乐段的反复段,而使其成为乐段结构。同时,也使整个首部落在了主要调性b小调上。

之后45-67小节为再现段的补充,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5-48小节,先将乐段最后一小节动机上行三度模进两次,最后在三个音上不断反复,先后经过D大、#f小、b小调,力度不断渐强,最后落至强音和弦。第二阶段补充变为分解和弦的上下行流动,在54小节达到高潮点,以抛物线的方式,八度叠置下行流动回到低音区。之后是补充的第三阶段,运用呈示段b乐句的主题材料四小节,在62小节形成完满终止。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个总结性的补充,双手以和弦方式同时上行,伴以渐强的趋势将音乐推向最强音点,在高潮中结束首部。

二、中部中乐句的划分问题

中部为68-129小节,为呈示型中部,结构为带再现的三段曲式,引申型中段。宁静地诉说,优美连贯的乐句、p的力度均和首部形成了对比,同时调性以D大调引入,和首部也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好似人们忙碌之后的休憩。

呈示段C(68-83小节):转调乐段,16小节可分为四小句e+e1+f+f1(4+4+4+4),也可分为8+8两大句,第一大句旋律在高音部,逐渐下行模进。前四小节由D大调转至G和声大调;后四小节由A大调转回至D和声大调,落在VII三四和弦,之后的八小节旋律在低音部呈示,和第一大句形成倒影关系逐渐上行,由D和声大到#f小,再到E和声大,最后在A大调完满终止形成乐段。

有观点认为,此段为复乐段,和首部的首段相呼应,笔者认为,此说法有些牵强,因为第三小句没有明显重复第一乐句的痕迹,且前后是明显的对比呼应关系。当然,作曲家为了和首部形成呼应,还是运用了和A段一样的规模,以及转调的手法。

此外,有观点认为,C段的乐句划分为8+8两句,有一定的道理,正如上述分析中也曾说到,根据旋律发展方向可以明确分为两大句,但也不可否认它能再细分为四个小乐句。首部中由于乐句均为四小节一小句,中部如果再按照八小节一句来分,难免会让学习者不容易理解,所以笔者认为,此处仍应延续首部,为四小句的乐段。

中段D(84-99小节):四句乐段规模的发展乐段g+g1+h+h1(4+4+4+4),由C段主题引申展开,两小节为一个乐节,左右手交替进行,形成呼应,同时伴随着上行二度模进进行,先后经过D大、E大、#f小、G大,共8小节。之后h句动机稍作变化,继续上行二度模进,先后经过A大、b小、E大,最后回到D大调的属七和弦停留,形成属准备,渐强、渐慢推出再现段C1。

再现段C1(100-115小节):变化再现,乐曲从109小节f句再现开始进行变化,目的是不再转调,而是要结束在主要调性D大调上,至115小节结束。

之后116-129小节为连接句,b小调上进行,低音部是b小调的属持续音,长时间的属准备更增加了对主要调性的期待。旋律以116-117小节为动机不断模进发展,最后围绕着#f持续、渐慢,最终推出了活泼、热烈的再现部。

观察整个中部,虽然音乐形象上和首部有强烈的对比,但从规模上、发展手法上看,和首部都是一脉相承的,乐曲整体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

再现部(130-198小节):完全再现首部,为了增强结束感,最后多出两小节在主和弦上的强奏结束全曲。

三、乐曲中关于转调的判定

调式调性分析是曲式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认为,片段性的、有一定长度的、在某一个调性稳固的或位于关键部位的(如终止式处)判定为转调,过渡的、暂时的均判定为离调,不用记写在图式当中。

《八月-收获》整首曲子模进、分裂的手法贯穿始终,由此带来的调性色彩对比非常多,于是就带来了多部教材多种分析结果。在此,笔者以关键部位、长度、调性确立三点为依据,将乐曲具体的调性做了细致分析,达不到转调特点的均分析为离调,在上述分析中已有说明。

四、结语

通过分析、比较,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结构图式如下。

三部曲式(呈示型中部)

乐 部呈示型中部再现部乐 段C D C 1连接完全再现(多加两小节)乐 句e e1f f1g g1h h1e e1f’f 1’小节数4 4 4 4 4 4 4 4 4 4 4 4 1 4分析结果同首部调 性D : A : D : E : A : D :#f : A : E : D : D : A : D : b :

音乐分析过程中,对于乐段的细分以及乐段与复乐段的区分、调式调性的具体判断,都是需要学习者格外关注的问题。本文仅以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为个例进行分析,所言之处只代表笔者的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望同行专家指正。

[1]李虻.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曲式分析[J].音乐生活,2012(8).

[2]孙博.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音乐分析[J].音乐天地,2012(6).

J605

A

1007-0125(2017)09-0066-02

王 芳(1981-),女,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作曲技法理论。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曲式乐段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艺术学院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