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人工育王操作方法

2017-06-01 12:21周春涛
中国蜂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雄蜂蜜粉工蜂

周春涛

(云南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661101)

中蜂人工育王操作方法

周春涛

(云南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661101)

饲养强群有诸多的优点,拥有优良的蜂王是饲养强群的关键,而人工育王是培育优良蜂王的重要措施。本文将详细介绍在人工育王的过程中,对父本、母本、育王群、交尾群选择、组织、管理的方法,希望能方便操作者掌握,饲养出强群,提高蜂蜜产量。

中蜂的饲养管理中,人工育王技术很重要。蜂场在进行大批量人工分蜂、更换老蜂王时,都需要大量的蜂王。培育和提供优良的蜂王是饲养强群的关键,可以预防蜂群的自然分蜂、提高蜂群的生产力。

人工育王的原理是依据工蜂幼虫在1~3日龄取食和蜂王浆成分差异不大的王浆,之后则被哺育蜂饲喂和蜂王浆成分差异很大的蜂粮,而在王台内的蜂王幼虫则终身食用蜂王浆;如人为地将工蜂房内的受精卵或1~3日龄幼虫移到王台内让工蜂哺育,可以发育为蜂王。

蜂群在产生分蜂热时,工蜂会在巢脾上造雄蜂房,同时在巢脾的下缘造王台,并胁迫蜂王分别在雄蜂房和王台内产下雄蜂卵和受精卵;而蜂群突然失王,通常1天后工蜂会把工蜂房内3日龄前的小幼虫的巢房改造为王台,并进行专一饲喂。产在王台内的卵和被改造的王台内的小幼虫将来都能发育成为蜂王。根据这两条蜜蜂生物学特性,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利用分蜂期或人为促使蜂群产生分蜂热培育种用雄蜂,以及人工制造王台,在蜂群无王的条件下将人工王台内移入3日龄前的幼虫或卵,让工蜂培育蜂王。

人工育王质量的好坏受当地的气候、蜜粉源情况、蜂群群势等的影响很大。由于各地的气候、蜜粉源有差异,因此,育王的时间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现就蒙自市草坝镇本土的滇南中蜂,以移1日龄幼虫为例,对人工育王的方法进行介绍。

蒙自草坝镇属于低纬度,海拔1277 m,位于东经103°19″~22″,北纬23°27″~34″之间,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旱季为10月中旬至翌年的5月底,雨季为6月到10月上旬,平均年降水量821.7 mm;年平均气温18.6℃,最冷月平均气温12.1℃,最热月平均气温22.8℃,无霜期长。当地的中华蜜蜂主要是滇南中蜂生态型,分蜂性强,一般可维持4~6框的群势,耐热不耐寒。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农业栽培措施的影响及农作物的转向种植,改变了蜜粉源植物的结构和种类,特别是主要蜜粉源植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阶段主要蜜粉源有枇杷(12月~翌年2月)、石榴(4~5月中旬),辅助蜜粉源有蒲公英(12月~翌年3月)、部分十字花科作物(如油菜、白菜、青菜,花期集中在2~3月)、桑树(2~3月)、龙眼(4~5月)、枣花(5月)、乌桕(4~6月)、小叶桉(4~5月)、玉米(3~8月)、南瓜(5~9月)、野藿香(11~12月)、三叶鬼针草(全年)等。

一、人工育王的条件

不论何时何地,人工育王一般情况下都需具备:蜂场里有可作父本、母本的蜂群,外界蜜粉源比较丰富,中午气温稳定在20℃以上,有强盛的育王群。交尾期要避开不良的下雨、刮大风天气,同时有大量性成熟的12~30日龄种用雄蜂。

草坝在3月上旬,蜂群经过采集枇杷、油菜等后,群势迅速增长,随着外界气温升高,多数3~5脾的蜂群开始出现分蜂热,蜂群内出现大量雄蜂和部分有卵或幼虫的自然王台。个别蜂群在2月中旬就会发生自然分蜂。因此,依据草坝的气候、蜜粉源和蜂种特点,一年中人工育王最理想的时间以3月上旬到5月中旬为佳,交尾期基本可以避开雨季。

二、移虫前的准备

1.母本、父本的选择

父群是指培育种用雄蜂的蜂群,母群是指其子脾移虫培育蜂王的蜂群。父本、母本的选择标准相同,应通过一年以上的观察,从蜂场中挑选3~5群以上,选择蜂王体型大,产卵力强,能维持强群,不易分蜂,性温驯、健康抗病、盗性弱、产蜜量高等具有优良性状的蜂群。选择好的父本、母本不取蜜,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巢内缺蜜或不进蜜时应进行补充或奖励饲喂。

2.培育种用雄蜂

因为雄蜂和蜂王的发育历期不同,雄蜂从卵到羽化出房需要23天,出房后到最佳交尾为12~27日龄;蜂王从卵到出房需要16天,最佳交尾期为6~9日龄,为使雄蜂和蜂王的性成熟期(最佳交尾期)一致,以及考虑从培育雄蜂开始,到蜂王产下大量雄蜂卵约需3~5天,因此应在育王前20天左右先培育种用雄蜂。为提高交尾质量,应割除非种用雄蜂蛹,促使父群的蜂王多产雄蜂卵,可采用培育强群的方法(如提前进行奖励饲喂、合并弱群等),使父群产生分蜂热。父群的蜂数要拥挤,必要时可抽出部分幼虫脾,以减轻负担,使工蜂加强哺育雄蜂幼虫。

蜜源欠缺时,应进行奖励饲喂。移虫最直观的时间是当蜂群中种用雄蜂大量出房时,即可进行人工育王。种用雄蜂的数量,考虑到雄蜂在出巢后试飞和婚飞时遇到的不利因素,一般一只处女王需要培育100只左右雄蜂,只有最强壮的雄蜂才能获得和处女王交尾的机会。通常为了提高交尾质量,挖掘雄蜂的空中优势,父群培育种用雄蜂的数量越多越好。

3.培育种用幼虫

母群应群势强健,做到蜂多于脾,巢内蜜粉充足但不压子圈,应有未封盖的幼虫,以保持群内经常有较多泌浆的哺育蜂,才能使种用幼虫得到极好的哺育。如虫卵脾过多,应酌情抽出。如无丰富的蜜粉源,应进行奖励饲喂,使每个饱满的小幼虫都浮在充足的王浆上,易于移虫。

4.组织育王群

育王群又称哺育群,是用来放置移虫后的育王框、哺育育王框中幼虫的蜂群。育王群在人工移虫前2天组织,将育王群的蜂王提出,使之处于失王状态,利于工蜂接受育王框中的幼虫。育王群应选择群势在4~5框以上、健康无病、封盖子和幼蜂多、哺育力强(4~13日龄工蜂占30%以上)、有5~10%的雄蜂,育王时有分蜂热的蜂群作育王群。如果父群、母群的群势达到育王群的标准,也可以作为育王群。如果在育王期间达不到育王群的标准,可以通过用调取其他群的成熟封盖子脾补充或通过合并弱群,促使蜂群达到分蜂热的群势。育王群应保证蜂多于脾或至少蜂脾相称。育王群育王期间不取蜜,由于外界因素引起蜂群饲料不足的要进行补充饲喂。

三、人工育王的步骤

1.蜡碗及粘蜡碗

蘸蜡碗:把蘸蜡棒置清水中浸泡半天(最少泡半小时以上),然后取出甩掉大部分水滴,垂直插入70℃的蜡液中,深度为8 mm左右(过深移虫时不便操作),蘸好后放入冷水中2秒左右,形成底厚口薄的蜡杯(上口径约8 mm),即可取出轻轻旋转脱下备用。每次蘸蜡前,蘸蜡棒蘸蜡的一端带少量水膜,便于取下蜡碗。

装蜡碗:人工移虫的前一天,将人工蜡碗的底部蘸熔蜡后粘在育王框台基条的中部,蜡碗在育王框台基条的间距为2 cm,每根台基条粘8~10个,一个育王框共粘15~30个为宜。

修整蜡碗:粘装好蜡碗的育王框,在移虫前半天或一天(最少3~4 h,当蜡碗口微显收口时即可取出移虫),放入育王群的育虫区(一般放置于巢脾的中部),让工蜂进行清理修整。同时,毁除育王群中巢脾上的所有自然王台或急造王台,让工蜂的注意力集中到育王框的台基上。

2.移虫的方法

移虫应在气温达20℃以上,相对湿度达75%的室内进行。复式移虫应在第一次移虫后24 h进行。

移虫时,先取出育王框,再提幼虫脾;移虫后,先放育王框,再放幼虫脾。将蜂群清理过的蜡碗育王框取出,旋转台基条90°,让蜡碗面向操作者,平放在选好、提出的适龄幼虫脾上。

移虫的方法是右手捏住移虫针,从幼虫背部,沿房壁轻轻插入巢房,利用移虫针舌片触底后的自然弯曲兜住幼虫,然后再上提移虫针,带出幼虫。将带幼虫的移虫针轻稳地放入蜡碗中,在舌片快触底时,右手食指轻轻推动推杆,使幼虫与蜡碗的底部接触并推入碗底,然后将移虫针从碗底移出,放开食指,收起推杆,再进行下一次的移虫。

移完一框后,旋转台基条,让蜡碗口朝下,放回育王群内巢脾中央哺育。移虫时动作要轻稳、准确,一次成功。在整过移虫、放置移虫后育王框的过程中,切忌抖动、震动,否则会影响移虫的正常发育。人工育王时,所移幼虫日龄越小,培育的蜂王质量越好。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雄蜂蜜粉工蜂
观雄蜂识蜂况
工蜂甲(上)
工蜂甲(下)
小保姆成长记
蜂群的雄蜂培育规律及其对蜂群影响研究初探
勤劳的工蜂
蜜粉源植物中有毒植物的统计与分析
贵州省蜜粉源植物的开发利用
夏末秋初驱杀雄蜂须及时
割雄蜂蛹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