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石油“大跃进”

2017-06-01 11:29芮宏辇
中国石油石化 2017年6期
关键词:石油工业大庆油田原油

○ 文/芮宏辇

“四五”石油“大跃进”

○ 文/芮宏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加强勘探,“四五”时期我国石油储量大量增长。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20年来,勘探总的情况是,越探形势越好,越探资源越丰富,越探信心越大,越探前途越光明。

加速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0年开始编制。1970年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各地区、各部门以及11个大军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拟定1970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1971-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简称“四五纲要”(草案)。

“四五纲要”(草案)对能源工业的要求是:加速石油、天然气、水电的开发,积极改变燃料构成,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计划内要积极发展煤炭,大力加强西南、西北、豫西等地区煤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在三线地区还没有找到大的油田,我们绝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要集中力量建设江汉油田,大力勘探和开发陕甘宁地区的石油,同时在战略基地积极寻找新的油田。

“四五”计划编制时,石油工业主要依靠大庆油田。1970年大庆油田产油211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其次是胜利油田产油467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5.2%。依次是新疆145.8万吨,大港101万吨,吉林80万吨,玉门64万吨。

国务院1970年拟定的“四五”指标中,石油工业1975年原油产量为7000万吨(国家计委档案: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1973年调整的“四五”指标中国石油工业1975年原油产量仍为7000万吨([1975年2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的《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所列)。

1975年度中共中央批转的《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要求石油工业1975年原油产量为7500万吨。

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康世恩1970年1月回北京主持编制石油工业第四个五年计划。3月,他在《关于“四五”计划期间加速发展石油工业的设想》中指出:“解决石油工业发展速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努力提高现有油田的开发速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大庆油田的能力。‘四五’期间,要采取加强注水、调整井网等措施,对现有油田进行全面开发,把几个主要油田的年采油速度,提高到1.5%。这样,现有油田的年产量,可提高到5500万吨左右。第二,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石油勘探,以最快速度增加石油储量。第三,用最快速度拿下几个高产油田,这是大幅度提高石油产量的关键。从当前来看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渤海湾,找高产油田是比较现实的、可以做到速度快、投资少,收效大。”为了解决大庆原油外运困难和进一步提高产量,他指出:“修建管道投资少、占地少、周期短、安全性高。”“大力发展管道,加快解决石油运输问题。”

根据石油化学工业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并结合石油化学工业长远发展的要求,1975年石油勘探开发科技计划共安排12项95个课题,其中新产品试制2项14个课题,中间试验3项3个课题,重点科研7项78个课题。

调整

大庆油田仍然是“四五”计划的重点。1971年,大庆油田针对油井不规则见水,出现大量“南涝北旱”,动静不符现象,进行全面调整。为了编制好“四五”计划,大庆油田发动群众大搞地下动态分析,根据3000口井资料796万个数据,编制了3456个油砂体分布图,根据大量的分层测找水资料,编制了93个主要油砂体油水分布图,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地下潜力的认识更加具体。1972年大庆油田对油田老区9个区块中的中、低渗透层全面进行了加密调整;1972-1973年对8个没全面调整的中间井排进行了点状注水。

●管道建设者在东北“八三”管线打压。

1972年5月,燃料化学工业部领导闵豫对大庆油田“四五”期间油田开发调整的方针任务和原则、部署做出要求:“大庆油田‘四五’期间,要全面开发好萨尔图、杏树岗两个油田,坚持‘长期稳产、高产’的开发方针。1975年建成年产4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留上10%的余地,确保实产4000万吨。把采油速度提高到2%以上,含水上升率控制在2%左右,力争到1980年采出程度达到25%,综合含水不超过50%~60%。大庆油田的开发实践证明,原来的一套开发部署基本是符合油田实际情况的,但与‘四五’期间大幅度提高采油速度的需要相比,差距很大。这套初期开发井网还不能充分发挥各类油层作用,原开发部署已不适应当前油田开发需要,应逐步调整。”

根据全国能源紧张形势的需要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1972年国务院批准大庆油田将原来作为后备的喇嘛甸油田投入开发。

经过两年建设,1975年喇嘛甸油田全部建成投产,原油年产量达到1099.23万吨。

到1975年,大庆长恒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三大主力油田全面投入开发,年产原油达4625.9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超额完成了“四五”计划指标,为大庆油田实现高产原油5000万吨做了必要准备。这与东北“八三”管道抢建成功提供的重要条件是分不开的。

1970年8月到1975年9月,东北“八三工程”建设5年内,共铺设输油管道8条,计2471千米,其中主要干线2181千米。建成了以铁岭站为枢纽,连接大庆至抚顺、大庆至秦皇岛和大庆至大连的3条输油大动脉,形成我国第一轮油气管道建设高潮。

东北“八三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输油2000万吨,相当于40多万个火车皮1万多列车次的运输能力,大大地缓解了东北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彻底解决了大庆油田原油外运困难,从根本上扭转了油田“以运定产”的生产被动局面。

翻番

●长庆油田会战初期。

燃料化学工业部1973年在玉门召开“油田开发现场会”,部署打好以注水为基础的综合调整挖潜、扩建原油生产能力等“五个硬仗”。在部分油田领导干部座谈会上,康世恩对渤海湾地区提出了首先开发高产部位,占高点、夺高产、大井距、合理简化开发层系、少井高产、强化开采等6项开发基本原则。之后,新、老油田强化开采,原油产量迅速上升。

胜坨油田“四五”期间开始细分层系,完善注采系统和大泵转抽,加大生产压差等全面调整,使胜坨油田年产油由1967年的116万吨提高到1975年的596万吨。东辛、永安等高产小断块全面放大压差,提高产量。与此同时,孤岛油田投产后及时加密井网,埕东、临盘、现河庄、渤南等几个大中型油田相继投入开发。1975年,胜利油田年产油量达到1672万吨,比1970年467万吨增加120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1.9%,油田采油速度达到2.27%,成为我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

“四五”期间,大港油田快速上产,勘探陆续发现了王官屯、枣园、板桥、羊二庄等油田,并相继投入开发。与此同时,对港东、港西、唐家河、王徐庄、羊三木、周青庄等油田进行全面调整。原油年产量从1970年的101.1万吨上升到1975年的449.6万吨,创下了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最高纪录。兴隆台油田1970年投入开发,原油产量逐年上升,1975年曙光油田开始产能建设,使辽河油田年产油达到270万吨。

内地缺油是石油工业当时最突出的矛盾。江汉盆地位于湖北京汉铁路以西,东起武汉,西到宜昌,北到大红山,南临洞庭湖,横跨长江、汉水,背靠川贵,面积33500平方千米,是重要的三线战略地区。这个地区如果得手,对加强三线建设、加强备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1969年8月1日正式成立,1972年5月江汉石油会战胜利结束,历时两年10个月。一个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田和年加工原油100万吨的荆门炼油厂建成了,又一个新的石油基地诞生了,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布局,揭开了我国中部地区找油找气的序幕。

1970年11月5日至10日,陕甘宁石油会战协作会议在兰州召开,部署陇东石油会战的任务,确定庆阳、华池、吴起、元城地区等5个会战主战场。11月25日前后,指挥部机关陆续进驻甘肃宁县长庆桥。长庆油田正式诞生了。

长庆油田会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70年至1975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大职工仍坚守岗位,在甘肃庆阳和华池、宁夏灵武和盐池、陕北吴起等重点含油气有利地区会战,在鄂尔多斯盆地内约10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勘探,初步弄清了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石油资源,控制了含油面积,储量突破亿吨大关。

“四五”期间是石油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五年,圆满完成了“四五”计划任务,由1970年产油量3064.65万吨上升到“四五”最后一年1975年产油量7705.89万吨,产量翻了一番多,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1975年产油量7500万吨的任务,为“五五”期间全国原油产量上1亿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整顿

燃化部1972年10月在兰州召开全国炼油会议,明确提出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是炼油企业的当务之急,要求各炼油厂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设备和质量管理,加强生产指挥和基层建设,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加强技术教育和技术练兵,以适应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

1975年3月24日至4月14日,石油化学工业部在兰州召开工业学大庆现场会议,提出“学大庆、赶‘两兰’”。会议交流兰化、兰炼等单位学大庆的经验,要求各炼油化工厂整顿企业,严格规章制度,加强劳动纪律,提高管理水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会议对炼油企业坚持严格的管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庆油田投入全面开发,胜利、大港、辽河、江汉、长庆、南阳、华北等新的油田相继开发投产,我国原油产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我国新建的几条长距离输油管道陆续建成投产,为原油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炼油工业“五朵金花”开发成功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以及燃化部对新炼油厂建设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1966年以后根据国内对石油产品需求量大量增加的实际情况,各个老厂均进行了改造扩建,石油三厂、石油六厂改为主要炼制天然原油,并且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全国新建了一批大中型炼油厂和地方或油田小炼油厂,到1978年,使炼油年加工能力达到9291万吨,相当于1965年的6.5倍,基本上与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1978年实际加工7069.1万吨,为1965年的6.5倍;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四大类产品3352.2万吨,为1965年的5.4倍;石油产品品种达到656种,比1965年增加162种。

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左”的干扰,一些炼油厂的厂址选择执行了“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在了远离交通干道的山沟里或山坡上,增加了建设投资,并给后来的生产发展造成了困难。在炼油工艺流程和生产装置的配置构成上,一度偏重于扩大一次加工能力,致使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能力的比重下降,限制了原油加工深度和轻质油收率的提高;在炼油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方面,进展也比较缓慢。这种状况为炼油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少遗留问题。

“四五”期间石油工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取得很大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当时陷入困境的国民经济。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点 评

缩小差距 负重前进

“四五”时期,是我国石油科技队伍迅速形成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不少重大科研项目进展迟缓,科技队伍青黄不接,许多工作开展不起来,严重地压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同世界先进水平本来正在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造成了科技工作落后于生产发展的被动局面。

一批老技术专家和解放初期大学毕业或留学归来的技术人员,由于增加了实践机会,丰富了技术阅历,积累了更多的经验,科技造诣更高;一批刚刚投入实践的年轻技术人员,在勘探开发的实践中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经过锻炼提高,迅速成长起来,不少人日后都成为石油科技攻关的学术带头人。

虽有“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但石油工业仍在负重前进,艰难支撑了共和国的经济。尽管受到“四人帮”的严重干扰破坏,丧失了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石油科学技术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石油工业大庆油田原油
石油工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大庆油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广告索引
大庆油田设计院有限公司
艰难创业 气壮山河——纪念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
含蜡原油非牛顿流变特性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