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画在陶瓷上艺术语言的转化研究

2017-06-01 16:48赵一恒
艺术评鉴 2017年5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国画陶瓷

赵一恒

摘要:国画与陶器艺术都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特有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每种艺术语言都有它独有的特点。而随着两种文化的发展,国画逐渐在陶瓷上应用,结合了两种艺术语言并逐渐转化,互相借鉴、互为融合,最终用最佳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国画;陶瓷;艺术语言

中图分類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012-02

国画与陶瓷分属于两个艺术领域,有不同的审美,创作方法与艺术语言有很大差异,但历史让这两种文化相融合,国画的艺术语言体现在陶瓷上,而艺术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陶瓷绘画,受到人们的关注,促进了国画艺术语言的转化。

一、国画在陶瓷艺术上的体现

我国国画在陶瓷上的体现最早出现于景德镇的陶瓷装饰,并逐渐向外推广,变成陶瓷装饰艺术。宋朝时,景德镇烧制出了影青瓷,该瓷器清白、色泽纯正,到了元代,出现了青花材料,它作为国画材料的一种,开始用于陶瓷表面的装饰。随后,匠人们吸取了新的陶瓷装饰经验,改变了色釉后,便很少采用雕刻的刻花装饰,而是使用国画绘画技巧,在瓷器上作画。到了元代后期,陶瓷的装饰图案多以宫廷画为主,正式开始了陶瓷装饰与国画的融合。明代后,政府开设了官窑御器厂,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精选陶瓷的烧制材料,创新陶瓷的生产工艺,产生新的绘画形式——釉上彩。它是以国画的形式为蓝本,装饰陶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说明陶瓷彩绘开始成熟,以及人们对陶瓷彩绘的热爱。

陶瓷装饰的图画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等,融合了国画与陶瓷的的艺术语言。

(一)山水画与人物画。山水画与人物画在瓷器上的绘画,改变了绘画呈现的载体,把瓷器作为“画纸”,实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国画大师以山水为题材作画时,讲究“六法”,这六法就是山水画的创作特点,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并采用勾、擦、点、染等技术,以水墨为线,使一幅画作有深有浅,有浓有淡,再加上特别的颜料,以及瓷器具有的质感,展示出新的画意。创作时,画师会根据山石的特点,先在瓷器上用勾线确定整体的布局,然后再用其他绘画技巧,画出山石的形态,以及山脉各个景物,用颜色偏浓的颜料渲染,让其有更强的艺术效果,使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有良好的视觉效果[1]。

对人物画的描写要求传神、生动,有鲜明的个性。宋代时,已经有画师在瓷器上画出了人物,到了清代,广泛流传,化工更加精细,色彩鲜艳,是别具一格的装饰艺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因为受绘画区大小的限制,很少关注人物的面部细节,比如“柳眉”、“凤眼”等,只在瓷器上勾勒出少女的发髻与面部轮廓,这种画法虽然有失细致,但却有以简胜繁的效果,让欣赏者发挥自己的想象,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从表面上来看,在陶瓷上绘制山水画或人物画就是在瓷器主要位置上完成独立画面的经营。但实际上,在陶瓷上绘制山水画或人物画,并非是简单将纹饰处理于瓷器之上,而是需要结合画面意境进行其位置的经营,从而完成陶瓷绘画的合理构图。采取该种构图方式,能够使陶瓷绘画形成独特构图风格,进而完成国画到陶瓷艺术语言的巧妙转化。

(二)青花瓷。除了可以在影青瓷上作画外,青花瓷也可以作为国画绘画的载体。

青花器上的作画与国画创作基本相同,借鉴传统绘画的特点及优势,完成瓷面绘画。从创作的角度分析,青花瓷先使用的是“晕染法”,加以发展变成“分水法”,勾线后用分水笔做出分水,形成层次。青花瓷上国画作品有虚实结合的感觉,把不同因素融入到一个界面内,互为融洽,变成一个整体。有的画师除了会画出图画,也会加入诗、印等元素,与国画的的基本元素相同,有的画师会使用干湿两种颜料,或是“泼料法”,凸显出国画的艺术语言,使瓷器上的画作有酣畅淋漓的效果。

从国画到青花瓷艺术语言的转化,其实是实现青花表现技法与国家泼墨和写意技法的融合。陶瓷艺术大师康建华在青花瓷绘画中就时常将青花的分水技法与中国画的笔墨疏简风格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先分水后勾线的分水写意绘画技法的创造。运用该种技法,不仅能够完成青花瓷特定构图风格的营造,也能体现出画家熟练进行国画到青花瓷艺术语言转化的技巧。

二、国画在陶瓷上艺术语言的转化

(一)艺术意境的体现。意境是评价艺术的重要指标,它融合了意、境,也融合了情、景,使他们高度统一。陶瓷装饰有很高的要求,注重意境的表达,而意境也是情景融合的最终结果,是所有艺术家毕生的追求。

国画是根据自然环境中的山川草木,融合个人的心境,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心中呈现出来的景象,以情写景,营造意境,表达真挚的情感。而陶瓷绘画作品通过融合国画的写意语言,向人们传递了作品主体的精神和特殊意境,从而激发出人们内心美好的情感。境界是意境的界限,但意境是由作者的内心决定,一个人心有多大,创造出来的意境就有多大。陶瓷绘画与中国画的意境相同,都呈现出自然平淡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陶瓷艺术家的创作非常自由,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即艺术家会遵循规律作画。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于把“真、善、美”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是基本追求,变成民族的一个观念,它对国画与陶瓷都有很深的影响。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自然,从自然中发现自我,国画与陶瓷艺术均来自于自然,它们有相同的艺术理念,互相融合,共同发展。并且,瓷器生产与古时候作画的方式相互影响,如宫廷绘画、文人绘画等,其在潜移默化改变了陶瓷绘画的方式,它吸取了与之在同一时代绘画的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国画中,气韵是其表现的主要元素的元素之一,有特殊的作用,它分为三种,分别是笔气、墨气、色气,是三种人们主要使用的技法,同时,也有气势、气度两种精神意志,用气韵作画,是发现物象的精神内涵。而在陶瓷绘画中,也注重气韵的体现,画工会加入主观的想法,并表达自我感情,从而体现一个物象具有的生命精神。

(二)艺术语言的转化。从上述国画在陶瓷艺术上的展示以及意境的体现,可以分析出,国画与陶瓷的艺术语言已经逐渐融合,并实现艺术语言的转化。但艺术语言的转化并不代表其不好,而是进一步丰富。国画经過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种类,有数名优秀的国画大师,不断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2]。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陶瓷艺术家不可以直接把国画的艺术语言原封不动的搬到陶瓷上,因为每个艺术发展时都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特定的表现方式,依托于不同的表现媒介展示艺术,产生独有的艺术效果。所以,如果直接照搬,两种艺术语言就会互相“排斥”,显得突兀,即便在同一个载体上,也是两个个体,出现融合的反效果,并且,艺术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只要把两者相加即可,也不是忽略自己文化的特点,而是发现两种艺术的本质,以此为基础,互相融合。

当下,很多陶瓷艺术家会直接按照上述所说的方式,直接使用国画的艺术语言,他们认为,艺术创作非常简单,只需模仿他人或是使用对方的艺术形式,即为艺术创作,并未认真分析两种艺术,找到融合的最佳方式。这种艺术创作的方式会让艺术语言重复,显得单一[3]。艺术语言的转化可以为艺术创造打下基础,艺术创造的真正含义是,根据自身艺术的特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找到与其他艺术融合的最佳方式,与艺术最终呈现的目的建立联系,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加入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陶瓷与国画属于两种艺术范畴,陶瓷归为手工艺品,所以,只有万事相符,转化业国画的艺术语言,加入到绘画作品中,才会真正有好的陶瓷绘画作品[4]。创作材料对绘画作品的创作有重要影响,即陶器必须体现出工艺美,这是作品必需的属性之一,也就是说,国画在陶瓷艺术上应用,除了形式上有变化外,工艺思想、视觉效果等也要嫁接,提高对文化艺术的审美。

即把国画的艺术语言直接应用到瓷器中,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它要根据陶瓷本身的特点,使两者完美融合,才有最佳的艺术效果,因此,瓷器上的绘画,是以瓷器的造型为载体,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不是破坏瓷器的外形。而瓷器烧制时,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变化,造型各异,各不相同,要求绘画者根据瓷器外形选择绘画的内容,使之与造型相符,两者不会互相排斥,变成一个整体,也可以根据绘画材料的特点选择,运用工艺的制作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以突显陶瓷“泥和火”的特点。当然,国画艺术语言的转化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不断探索和实践。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失误,让艺术语言转化失败,但这是一定会出现的,因为没有任何事是一帆风顺的。对此,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多种艺术界限逐渐模糊的过程中,要分析两种艺术具有的艺术语言,加以融合,实现艺术语言的转化。

三、结语

国画在陶瓷上艺术语言的转化,可以先从国画在陶瓷艺术上的体现展开分析,即从山水画、人物画、青瓷器绘画讨论,提出艺术语言的转化,需要结合两种文化的特征,不可以直接照搬,以确定最佳的艺术融合方式,创造出一个新艺术,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使艺术语言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李文娟. 浅谈国画在陶瓷上艺术语言的转化[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11:12.

[2]汪新宇,姜强. 论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特质的共同性[J]. 中国陶瓷,2012,11:86-87+92.

[3]郑跃丽. 浅析国画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艺术风格[J]. 艺术品鉴,2016,01:171.

[4]陈景川. 浅谈国画艺术对陶瓷的作用[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4,08:33-34.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国画陶瓷
国画《鲦鱼》
国画《鲿》
趣图
《难忘岁月》(国画)
陶瓷艺术作品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
国画等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