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的演唱分析

2017-06-01 11:24焦姣
艺术评鉴 2017年5期
关键词:演唱

焦姣

摘要:本文就我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的《我住长江头》,结合当下一些认识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分析。指出,不能过于依赖青主的美学观来分析该歌,该歌不只是针对女性演唱写的歌曲。在词曲结合方面,由于过于追求形式化而出现倒字现象,处理时应运用小三度作倚音做上滑来正声。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演唱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140-02

《我住长江头》是青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各种音乐会、音乐家的独唱保留曲目之一。曾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近来,因范竞马把这歌作为其“雅歌”的重要曲目而再度被关注。此歌虽不是很大,但演唱并非易事。原因就在于其中深层意蕴不易把握。对此,笔者结合个人实践与文献学习谈几点新的认识。

男中音歌唱家应尚能认为,演唱一首歌曲,首先得要对该歌有深刻的理解,解剖其内在含意,理解了之后再想办法运用音乐包括演唱技术去表达它。这也就是常说的唱歌先唱情。如有关爱情的歌曲很多,但同样是爱情歌曲其内涵也不一样。像青主的《我住长江头》表面上看是表达爱情的,实际上“却隐藏着另外的含意”[1]。不去学习、分析、了解,唱成一个味道是不行的。那我们如何理解该歌曲的内涵呢?当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歌词开始,但创作背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分析

《我住长江头》是青主1929年的创作的作品,但潜在的思想力量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时代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思想深深地影响音乐的变化,如思想方面出现“为艺术而艺术”的向西方乞灵主张。其次创作内容方面出现新题材、新内容,创作形式方面出现新的艺术形式如“艺术歌曲”等。当代音乐史家梁茂春称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是第一首中国艺术歌曲[2]。可见其开拓性的功绩之巨。2、德國音乐美学的影响。青主的弟弟廖辅叔回忆说,1929年青主写了《乐话》,明确表达“为音乐而音乐”的立场,而且还感动了蔡元培和萧友梅[3]。《乐话》中的核心命题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这也是最流行的名言,这个“上界”是指精神世界,它的哲学基础就是西方的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情感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尤其抒发个人内心情感是艺术表现的重中之重。这首歌表面上是抒发爱情的,其实抒发的是青主个人的革命情志[3]。3、个人成长。廖辅叔回忆说,青主小时候做学生时,在游行队伍里总是吹“洋号”并走在最前头, 平时担任教唱的“小先生”、善谈乐理、喜欢分析歌曲结构,探索音乐作曲规律。尽管他去德国留学学的不是音乐专业,但他在学法律时还去听音乐和哲学课。总的来讲,他怀有救国理想,且很激进,有人劝他要“注意点策略”,他回答说:“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3]。 如此人格特征,也就不难想象,他为何全盘吸收德国美学并否定国乐的世界观了。且他后来娶的妻子华丽丝是德国人,受德国文化的影响更深,有学者甚至猜想,该歌很有可能有华丽丝协助创作的可能,因为青主其他作品几乎都很平常,但《大江东去》与《我住长江头》又出奇的好。[4]

以上背景叙述,显然隐含着矛盾,即青主的音乐观一直是被认为是艺术至上论的代表人物,还被认为是全盘西化的主将。但这首歌却是典型的抒情歌曲,且抒发的是他思念个人革命生涯中那些已经失去生命的战友,如果仅就形式而歌唱的话,势必失去歌曲本应有的光泽。其实,人们喜爱它的原因还主要是该歌具有中国韵味。2001年在广州举办的国际声乐大赛中,在规定必唱中国歌曲环节,大家不约而同的都选这首歌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演唱时要注意,正如乐评家李西安说,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跟他的实际音乐创作并不一致[5],不能完全受他的美学观左右。戴嘉枋认为,民族文化精神就像人的遗传基因一样,早已深深扎根人血液里,不是凭个人主观愿望就能改变的。青主的创作之所以与其美学观不合拍,可能原因正在于此[6]。

二、歌词分析

这首歌的歌词是宋朝的李之仪的代表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表达了相恋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李之仪的词作不事雕琢,语言畅达如话,纯朴如民歌,毛晋甚至称其有古乐府之风。词作开头运用对话方式,采用隐喻方式以长江水为喻体,揭示“我”与“君”虽同饮长江水但相隔很远久而生恨,但正如所谓距离产生美,正是这遥远的距离让两人产生朝思暮想,思念绵绵如江水的情怀,虽天隔一方,但毕竟共饮一条江水。恨之切时也衬托出“爱之深”。爱恨缠绵,深婉含蓄,最后一个“定”字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词拿长江水来说事,但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且还是不一样的情。李之仪虽是苏门“豪放派”之人,但其词属于“婉约派”风格而更显婉转柔美。如果说,歌曲音乐完全是表达词意的话,歌曲唱出婉约之情是应该的。然应尚能指出的该歌“另有含意”是指什么呢?我们现在知道,青主是我国现代上唯一一个亲身参与辛亥革命且有战功的音乐家,并一度被国民党政府通缉[7]。这首歌是他被通缉时期隐姓埋名作的歌,他把音乐的创作重心放在歌曲的后面且反复演唱三遍,随着“恨”字的倾述,奔腾不息的音调上下起伏直至全曲高潮,气息宽广且情感真切浓烈。这不是一般情意绵绵的爱情歌曲所能具有的强度。对此,作者自己曾说,这不是真写对情人的思念,而是他借此来表达对为了革命而失去生命的战友的怀念[8]。如此,如果唱的仅仅情意绵绵是不够的,“此恨何时己”也许暗含作者救国图强的美好理想什么时间能实现以及万恶的旧社会什么时间才能过去的期盼。这种情感表达已被其他作曲家捕捉到,2004年,罗新民、郝维亚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长江》第一乐章选用了青主的《我住长江头》的歌调,用来表现滚滚长江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是有道理的。

此外,还需要讨论的是此歌曲到底适合什么人来演唱的问题。许多教师教导学生选歌,认为男生选唱《我住长江头》不当,称这是一首女声演唱的歌曲。依据是什么呢?最简单的理由是说这是首爱情歌曲,表达的是主人公对其情人的思念之情,反映的是对情人的忠贞以及对迫使他们分居的封建势力的恨![9]有的学者说的更直接,这是表达女子思念自己丈夫的歌。因为歌词中含有“君”字。确实,古代女子确有不少称自己的丈夫或恋人为“君”的。尤其抗日电视剧看多了,“太君”一词印象深刻。与“君子”一词多指男性,“君”也可指女性,如王昭君。其实,男子对妻子或心仪、尊敬的女性也可以称“君”,如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求的是卓文君。现代也有,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君”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讲,有时只相当于“您”[10],仅是一种尊称而已。许多演唱者根据此歌用第一人称来叙说的歌词中的“君”来理解,称此歌是女子对自己爱恋之人的倾述是不对的。如分析合理的话,此歌既可由女生来演唱,也可由男生来演唱,不久前,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就曾演唱过。即使是女生也不一定是非要女高音,女中音关牧村也曾演唱过该歌。尤其结合曲作者的革命情怀,男生来表达也许更合适。因为,只有男生才能在最后表达出“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烈度来。当然,女性也有柔中带钢的演唱。

这样解释也是符合原诗的风格的。李之仪的词运用了很多典故,如首句运用唐人姚合的《送薛二十三郎中赴婆州》中的“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11],该词最后一句来自五代顾夏的《诉衷情》中的“换我心,为你心……”[12]。至于该词还运用唐格就更不用提了,对此,钱钟书甚至批评他“偷窃”。至少可以说,李词并未明确交代是写一个女子对爱人的思恋。仅僅定格女性演唱是一种误区。

三、关于词曲结合问题

与学堂乐歌主要是依曲填词不同,作为艺术歌曲代表作的该歌是依词谱曲。在词曲结合方面,国外也是有不同看法,有的过于注重音乐部分,有的过于注重歌词。瓦格纳本来是想搞综合艺术,然实际创作却走向过于形式化的境地。中国上个世纪初的艺术歌曲还是歌新生事物,胡适认为,音乐的加入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显然主张侧重于歌词。赵元任认为诗就是诗,歌就是歌,诗歌分化后诗是为了读,而歌是用来唱的。中国古代虽重视“程式”但也重视“依字行腔”,主张“依字行腔”,也是重视歌词的。然青主认为, 音乐就是音乐,不是诗的附庸。甚至提出很极端的观点即“声韵即音乐的死亡”。因此,《我住长江头》中出现倒字现象可能正是青主过于顾及旋律的原因使然。这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如“长”字按谱唱为“阴平”必然出现倒字,所以歌唱家张权的处理是在“长”字的 sol 音前加了比该音低三度的倚音并作上滑处理,这样该字调就成了“阳平”。另一个“长”字也倒字了也是这样处理的。再有“时”字也是倒字,同样是这样处理[13]。

当然,一首歌总是离不了一定形式的支持的,音乐形式的美一般是用音调的高低、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等要素来表达。与一些表面上性格鲜明的歌曲如《饮酒歌》等“色彩性”歌曲相比,《我住长江头》看起来非常平淡、清淡, 用音虽不多、行腔起伏也不大、节奏尤其简单, 但音简情深。没有足够驾驭音乐语言的能力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生动、很有感染力的歌曲的。这样的歌曲必须由演唱者慢斟细酌,反复玩味,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深意与浓情。

参考文献:

[1]张利娟.热情严肃好学不倦--听应尚能的演唱[J].人民音乐,1963(1)

[2]梁茂春.中国第一首优秀艺术歌曲——青主的《大江东去》[N].音乐周报.2003.1.31

[3]廖辅叔.略谈青主的生平[ A ].乐苑谈往 *廖辅叔文 集[ C ],1996: 42 - 48.

[4]冯长春.如何历史地评价青主的音乐贡献[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1)

[5]李西安.汉语声调与汉族旋律[J]. 中国音乐.1982(04)

[6]戴嘉枋.《流水》的流变与"传统音乐"的观念—"传统音乐"学习札记之一[J].音乐研究,1988,(04)

[7]吕金藻.论音乐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J].乐府新声,1983(3)

[8]一芒.发扬我国抒情歌曲的现实主义传统[J].人民音乐, 1980(5)

[9]一芒.浅谈爱情歌曲创作[J].人民音乐,1982(9)

[10]娄艳红.“君”字漫谈[N].语言文字周报,2015-06-24

[11]钟振振散点透视——宋词运用唐诗[J].文学评论,2009(4)

[12]高峰.论李之仪词的童真之美[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4)

[13]孙建华.浅析传统歌曲演创中的字调现象[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演唱
浅析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联觉现象”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走向何方》教学论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音乐教学中童声演唱训练策略研究
声乐教学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