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语境里的东北尴尬

2017-06-02 13:07贾多芬
出版广角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尘土

贾多芬

【摘要】贾行家的散文集《尘土》是工业化语境下的东北文学的代表。这部散文集分为“人”“世”“游”三个部分,借由作家笔触里的东北人、东北乡村社会架构以及城市记忆。向读者传达了一个东北人对于东北这片土地的认知。

【关键词】贾行家;《尘土》;东北文学;社会环境;城市书写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东北的认知,是从萧红与端木蕻良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得来的,东北作家们将东北这片黑土地的印象深深根植于读者脑海之中。从东北文学诞生以来,人们一提起东北,总是会想起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丰富的物产和肥沃的土地,以及热情善良而又大大咧咧的东北人。而在中国的工业化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国人的眼球往往被东部地区绝佳的地理位置和中部地区无所不至的交通网所吸引,而东北,在人们眼里也更多地表现为文学、文艺作品创作上的一种符号,似乎在国家的发展步伐中逐渐走向边缘化。在“东北文学”逐渐失去了它的时代优势,而东北的老工业城也没有很好适应国家当下工业化发展的今天,东北,似乎开始流露出了一丝尴尬。因此,当人们的眼神在中西部地区流连忘返时,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将要做出什么样的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东北这片土地跟文学似乎永远也撇不清关系,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其实依然有人在为这片土地发出正义而又无奈的呼喊。

《尘土》的作者是贾行家,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评论家李静曾称赞该书“只读第一个句子,就感到来者不善”。确实,这本书中所陈述的话语和体现的观念似乎都在昭示本书的作者应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这本书是他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并大彻大悟后,根据毕生经历提笔完成的。而当我们看到作者贾行家本人时,却简直不敢相信:写出这样老练且有魅力的文字的人竟是一个满面笑意的中年男子。贾行家的文笔可爱就可爱在读者通过文字却硬是猜不透他的年龄,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多了一份联想。贾行家的這部散文集,将整个行文分为“人”“世”“游”三个部分。我们从这样的结构设置中可以看出,作者致力于在工业化更加成熟的今天,意图将东北地区所遭遇的尴尬,通过人、社会和环境表现出来。而作者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读者带入自己的写作秘境中,从而使读者主动地投入感情,并从中得到升华。

一、“人”一现代社会中更具代表性的底层人

若拿乡村与城市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生活方式和财富价值有异,还有就是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的不同。在乡村,有一种陋习极为人们所诟病一“父权的压制性”。这种压制性取自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三纲五常,再往上数,就是父系对社会的长期占领,这种占领突出表现在男权社会里男子具有对配偶的选择权和资源的分配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里很大一部分家庭已经将这种传统摒弃,父与子逐渐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但是在乡村里,这种传统可能依然部分存在,长辈仍然具有家庭统治权力。

在这种被压制的生活中,青年一代随着眼界的开阔和思想的开放,逐渐想要冲出这一牢笼,如此一来,管制与被管制之间的关系变得日趋紧张;而与此同时,父权的威严性也在逐渐被解构,被;中击到的则是乡村家庭权利的继承和家庭地位中心转移的庄严性。农村之所以能够成为聚集地并繁衍生息,与这种传统的继承是分不开的,而这本《尘土》正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其实,在我国的经济重心向东部沿海转移之初,东北就应该意识到发展的危机。然而,在这场浩浩荡荡的由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竞赛中,东北这块“老工业基地”发展明显放缓了,经济上的落伍也势必带来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落后。从整体来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这样一来,让原本就以农民为主导的黑土地更是增加了一分悲哀。

书中除了描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的落后点,作者还歌颂了朴实的乡村人的坚韧勇敢、勤劳善良的品质。众所周知,东北地区以中原迁入人口居多,而中原人本身就带有勤劳朴实的特点。作者写自己的大哥在众人不看好“私营”时去从事私人经营,“在长辈的指责还不绝于耳之际就发了财”;写姥爷极其能干,各种正经活计一学就会,“没拜师学过木匠,借来锛凿斧锯就打了一屋子的家具”。作者在叙述父辈的艰辛时就像在讲一个个跟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同时还能让读者跟着自己的思绪回到那个悲苦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对写作投入的感情是非常多的,否则很难写出如此真实动人的语句。贾行家通过质朴的文字,表达了对一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优秀品质的赞扬以及这些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尘土》给我们透露的其实是一种对东北这片土地没能引起重视的无奈。与城市相比,这里固然没有那些典型的灯红酒绿,但是乡村里的静谧及其带给人的某种心境,绝不是热闹的城市所能给予的。乡村里所独有的厚重文化及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让它没有城市扰人的喧嚣。贾行家笔下凋敝的乡村和鲁迅笔下的水乡倒有几分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贾行家的笔下是残存旧思想、经济落后地区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鲁迅的笔下是旧社会中国的乡村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作者的心理肯定也是矛盾的,既有着对这块老工业土地处境尴尬的无奈,又有着对东北不能靠经济、文化等哪怕是其中一种而振兴起来的愤懑。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作者却将这种情绪非常饱满地表达出来,想让每个人都知道东北是一块可以开发、可以强大的土地。作者的表述也极有特色,他没有从大的社会环境切入,而是通过一些小的实例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向我们讲解乡村的凋敝和变迁。我们常说“落叶归根”,贾行家通过对自己家族将近一个世纪的叙述,沉重而又顺畅地展示了“根”的含义。

二、“世”一中国乡村社会的问题浓缩

中国乡村里的人们行事是有自己的一套法则的,这样的一套法则经过岁月沉淀后被朴实的乡村人视为经典,并在各种场合中充分使用。这样的法则其实就是儒家思想传承下来的五常一“仁、义、礼、智、信”,为了在社交中体现自己良好的素养并且完成符合理念的交往仪式,这种延续了千年的法则依然被人们所遵守。乡村里的群众更加注重礼仪和规矩,这种对礼仪规矩的重视不仅仅是表面的,更是代表着深层次的一种朴实的品质。在这一方面,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就和城市人有所不同。城市的浮华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多变化和社交礼仪的非仪式化,在城市里,很少有类似于农村的各种礼节的存在。比如书中所提到的乡村人在家族中立足的根本是要有诚信,即便自己一无所有,也要保持做人最基本的诚信。从这一方面来说,乡村似乎要超越城市一些一在当今略显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城市似乎快将诚信忘得一干二净了。作者在《尘土》这本书里,极力地去宣扬农村的那种社交礼仪的优势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作者看来,乡村人所独有的坚韧朴素的风格更能代表中国传统以儒教为根本的大众化意识,而这种意识原本属于整个民族,但正因为乡村的落后,这种意识似乎只在乡村里保存了下来,在城市中不容易寻觅其踪影。

《尘土》这本书,与其说作者在讲东北地区的乡村社会发展,不如说作者想通过这一块土地里乡村社会的变迁来窥探整个中华民族乡村的未来。在工业化时代,城市和乡村的差距越拉越大,城市越来越繁华,乡村越来越衰败,很多乡村的青年都去城市里谋生。一个没有青年人调节气氛的村庄是清冷的村庄。在这一问题上,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就很容易把乡村放到了城市的极端对立面上,这样一来,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对它们的未来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尘土》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极其苍凉的村庄,那个没有生机的村庄再搭配上漫长的雪季,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读者更主动地思考问题的所在。这样说来,东北也是幸运的,至少自然环境还算是最难能可贵的资源。《尘土》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东北的乡村,不仅仅是东北这个地区的代表,也是全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我们必须明白,除了我们所关注的发达地区,还有那么多荒凉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开垦。而那里的人就像贾行家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各自背负命运,小心翼翼地活成生活”。其实乡村与城市的发展落差依然是当下中国急需解决的发展问题,根据户籍调查,我国目前有9.4亿农村人口,其中7亿左右是真正的农民,约占我国一半人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出国,居然还有一半的人口在农田里耕作,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本书在描述了这个事实的同时,将目光瞄准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艰难生存的人们。作者通过描写一场雨、一场雪,甚至一块红砖来反映这种条件下人们的内心,从而获取外界对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关注。

贾行家的内心是感性的,他看到一切悲愁的物体都能想到处在东北地区的人们。在文章中,作者写了有因痴迷《少林寺》而拿烟头烫一脑袋疤、练飞檐走壁摔断腿的孩子,在这些让人看了不寒而栗的情节中,我們可以窥见贾行家对当时东北封闭的控诉。这样一个老工业地区如何才能真正融入现代化发展中,这是《尘土》这本书潜在的一个话题。这样的实际困难决定了东北在现代化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作者在书中也很清楚地指出,以乡村生产为主的东北想要和以工业生产为主的沿海城市齐头并进是很难的,而不管东北选择什么样的路去走,选择了什么样的方案去实施,让东北快速地加入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队伍中来,才是最基本的。

三、“游”一一座城市的无家可归

文学作品描写城市,总会构成独特的城市书写,“城市作为我们生活的空间、载体,它赋予我们的是框架”,也会为读者开启独特的城市记忆。在《尘土》中也有若干城市进入了作家的叙述话语中,如作者把读者带进哈尔滨、大庆等自己不甚熟悉的空间。

哈尔滨的生活节奏之慢体现在方方面面,不管是阳光还是人。这里的夜晚来得也会早一些,当下午四五点钟南方正处于热闹非凡的时候,这里的店铺已经关了门,这里的街道也已经空荡荡。这样的城市给人的感觉并不会因为景色的诗情画意而美好多少。相反,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习惯了南方作息的人们觉得无所事事,而无所事事的同时又会焦躁不安,在南方的城市待得太久,手头没有工作,不去找点事情做就像是在荒废时间似的。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孤独感。试问,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省会城市都充满了孤独,那在那一片广阔的土地上的人会是怎么样的呢?贾行家在书中除了写这座城市的孤独,还写了在这里“落叶归根”的人的漂泊感,“老人或像老人一样生活的闲人们,这样生活了长短不等的时间,就到了各自的时候……过完冬天,老人们再相聚,嘴上不说,彼此清点一番,看少了谁”。这样的文字总是能带给读者一些更深的感触。贾行家笔下的哈尔滨是一个想要西化没有成功、想要国化又转换失败的城市。当一些外地的老人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名气来到这里,却发现这里早已改了门面,不知他们会做何感想。

另一座城市一大庆,也是作者的叙述对象。作者写大庆这个地方,批评了因简易挖掘自然资源而突然勃兴的地域文明。确实,靠挖掘资源而兴起的城市,往往经受不住一些变局的考验,这种突然勃兴的地域文明将会被大自然消解。尽管大庆闻名于全国时显露出了以“铁人”为代表的时代精神,但是像这些让大庆骄傲的内容,还不足以构成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定义应该是为来者提供一种生活,提供一种具有归属感的生活。如果一座城市带给人的体验少了归属感,那么人们就像是一个过客一样,没有丝毫要长留的意愿。那些大庆为之骄傲的东西,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发展。而这,正是东北的尴尬之处一靠省会单独撑,撑不起一个有内容的地域印象;靠文化单独撑一东北的文化也撑不起这一整片土地的发展迷途。作者在《尘土》一书中非常细致地为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奥秘,同时流露出了对大庆这个城市现有经济实力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担心。对于未来,更多的是看其经济的转型,如何将一个大工业区域恢复其辉煌时期的样貌,这是每个读者在阅读中都可深入探讨的话题。

贾行家在“游”这个话题上同读者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东北区域的未来发展。他通过对哈尔滨等重要城市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在当今时代,一个原本蓬勃的工业地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肯定会唏嘘,并深深地为东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的遭遇感到不平。贾行家的眼光是独到的,他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去控诉东北所遭遇的不公,而是用老练的文笔写出了一首哀曲,让读者读后久久不能忘怀。而他本人则说“这是许多故事的背景,不只是一片冬日风景,我没资格说它好还是不好”。但很显然,读者通过自己的感官理解,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很不错的,很多读者在读完后像是被一种很强的代入感吸入书中,这就是一个善于把玩文字的作者的可贵之处。

贾行家也说过:“读的人和写的人,像两个沉默相遇的旅伴,互相打量过,总要有个先说话。”现在,他将自己的感情带到了街道上,又趁着和读者擦肩的瞬间,把这种感情挥洒到了读者身上。正如新浪好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颁奖词所评价的那样:“其或长或短的文字最初发表于网络,不张扬、不喧嚣,却以独特的质地引起读者注意。”贾行家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文字高手,文学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惊鸿一瞥时被惊艳,而在于细细把玩后还能有会心的赞叹。尽管作者是年轻的,但他的灵魂却是成熟的,这样他才能把自己内心想写的、想抒发的内容表达出来。我们常说文学的作用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打发时间、填满内心空虚的;一种是充实大脑、碰撞思想的。而这本《尘土》,大概就是兼容二者,既能让人眼前一亮,还能让人在读后不由地发出内心的赞叹一这,大概就是《尘土》的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尘土
尘土里的光
咸阳锁紧烟雾与尘土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如何让实干型官员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