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均正与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

2017-06-03 00:03张建琴单智伟
学理论·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学传播

张建琴+单智伟

摘 要:顾均正一生通过各种科普实践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如编辑科普杂志及书籍、创作科普作品,还创办了《科学趣味》期刊。不过他的科普工作也存在着几点局限,如持实用主义科学传播观、作品过于通俗,而且多援引二手材料,但他仍为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顾均正;科学传播;科普实践;科学小品文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57-03

顾均正,浙江嘉兴人,生于20世纪初的1902年,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内有腐败落后的封建王朝统治,外有科技先进的帝国列强觊觎。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之道,于是各种救国新思潮在中国正如火如荼,其中尤以“科学救国”最具影响力。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率先举起把科学技术看作是救治病弱中国之急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1]。他们组织译介科学书籍、创立学会、创办报刊,通过这些科学实践活动积极宣传新知识,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基础。

一、顾均正科学传播活动的时代背景

1915年9月以《新青年》杂志的发表为标志,旨在启蒙人心、改良社会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旗帜,呼吁着革除旧制,倡导新学,让我们的国家从旧制度、旧伦理的束缚中走出来,走上一条自由科学的文明之路。从此科学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成为国人的共识,迅速开展正规科学教育,广泛进行全民科学普及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心中的责任。1918年,随着中国科学社搬迁国内和大批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近代科学传播的主体力量开始形成。在这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带领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奋战于科学发展一线,为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的顾均正,因家境贫苦便在嘉善县俞汇镇小学担任教师,但他受时代思潮的影响仍自学英语,翻译科学文章。不久他进入了商务印书馆工作,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外国科学读物,从此他与贾祖璋、周建人等很多知识分子,自觉地承担起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工作,他们关心大众的科学教育,通过各种科普实践工作将新知识播撒到大众的心田。

二、顾均正通过各种科普实践工作,致力于科学传播

(一)编辑科普杂志与书籍

顾均正于1923年考入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一职,自此他便终身从事编辑事业,且编撰的大都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查看其年谱,顾均正将他50余年的生命都献身于科普编辑工作:他先是在商务印书馆理化部做编辑;1925年调入《少年杂志》任编辑,兼《学生杂志》编辑;1928年到开明书店,负责少年儿童读物和自然科学读物的编辑工作;除抗战时期受到短暂的影响外,后一直在开明书店主持编务;1952年调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可见他兢兢业业一生,为科普事业鞠躬尽瘁。

顾均正不仅编辑杂志,还编写过一些实用的自然科学教材,这些教科书通俗易懂,深受师生喜爱,如1933年的开明自然课本,1950年与贾祖璋一起编写的《高级小学自然课本》(一、二、三、四)等。值得一提的是1937年顾均正编撰的《少年化学实验手册》,在此书中,他精心设计了100多个化学实验,操作简便,讲解清晰,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试验能力,又能普及化学知识,在当时青少年科学爱好者中产生很大反响,并多次再版。

(二)创作科普作品

顾均正自1930年起担任开明书店《中学生》杂志编辑后,开始转向科普创作领域,先是翻译了三部科普作品《化学奇谈》《物理世界的漫游》《乌拉波拉故事集》,接着“在《中学生》创刊号上(1930年1月)《科学零拾》栏目中以‘振之的笔名写了三篇小文章,题目是《弹性的现在》《一个关于迷信的测验》《细胞的形状》。这种有点知识性又有点科学性的小文章,几乎每期都有,这就是爸爸写科学小品的开始。”[2]由此顾均正开始撰写科学小品文,并为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中的科学小品文栏目写稿。《太白》自1934年9月20日创办至其1935年9月5日停刊,期間共发行24期,“科学小品”专刊共登66篇文章,42篇属于科学小品文,其中就有11篇出自顾均正之手。顾均正与贾祖璋、周建人等一起被称为是现代科学小品文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另外,顾均正创作了科学小说及科学连环画,用来普及科学知识。其中科学(幻)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普及科学知识的形式,鲁迅曾说,“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之,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3]顾均正作为最早创作科学小说的作家之一,1940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科学小说集《在北极底下》收录了顾均正创作的三部小说作品,即《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和《在北极底下》,他在序言中写到,欲“利用这一类小说来多装一点科学的东西,以作普及科学教育的一助。”[4]顾均正的这些尝试,实质为中国的科普形式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领域。顾均正数量众多的科学小品文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运用多样的文章体式,生动地讲解科学知识

顾均正创作的科普作品大都属于科学小品文,其文体多样、形式灵活,或是讲授解说或是两人对话或是聊天讨论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

像《点状的空间和时间》《越想越糊涂》等以讲授解说的形式呈现,但他使用的语言绝不是刻板说教的,而是形象生动地描绘,从而自然活泼地让读者在发挥想象的同时予以理解。如《点状的空间和时间》中描绘原子的结构时,先是与太阳系相比照,随后又点出原子的不同,将原子中的电子比作跳蚤,“可是电子的运行却像一个跳蚤,忽而在这一点,忽而在那一点,行踪诡秘,使人不容易捉摸。”[5]

像《爆竹声中》《黄旗袍》等运用了情景对话形式来讲解,让读者在交流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科学的教育。在《爆竹声中》由“我”和元杰与大哥之间的对话展开,大哥将爆竹为什么爆炸的原理由浅入深地一步步讲解清楚,并用化学方程式,将硝酸钾、木炭和硫磺配合在一起做成的火药爆炸后的产生的物质详细列出。不只如此作者还用化学分子量计算了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体积为原体积的343倍,所以会发生爆炸。最后他还解释了在实际过程中,火药爆炸产生的高热会使气体迅速膨胀,因而爆炸后实际增加的体积倍数会大得多。

《今天天气》《未来的吃》等小品文,就像是閑话聊天般,将要讲的一些科学小知识徐徐讲来,让读者觉得颇有一番道理。比如《今天天气》谈到天气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一个共同话题,谈钱谈妻子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因而会妨碍我们想简单聊聊的想法,而我们都生活在一片天空下,天气便有一种普遍性和日常性,也能轻松随意地谈起。

顾均正的小品文读起来,总是让人觉得这般轻松自然、不造作,科学知识也由此被潜移默化到人的内心,慢慢触动心中那份好奇之心,求真之情。他曾一再提到,作品不应只注重趣味性,还应显出一定的思想性,“有思想性的文章,才能说是小品文。”[6]

2.平易通俗,寓科学知识于日常生活

顾均正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无处不在的科学,让原本看上去深奥晦涩的科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世界之中来的朴素实用主义观念。“现在中国一般人的常识甚为缺乏,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这的确是最好的事,因为它是科学的,同时又是简短的,趣味的,软性的,使人们便于观览,易于接受。”[7]可见,当时的中国大众需要小品文所提供的科学理性的现代文明知识,同时科学也在这种大众化的潮流中,通过这种简洁、明快的形式让大众方便地加以理解。

顾均正的《骆驼绒袍子的故事》《雪国的探险》《玻璃纸》等讲解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骆驼绒袍子的故事》用“我”与妻子的对话来展示汽油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它具有易挥发性和易燃性,我们在平常使用中要谨慎;《雪国的探险》讲的是冬天里的雪花的形状,它是怎么形成的,以及雪为什么是白的,“我”的大哥用放大镜让我看到雪花的美丽形状后,随后从物理学上讲述它了的成因,最后讲到由于光的漫反射使得雪看上去是白色。

读了这些小品文之后,我们自然也会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现科学另一个面向——亲近性,而科学的发现也正是源于这种见常人之未见的惊异之心。顾均正曾说,他特别欣赏苏联科普作家别莱利曼,“他的作品有一种短小精悍、活泼生动的特点。内容总是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从文学艺术出发,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具有初步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人,看了都爱不忍释。”[6]209

3.运用文学的手笔,艺术化地阐释科学知识

顾均正创作时,会尽量站在读者的角度,一方面考虑读者的授受能力,另一方面照顾到读者的兴趣爱好。因为他希望用他手中那支生花妙笔将科学知识写得富于形象、绘声绘色,能吸引读者学习到正确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如果能进一步激发起研究的兴趣,深入到专业学科中进行更多地学习与钻研就更好了。

比如在《电子姑娘》中,顾均正在文章的开头就将电子比作一个聪明活泼的姑娘正在心动起情思,当碰到健壮的质子哥哥,自然地也就结成了一段良偶佳缘。再比如《昨天在哪里》一文,作者讲解时间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时,与我们平时坐火车的情形相比照,如果我们也同样运行在时间的轨道里的话,昨天也就仍然还在某个地方,将来也已存在于某个地方了。

这些小品文现在读来,仍能受到不少启发。顾均正就是这样运用文学的手法让科学的知识,插上想象的翅膀,带我们一同飞往一个艺术的殿堂。柳■曾说,“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文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7]可见融合了感性与理性的科学小品文确实在科学大众化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4.融入史学故事,深入介绍科学知识

顾均正在讲述一些科学新发现时,有时也会将这些科学发现所关联的历史故事讲述出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增添不少趣味,也能从科学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些科学新知识。

比如《偶然的发明》中所讲的三个科学发明,一是安全玻璃,二是电木,三是铬钢,这几种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于不经意间发明的。安全玻璃是源于法国化学家彭狄脱斯偶然失手,致使挥发掉药液的空玻璃瓶掉落在地却未破碎而发现的;电木是由于培克兰想捕捉家中扰人的老鼠,老鼠没有捕捉到,却发现了蚁■可以使奶酪变坚硬;铬钢则布利埃莱用一堆废铁冶炼出的。像《出身微贱的白金》中则有白金在历史上如何被当作垃圾和废物,而最后成为珍宝的历史故事。

不仅如此,顾均正在《水车》《被人遗忘的磁石》《从指南车到罗盘针》以及《中国的第一座船坞》《中国古代对轮子的成品检查》和《利用浮力的故事》中都将中国古代科学方面的成就融入其中进行阐述。像《水车》中讲到中国引入灌田的方法在水车之前还有戽斗和桔槔,尤其是后者出现很早,在《庄子》中已有记载,到周代的时候开始流行;水车的式样也很多,大致有翻车和筒车两类,翻车在《天工开物·乃粒篇》中有记述,筒车则在童冀的《水车行》中有记述。

顾均正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比较全面地整理了我国在农业、天文、航海等方面的科学成果和遗产。通过这些小品文,作者让我们在理解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能对中国古代科学知识有所了解,并激励读者为推进国家的科学发展而努力。

(三)创办科普期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开明书店迁往内地,顾均正继续留在上海,1939年他与余在学、李尊权、刘振汉4人一起,创办了《科学趣味》期刊。虽然它仅存时3年,出版6卷36期,于1942年6月停办,但它却对中国近代科普事业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学趣味》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科普读物,有许多自身的特色,比如涉及了科学的多种门类,像天文、数学、医药、卫生等,还辟有趣味实验栏目。内容主要是顾均正及其朋友、索非(余在学)、周建人等写的科学小品文,也正是在这一刊物上,顾均正开始创作并发表科学小说如《性变》。另外,专门设置了“编辑后记”和“服务栏”,以便于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交流。为了追踪科学前沿,在第3卷第3期中,开始增加了“科学新闻”一栏。以“生活科学化、科学趣味化”为宗旨的《科学趣味》刊物,在当时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依然坚守着一方精神园地,为大众点亮一盏明灯,传播普及着科学新知识。

三、评析顾均正在科普工作中的贡献及局限

顾均正将他一生的心力都贡献在了科学普及的工作上,无论是科普编辑,还是编纂、编著(译)科学书籍及期刊,抑或是撰写科学小品文,他都尽心竭力地付出,“不求虚名,不谋私利”[2]293。他一生在各种科普实践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值得肯定,但任何一个人都难以逃脱所处时代的限制,作为一名科普作家的顾均正亦是如此,他的作品也印染上时代的烙印,有以下缺陷。

一是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我们对于科学的理解更多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因此对科学的理解不免陷入工具主义窠臼里,受当时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顾均正在其作品和创办的期刊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科学传播观,这种讲求实用的科学观,往往会导致对最重要的科学理性精神培育的遗忘。顾均正一生都在汲汲于科学教育以提高大众的认知水平,但仅靠这种小品文和大众期刊支撑起的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然而科学育人功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作为保证。只有改变当时的旧社会,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教育制度,才能为真正而长远的科学教育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撑。

二是当时中国的科普文学、科学小品写作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因此科学小品难免过于通俗,对很多科学观念的理解缺少一种纵深的维度。顾均正进行创作时,所遵循的理念是“要反映生活,要有生活气息,要有时代精神。”[6]219可是当科学仅限于生活这个世界时,它对自然界、生物界以及更广大的宇宙来说,难免显得狭隘了。科学在给予大众一种正确知识的同时,也应将一种理性的精神传递给他们,让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种自由的理智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科学小品这种轻快的、短小的文章难以与专业的科学教育相提并论,因此对于那些想深入科学世界钻研的人,必然得抛开这些入门之书,而且这些小品文有时为了照顾到读者的理解力,不免会将一些科学理论简单化、片断化,因此在对很多现象的解释中不能给出一种系统严谨的推理与论证。

三是正如民国的一位学者谢六逸在《小品文之弊》中指出的,“取材于科学写成小品文的,有直接与间接的差别。自己观察自然现象或动物生态,所得甚多,遂执笔写成小品,这是直接的。从科学书上找些材料,写成文章,这是间接的……目前的‘科学小品,属于间接的居多。”[8]顾均正的科学小品文属于间接取材的较多,不像国外的科普作家法布尔等,直接对各种生物进行观察、实验,然后写成富于生命力的作品,那样的作品是直接与生命的对话,因此能直接触动我们的心灵,富有感染力。顾均正的很多小品文虽然也注意从生活中取材,可是那些生活场景仅仅是为了要解释自然科学中的知识而存在的,难免会给人一种有隔靴搔痒之感,这种方式阐述的知识我们可以记住,但却不能予我们以精神上的启迪。

但瑕不掩瑜,顾均正一生在科普工作中始终秉持着科学家的品格,又兼具艺术家的情怀,所创作的作品已成为科学与文学联姻的典范之作,为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有为,汤志钧.政论集·物质救国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1:576.

[2]顾均正.和平的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91.

[3]魯迅.鲁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4]顾均正.在北极底下[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iii-iv.

[5]顾均正.点状的空间和时间[J].太白,1934,1(4).

[6]顾均正.顾均正科普创作选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1:219.

[7]柳.论科学小品文[J].太白,1934,1(1).

[8]陈望道.小品文和漫画·小品文往哪儿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56.

Gu Junzheng and Western Science Communication Work in China

ZHANG Jianqin, SHAN Zhiwei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China)

Abstract: Gu Junzheng carries out a lot of popular science work through all his life to disseminat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cluded editing science magazines and books, creating science works and organizing the science periodicals called Interesting Science. Thus his popular science work exits several defects such as his communication view of pragmatism, oversimplifying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his works filled with more indirect materials. Still, he make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Gu Junzheng,science communication, population science work, science essay

猜你喜欢
科学传播
为科学传播插一对科普信息化的翅膀
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破解转基因科普困境
新型科学传播中介的三个特征
新媒体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构建研究
科学让新闻有深度,新闻让科学有温度
科学传播视域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介呈现研究
自媒体时代的科学记者:从“翻译”到“连接”
大学的科学传播:瓶颈与路径初探
大学的科学传播:职责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