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7-06-04 21:52谢晓丽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

谢晓丽

【摘 要】中学教师面临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究其原因,内因主要在于职业选择盲目,人生格局狭窄,自我更新滞后,理想信念模糊;外因在于当前教育体制约束教师幸福,社会风气冲击育人氛围,家长期望超越教师能力,收入不高导致教师自卑等。缓解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是优化教育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等。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应对策略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执教技能和情绪态度等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但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中学教师,面对中、高考重任,心劳力拙,疲惫不堪,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对教育教学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即侧重揭示职业倦怠最终状态的静态定义和侧重描述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动态定义。

(一)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

在众多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中,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的是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界定。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那些需要连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的人际服务业者在经历长期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它由情感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成分组成。”

(二)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

Chernis从职业倦怠动态发展过程的角度界定职业倦怠,给出了职业倦怠的动态定义。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面对工作疲劳在态度和行为上消极变化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源和需求的不平衡,即压力阶段;第二阶段为即刻、短时的情绪紧张、疲劳和耗尽,即疲劳阶段;第三阶段包括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如以疏离、机械的方式对待工作),即防御性应对阶段。”

职业倦怠的静态定义和动态定义是互补关系,动态定义所描述的是静态定义的前一个阶段,静态定义所描述的是动态定义的最后阶段。

Schaufeli和Enzmann在研究了职业倦怠的诸义之后,最为全面地概括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倦怠是一般个体所经历的、一种与工作有关的持续性的心理状态,它主要以精疲力竭为基本特征。职业表现为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这一心理状况是逐渐形成的,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个体所觉知。它起因于工作中目的与现实的互不协调。职业倦怠因其实质上是一种不适当的应对策略,往往会持续存在。”这一定义首先将职业倦怠的诸多症状概括为一个核心特征——精疲力竭和四种一般表现,即负性压力、低效能感、动机下降以及态度和行为的消极改变。其次,它强调未能实现的目标和不适当的应对策略是职業倦怠产生的前提条件。最后,它指出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显然,这一概念和其他诸多概念相比,明显的优势在于不仅指出了职业倦怠的一般症状表现、产生原因及发生范围,而且具体指出了职业倦怠的核心特征和四个常见的伴随特征。此外,该定义还强调了职业倦怠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应对策略在职业倦怠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体衰竭

倦怠的教师经常会出现内分泌失调、头疼、失眠、窦性心律不齐等症状。

(二)精神不振

教师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抑郁、缺乏热情与活力、对他人的容忍度降低等,整天萎靡不振,玩世不恭,抽烟酗酒,愤世嫉俗。

(三)行为冷漠

教师常常不愿接触学生,对学生冷漠、厌烦,常常用带有蔑视性的标签语言来指称和描述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将学生视为无生命的物体来看待;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工作中总是怨天尤人,甚至想尽量少上点课,到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后勤等处做点轻松工作。

(四)态度消极

教师常常表现为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体验不到工作乐趣,缺乏幸福感;教师开始重新评价工作的实际价值,重新考虑时间精力的投入与经济收入、地位荣誉等回报之间的关系;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教学缺乏创新,挣工资成了维持生活的唯一动机。

一个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热情枯竭、消极冷漠等较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对教师集体的凝聚力会产生削弱和瓦解作用,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三、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内因

1.职业选择盲目

经调查,许多教师当初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没有慎重考虑,缺乏理性的人生规划。有的根本就不是源自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只看到教师职业“外表的光环”等而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原因比较肤浅或功利。

第一,由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最近几年有些地方启动“特岗教师”倾斜政策,很多人争着报考教师岗位,想在事业编制中抢占一席之地;抑或有的迷迷糊糊“走进围城”。因这二者导致个别学校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情况大大存在。

第二,有些人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他们简单地以为只要“腹有诗书”便可教书育人,等当上教师之后才发现教师职业要求远不止如此;还有的压根儿就是“腹中空空如也”,仅凭一次考试幸运地当上了教师,却误人子弟。

第三,教师工作稳定,精神生活充实,学校工作环境相对简单,且会享有“桃李满天下”的殊誉,这是一些人选择教师的精神支持。

第四,教师有带薪寒暑假,生活有张有弛,这也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诱人之处。

一些教师因以上各种因素选择教师职业之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经常心理失衡,牢骚满腹,久而久之,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工作中得过且过,甚至在痛苦中消磨生命。

2.人生格局狭窄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教师岗位虽平凡,却担负着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教师决定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未来。而要完成这承载民族希望的使命,则离不开教师“情定教育、爱满天下”的教书育人情怀和“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的为师立教格局。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或压力,没有理解自己人生的格局会决定自己拥有的舞台,自己的舞台会决定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消极的看法来自消极的态度,消极的态度来自狭隘的眼光、狭小的格局,从而导致师生矛盾冲突和家校关系紧张。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发生“甘肃171名教师改行当警察”的事件。

3.自我更新滞后

教师的自我更新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重建,二是终身学习。打破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落后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一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即要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存量,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持续健康发展和个人身心健康生活。一些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主动更新和改变陈旧知识与思想认识,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久而久之,逐渐落后于他人,觉得工作成了负累,从而产生倦怠。

4.理想信念模糊

信念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它以科学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为基础,以审慎的理性和慎独的精神为特征。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

一是,一些教师不愿再辛苦,随波逐流的思想和止于现状的安逸使他们失去理想,失去斗志。

二是,一些教师入职初期成家生子组建家庭的过程使他们满足于当前的幸福生活,无暇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三是,部分教师难以抗拒各种诱惑和压力,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另谋出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

四是,有些教师由于个人性格原因,耐挫力不强,无法适应教师职业乐观、积极、包容、博爱等要求;或者没有自己的生活情趣,无法调适紧张的教师生活;等等。因此,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乐观奋进,勇于创新,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教师是当今教育所呼唤的人才。

(二)外因

1.教育体制约束教师幸福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考试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首先,“以考试为中心”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行教育体制内,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停留在升学率上。再次,有些学校“畸形管理”,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标準。

这就迫使教师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中学教师喘不过气来,长此下去导致教师身心负担过重,精神不振,产生职业倦怠。而教师的职业自主性受到影响,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也会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由此看来,教育体制内应试的目标,约束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社会风气冲击育人氛围

当今社会更加多元化,人心浮躁,价值观扭曲,功利主义盛行。教师虽然生活在学校这个相对安静“清洁”的环境中,但由于服务群体较大,与社会联系紧密,同样会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态。

首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价值追求的肤浅和浮躁的态度使部分教师不能静心育人,潜心教书。另外,浮躁的心态使部分教师不能安心学习,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过时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导致教师业绩平平,专业发展受限,由此造成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职业倦怠。

其次,有些教师入职初期表现积极,热情高涨,但这是功利心使然。他们为的是在短时间内升职,或得到领导的认可,或唯利是图,一旦达不到目的,便工作懈怠,消极抱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教师功利心严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品德人格的塑造,导致学生分数与品德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也会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再次,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收取了学费,就该“生产”出令人满意的“商品”;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经常给教师送礼,以求其照顾自己的孩子。这种“金钱交易”的思想考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3.家长的高期望使教师产生巨大心理压力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受教育问题是家庭的重中之重。有的家庭甚至把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又转嫁到教师身上,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

首先,社会一面赞誉教师,一面要求教师“点石成金”。若孩子在学校有半点闪失,教师便受到舆论谴责甚至人身攻击。一些媒体对教师在管理学生中的某些个别不当问题大肆渲染,无限扩大,使得教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圣人标准与常人心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背离,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抑感。

其次,一些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寻找名校名师,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作用,忽视了家校合作,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等。当孩子成绩不如人意时,便对学校和教师横加指责,致使家校矛盾升级,造成教师心理紧张。

4.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引发教师的消极情绪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然而对任何社会职业来说,它的劳动价值决定其劳动报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职工中排行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级别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尽管近年来国家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政策,但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中教师的精神和生活需求。如此,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不相符,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矛盾,产生职业倦怠。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
关于当今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营改增”对集团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