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探究高效小组合作学习之路

2017-06-04 10:31刘珍珍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0期

刘珍珍

【摘 要】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早已经得到教育实践的认可,它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转述能力,沟通能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点,现有以下的思考与总结:1.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分组,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2.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从而做出正确的指导。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觑。4. 建立小组合作责任制,避免“边缘人”的存在。

【关键词】高效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分组 明确目的 教师示范 小组合作责任制

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早已经得到教育实践的认可,它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转述能力,沟通能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也成为教师在课堂上极力推崇的教学方式。当然小组合作了也并不意味着有效学习,在实施了多年之后,我们仍然在“避免无效或是低效的小组合作”之路上努力前行着,探索着。

高效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基石,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推手。如何确定适合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如何达到学生分组的最优化模式,如何应对喜欢独立学习的学生等问题,都成了课堂实践操作的思考点。笔者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点,现有以下的思考与总结:

一、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分组,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刚刚建立小组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小组学习乱作一团、小组成员矛盾化、小组消极合作等现象。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班级大班化等现象,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组机制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分组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分组和学生自愿进行分组两种情况,在小学阶段,教师权衡分组更有利于小组的建设。在小组人数分配上,也可根据小学阶段的不同学段予以区分,在一二年级,小组初步建设之时,可以以两人为一组,进行简单的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三到六年级,可以以最优化小组人数4人为一小组,进而培养学生的高效合作能力。

在以往的分组中,为了达到“以强带弱”,实现小组合作中的“兵教兵”模式,教师更多地会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分组的依据,而忽略了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中的关键作用,有许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却更加愿意进行独立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无法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消极应对和“不愿意”现象,大大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效能。而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提高,也需要小组规范的制约,针对此现状,应该尝试以“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技巧”“自律性”“表达能力”作为维度对班级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并且依次排序,为了避免差异过大,造成合作的不协调现象,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两大梯队,“1—20号”为一梯队,“21—40号”为一梯队,分成4人一小组时,可以将“1、2﹑21﹑22”作为一组,以此类推,达到小组合作中“有带动”“有共同”“有差异”“有指导”的分组模式。

二、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从而做出正确的指导

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和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小组合作也需要其他环节为基础为延伸,小组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最大收获,而并非现在很多教师所提倡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小组合作”即可的课堂实施策略。

为了实现小组合作的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细致地安排,合作活动设计也要为目的所服务,并且贴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低学段课堂中我们可以尝试在朗读、字词学习等环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在教授《三个小伙伴》一课中,就可以设计针对朗读训练的小组合作活动,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之后,可以安排如下的朗读合作活动:1.小组合作朗读:①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朗读2—5节,每人读1节。②小组读。 2.朗读比拼:①请一组读。②评价。③还有哪组愿意和他们比赛。这样的合作既调动了学生朗读与合作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初步的合作技巧。

(二)在中高学段,我们可以从文本解读,共享资源,核心问题突破等方面入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中,在最后的知识巩固与拓展练习中,就可以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根据今天的学习,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为目的,写一段话。要求:1.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為开头,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查阅的资料,写出自己的心愿。2.写完后小组内读一读,并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组长说明推荐理由。这样的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又达到小组合作的常态化与高效性。

此外,教师也要正确定位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在小学阶段,教师要确立合作任务,制定合作细则,检测合作成果,并参与到典型小组合作活动中,推动引导协助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如在教授《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设定主问题:“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的描写,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从而确定适合小组合作的活动主题。课前,列出预习任务:“画出体现法布尔迷恋于昆虫的词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想。”为小组合作奠定自主先学的知识储备基础。课上小组合作任务设定为“朗读体现法布尔迷恋于昆虫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想,讨论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的合作既有可行性,也有实效性,在讨论后,教师再予以引导式教学,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后学生自主学习的再次提升与收获,层层推进,学习—合作—再学习,推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小觑

在小学阶段,学生很多能力的培养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一步步形成的,尤其是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转述能力等特点,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有实效。

对于小组合作,小学生是初尝试,教师一再强调的合作方法和规则,学生难以在实践操作中执行。这时,教师有必要进行小组成员角色的示范,以及小组合作技巧的展示,从而使学生得到更为实效的模式效仿。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小组评价能力就从尝试建立开始,那么教师评价的“榜样作用”则是引领学生叩开如何进行评价大门的钥匙。在小学低学段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说话训练”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互评的练习,在不同的情景中,教师便可以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说,继而进行再创造。如,写字教学中,教师便可规范自己的评价语言,从“正确、规范、美观”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笔画规范吗?”“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正确吗?”……这样的引导既能督促学生很好地完成生字的书写,又为接下来学生小组内相互评价做了很好的示范,从而很好地规避了无效小组评价的产生,在细节处,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技巧。

四、建立小组合作责任制,避免“边缘人”的存在

在小组合作中,总有一些学生处在讨论之外,他们不参与合作或是消极参与,对合作的成果没有贡献,自己的合作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小组合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流于形式的过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除了在小组分组时考虑组员间的带动和协助等因素外,还应该建立小组成员责任制,使得每个成员任务完成的情况都是影响小组任务完成的因素,进而形成“我离不开小组,小组离不开我”的模式。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于课外资料的搜集就可以针对不同层面予以分配,这样内容的分享就大大增加了,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在资源共享中真正实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高效小组合作活动是一种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也为学生合作能力的形成,沟通技巧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以达到小组合作的科学与高效。

【参考文献】

[1][美]南希·弗雷,道格拉斯·费舍,桑迪·艾弗劳芙.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效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2]赵景瑞.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与创新—特级教师赵景瑞教学艺术[M].吉林:中国吉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