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柳青老先生

2017-06-05 15:22许双福陕西
老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业史皇甫蛤蟆

文 许双福(陕西)

悠悠往事

“拜谒”柳青老先生

文 许双福(陕西)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我正上中学。我们的班主任是武汉钢铁学院毕业的老大学生,文学功底很深厚,书法也很好,闲暇时他就教我们如何写书法,讲解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当他给我们讲到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时,也许是书中的故事情节,互助组、生产队、“蛤蟆滩”,主人公梁生宝与现实很接近,所以学生们就特别用心地听,我脑海中也时时想象“蛤蟆滩”的样子,心想如果有机会能亲眼看一看该多好啊!柳青和“蛤蟆滩”就成了我心中的向往。

80年代初,我入伍到了西北边陲成为一名边防军人。在部队里,有不少战友是陕西西安皇甫村人。因柳青在皇甫村生活多年,战友们告诉我“蛤蟆滩”就是皇甫村附近的滈河河滩,柳青的墓地就在“蛤蟆滩”上边的塬上,站在塬上可以鸟瞰“蛤蟆滩”全貌,这也是柳青先生所愿。想到有机会定去“蛤蟆滩”一趟,“拜谒”柳青,我很兴奋!中学时的愿望即将实现了。

80年代中期,我退伍被分配到了现在的单位。每到周末,我都是骑着自行车回王曲。虽然要骑30多公里的路程,但每每路过皇甫时,我都要到柳青先生的墓地看一看,站在塬上鸟瞰一下“蛤蟆滩”。塬下的“蛤蟆滩”,农田、村舍、袅袅炊烟,院落里的老人悠闲地抽着烟袋,孩童嬉闹追逐,乡村的景观尽收眼底。

80年代末期,我父亲到了地方工作,我们家也随之搬到了城里,看望先生的次数也就少了。

去年的一天,朋友邀请到长宁宫聚会,朋友中有几个也读过《创业史》,我们不约而同地一起再一次走进了柳青的创作室,“拜谒”了这位让人无比敬仰的老人。他的人品同他的作品一样让人崇敬,回味悠长。

我们一同来到了先生的墓前,墓地周围已被砖墙包围,唯独面朝“蛤蟆滩”的方向是空旷的,应该是人们不愿意遮挡先生的视线而专门留下的缺口。一个朋友拿出一包“中华”烟,找了两块砖头,将烟一根一根地点着,排列在砖头上。离开墓地后,这位朋友说:“老人家生前可能没有抽过‘中华’,现在‘蛤蟆滩’也变样了,这也是先生的夙愿,应该让先生和咱们一块共享今天的生活。”

一个人一生难得有几个名字能在心中铭记,一个人的名字也难得让人永远记住,柳青这个名字被人们铭记,他的人格魅力,他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至今仍催人奋进。

责编/沐云

猜你喜欢
创业史皇甫蛤蟆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
走自己的路
躲猫猫
捉虫忙
孤岛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