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的法治政府承诺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7-06-05 15:09单一良
21世纪 2017年4期
关键词:全国政协民生报告

文/单一良

民生幸福的法治政府承诺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文/单一良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每年的3月,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在中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其中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政府工作报告)尤其引人关注,这一代表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风向标的报告既是对中国政府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和新的一年工作的展望,又会透露很多涉及民意的新举措,普通百姓已经把它当作与己息息相关的国是了。

本届政府工作报告篇幅1.86万字,内容涵盖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集中反映了社会各方的诉求。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评价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很接地气、很有底气、很有锐气、很长志气”。

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两会这样一个神圣庄严的场合下接受代表委员的审视,如果内容不接地气、没有锐气,就很难赢得这些“验收官”的认可,因为在这些严肃面孔的背后,代表着中国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普通百姓的利益和诉求。人大作为立法机构、政协作为民主协商机构,是法治中国下百姓民生利益获得保障的重要监督机构。伴随着每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代表委员的履职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手中的权利监督之剑也更为锐利,这无疑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不断趋于完善的表现,由此也促使政府工作报告更关注提升民生幸福和法治意识。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本届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有记者统计,报告在会场前后共赢得了42次热烈掌声,而获得掌声的报告内容往往是和百姓福祉息息相关。比如,有关住房保障,“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棚户区,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有关精准扶贫,“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有关消费维权,“严肃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花钱消费少烦心、多舒心”;有关通信降费,“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有关治污减霾,“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严厉打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有关环境保护,“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关就业养老,“2017年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有关教育资源,“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有关医保食安,“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坚持源头控制、产管并重、重典治乱,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每一道关口”;有关农民工讨薪,“锲而不舍解决好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决不允许他们的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回报”;等等。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对实体经济发展、企业家和人民生活的难处给予有温度的回应和承诺,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由此可见,政府工作报告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方面送出的“大礼包”越来越多。

当然,这些涉及民生福祉的“大礼包”并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在全国两会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了法律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总理代表政府对全体人民的一种庄严承诺,是国民检验这届政府是否合格的主要依据。因此,这些有关民生幸福的美好愿景能否实现,就要看政府在今后的施政过程中能否依法、高效行使自己的权力,真正把承诺落到实处。

其实,有关如何实现承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体现。对于政府施政,改革措施落实以及法律政策的执行,政府工作报告都通过“法治”思维得以呈现。整篇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法”的频率高达60多次,绝大部分都与“法律”“法治”“依法”“执法”相联,其中“法治”一词就出现了不下10次。

在提到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李克强总理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论述未来一年里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职情况,李克强总理指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法办事,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批评意见。“这届政府在努力打造一个全面依法施政的‘法治政府’,很鼓舞人心。”全国政协委员李欣蓉对此表示。

显然,要真正落实民生幸福,就要实实在在地打造“法治政府”。对此,参加分组讨论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委员王俊峰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的各项工作都带有鲜明的法治色彩,在很多方面都是用法律手段来调整、规范和落实,不管是环保工作还是社会治理方面,各项举措、各项具体工作中都透露出强烈的法治思维。全国人大代表罗殿龙则认为,政府要发挥行政执法机关、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司法机关良性互动,创新社会治理,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崔智友建议,政府要继续加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希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监督机制等依法行政各项制度,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全国政协委员张连珍则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坚持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全国政协委员王富玉就如何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时表示,要明确政府的责任边界,做到履职不越位、担当不缺位、尽责不错位,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要交给社会组织。全国政协委员王怀超更表示要将法治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现在不是没有法律,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法律不少于300部,涉及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法治宣传的力度不够,在落实的过程中就大打折扣”。王怀超建议,要将法治的学习列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学校要强制性开展法治教育课程;要开放国家司法机构,比如经常性组织党政干部参加法庭庭审;要落实好国家的“七五普法”活动等。

围绕如何通过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实践来增强政府依法施政的力度,进而提高政府保障民生幸福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避免怠政、懒政行为的出现,显然抓住了政府施政的“牛鼻子”,也是政府工作报告会上能够高效热议、会下能够精确落实的主要原因。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法治政府对民生幸福的承诺,一定能够在新的一年中落地开花,结出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全国政协民生报告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报告
九三学社9件提案入选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