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舒 一个演员妈妈的自我修养

2017-06-05 20:16苏悦怡
北京青年周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家具妈妈孩子

苏悦怡

芒果TV《妈妈是超人》这档真人秀节目正在热播,演员马雅舒因为带着一双儿女出镜而再次受到大众的关注。2010年,马雅舒嫁给了美国人罗伯特,三年后,他们有了如洋娃娃一般的女儿米雅。2015年,马雅舒和罗伯特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爱登,米雅有了可爱的弟弟,这个家庭美满而幸福。

马雅舒带着孩子在真人秀节目里过起了日子,也意味着她的私生活被曝光在大众眼前,评论与质疑随之而来。有人质疑她的育儿方式,有人诟病她的性格,更有人拿她的婚姻、丈夫大做文章,却根本不在乎马雅舒在节目中真正的表现。面对传闻和质疑,马雅舒毫不避讳地一一做出了回应。作为一个只有三年多育儿经验的新手妈妈,马雅舒说她正在努力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她用爱和善意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教育一双儿女,去经营她的家庭。她在努力让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加幸福。

马雅舒有一双可爱的混血儿宝贝——米雅是个大眼萌妹,她会在妈妈难过时抱抱她,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爱登是个好奇宝宝,也是姐姐的小跟班,他喜欢飞机,从小就有了当机长的梦想。这个家庭首先在顏值上就博得了观众的好感度,观众们开始关注马雅舒的这个跨国家庭,知道她嫁了个帅气的美国人罗伯特,也好奇她在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节目中,马雅舒一方面接受美国式的教育理念,解放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毫无摆设的客厅中肆意玩耍,只希望她的孩子们不受伤害,开心就好;一方面她也会展现中国式母亲的溺爱,她允许孩子挑食,顺应孩子的愿望,希望他们可以倔强地成长。

和马雅舒共度的一个下午,她毫不避讳谈起这些议论,并且回应了质疑的声音。与其说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采访,不如说是一个重新认识马雅舒的过程,因为你以为很“麻烦”的她,其实是个简单、纯粹,而且特别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超人妈妈”。

Q = 《北京青年》周刊A =马雅舒

马雅舒抗拒家具还有“洁癖”?

现场目击:马雅舒对家具很有爱

这次采访安排在了马雅舒和米雅、爱登的封面拍摄之前,地点是一家温馨的家居用品商店,小店里遍布着各种家具和零碎的家居用品。拍摄之前大家有些担心,节目里马雅舒显得对家具那样抗拒,她甚至因为罗伯特把新买的家居放入客厅而情绪激动,甚至崩溃大哭,那她会不会对现场的布置有所抵触呢?

我们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因为马雅舒所谓的对家具的抗拒、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或者说“洁癖”,其实是观众的一种误解。拍摄间隙,米雅和爱登就在这些家具中奔跑玩耍,马雅舒并没有制止,只是叮嘱他们一定要注意那个大风扇,千万不要因为好奇把手伸进里面。拍摄时,马雅舒把爱登安置在安全座椅上,让米雅端庄地坐在专属于大姐姐的儿童椅上,她说家中没有家具也是为了孩子着想,并不是刻意为之的。其实她并不像节目中展现的那样,真的对这些东西抗拒,她只是想让孩子有更足够的空间去跑跑跳跳,解放天性而已。

Q: 《妈妈是超人》中给观众留下印象很深的一幕是你看到快递员把家具搬进家里后崩溃大哭,你是敏感且有“洁癖”的人吗?

A:其实我那天的情绪爆发是一整天下来所有情绪累积在一起造成的。节目的播出时间有限,只能把一天发生的事情剪辑成十几分钟的片子,就会让观众觉得有点突兀,为什么就哭了呢?那天我从早上开始,连脸都没有来得及洗就被快递叫醒了,然后各种家具、摆设搬到家里面来,最后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快递员也把花盆直接放在地毯上,这我也能理解,但是最后还是觉得有点委屈就哭了。可能观众看到的就是你怎么两分钟就哭了,但是其实就是一整天的积累最后才会这样子。

Q: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搬空客厅,只有地毯这样的设计?

A:之所以客厅没有家具也是个巧合。本来我们买了个大沙发打算放在客厅,但是沙发体积太大了,电梯、楼梯、窗户各种方法我们都试过了,怎样都搬不进去,那就只能退掉重新买沙发。但刚好那段时间我又去拍戏,孩子爸爸也很忙,然后就把买沙发的事情耽误了。但这样之后我们却发现,孩子们在没有家具的客厅跑来跑去很快活,很快乐,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在北京,特别是在冬天,孩子的活动范围太具有局限性了,你可能就没有办法天天带着孩子到户外走一走,玩一玩,我就以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一个活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跑跑跳跳,对他们身体也好。所以我们家客厅这样也并不是因为我一时脑子发热把东西都清空,这其实是有原因、有过程的。

Q:你和孩子已经适应家中有家具这样的环境了吗?

A:其实我们家别的房间都是有家具的,所以他们没有一个适不适应有家具的问题,只是他们活动的客厅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而已。我当然会在他们玩耍的时候特别注意他们的安全,爱登原来摔过跤,也被烫伤过,所以我就会对这些事情更小心仔细一点。孩子的适应力是很强的,客厅有了家具他们就很快有了新的玩法,他们自己也会注意安全。

Q:会在家中做一些保护孩子的安全措施吗?

A:其实原来有做过一些安全措施,把桌子角、通电的插头、插座都保护起来,把一些可能给孩子造成危险的用具都锁在柜子里。后来慢慢这些保护也就变得不重要了,因为我们不断地叮嘱孩子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孩子们很听话,也习惯了家里的环境,也知道怎样做是安全,怎样保护自己。

米雅和爱登挑食是妈妈的错?

让孩子倔强地生活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

看《妈妈是超人》,大家总结马雅舒是“护子式”的妥协型妈妈。马雅舒的教育方式是很多家庭熟悉的模式,中国式家庭的妈妈对孩子都是保护的。对米雅时常固执己见的要求,马雅舒总是一开始回绝,但最后又忍不住妥协。尝试给米雅喂水果失败后,她还是会给女儿买她喜欢的蛋糕和冰淇淋;米雅推开弟弟,马雅舒要求她道歉,但是看到女儿放声大哭的时候,她又会赶紧把女儿搂进怀里。她看似经常面对孩子做妥协,但是她像很多父母一样,是为了给两个孩子同样的安全感,不断尝试做平衡和改变。马雅舒说,这样的平衡,是因为孩子的爸爸是外国人,两种文化的交融有时候也是冲突,她需要更多去体谅孩子的迷茫,在育儿早期给更多安全感。

在拍摄现场见到马雅舒和两个孩子,感受与看节目相同而又不同。马雅舒是保护孩子的,但这种保护并不是过度的。当米雅和爱登在拍摄中开始躁动不安、哭闹起来时,马雅舒并不会因此中断拍摄,她会大声告诉她的孩子:你们在和妈妈一起工作,妈妈需要你们的配合。两三岁的孩子是最不受控制的,但是马雅舒面对孩子的不配合不会表现出任何烦躁的情绪,她更多的是劝慰,希望孩子理解他们需要配合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能真正地参与到拍摄的场景之中。这是一个演员妈妈的自我修养,马雅舒找到了适合她家庭的教育方式。

Q:米雅和爱登现在还是不爱吃水果吗?

A:依然不爱吃。

Q:有想过什么办法?

A:想过各种办法,但是我觉得他们俩好像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拒绝水果。他们可能连这个水果见都没见过,吃都没吃过,但是他就已经是下意识,我就是不喜欢吃水果,所以说水果不行。我会把水果打成汁搅成泥什么的,爱登有时候还能接受。那米雅还是个性很强的,她会看到啊这是水果,水果是我不爱的,我只能慢慢给她洗脑让她知道水果也很好吃。

Q:有些观众觉得在孩子挑食这方面,你有点惯着孩子,你也是个很容易妥协的妈妈。你是怎样认为的?

A:其实观众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喜好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不喜欢吃青菜,有的孩子不喜欢吃水果,有的压根儿就不爱吃饭。很多家庭剧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台词:“哎呀小祖宗,求求你就吃点吧!”这也说明挑食是小孩子的一个通病,而不是说是某一个孩子的问题。如果说我就这样就是惯着他们,把他们惯成这样了,还不如说这是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我想要让他们再倔强地生活一段时间,给他们的童年留下足够多的安全感。

Q:米雅和爱登的性格各是怎样的?

A: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小朋友,个性是完全不同的,对事物的认知也完全不同。爱登虽然还小,但是男生的一些特质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对待一些事情就表现的无所谓,他撞到了头,如果不太疼他也不会哭一下。但他有他自己的执著,爱飞机、爱车。米雅呢,当然就是小女生,但她同时也是爱登的姐姐,也有姐姐的“小大人”气质,她会带头做家务,也很享受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去教育爱登。

Q:你和罗伯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A:我和孩子的爸爸在某些方面是达成共识的,虽然中西文化有差异,但是我们基本的价值观取向是一致的,我觉得是对的事情,我一定会尊重爸爸的想法和爸爸的做法。其实有时候我也会有不赞同爸爸教育方式的时候,他是一个态度很明确的人,孩子如果犯错误了他马上就纠正,马上就会让孩子去罚站,他属于即时教育型的爸爸。面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时候我会有点心疼,但是呢,还是要忍住,让爸爸去做他该做的教育。

我特有的教育方式就是跟孩子一直不停地洗脑。如果孩子做错事,我会先让他冷静下来,因为我觉得孩子在激动的时候是什么都听不进去的,别说孩子了,大人也是这样,所以我更建议先让孩子冷静下来,然后等到他情绪过去之后,我会跟他一遍一遍地说,你看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能这么做,你要是这么做的话,后果会是什么……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我每天都在做,但不一定能在节目里看到,因为节目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我属于苦口婆心型。

马雅舒和外国女儿不和?

她们的爱只有相处在这个家庭中的人才懂

除了米雅和爱登,马雅舒还有一个德国女儿——她是罗伯特与前妻所生的孩子,名叫阿迪雅,今年13岁,是个出落得美丽漂亮的大女孩。做母亲不易,做一个重组家庭的超人妈妈需要更多的技巧。

节目中,阿迪雅刚来到中国的家中时,是不适应甚至有些抵触的。她不觉得马雅舒是个“后妈”的角色,而是形容她为“我爸爸的妻子”。问起原因,阿迪雅说:“如果我和她(马雅舒)太亲近的话,我妈妈可能会难过。”马雅舒带阿迪雅买衣服,但觉得阿迪雅选择的衣服都太过性感成熟,不适合她13岁的年龄。于是在挑选的过程中,提出了各种意见,最后阿迪雅勉强接受了马雅舒选的衣服,不想让马雅舒难堪,却在到家后把衣服剪裁成了自己喜欢的性感款式,引发了她和父母间的一系列冲突。

在这一事件后,阿迪雅与马雅舒的关系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因为马雅舒作为她新家庭的妈妈,表现得令人赞赏。在阿迪雅任性剪掉衣服后,马雅舒先反省了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阿迪雅带着弟弟妹妹出门,马雅舒虽然担心孩子,却也先表达了对阿迪雅的赞赏和感谢,还偷偷买了阿迪雅喜欢的耳环送给她。所以节目组让阿迪雅给马雅舒打分,她也打出了8.5的高分,最终认可了这个妈妈。

Q:你和阿迪雅相处得怎么样?

A:其实我们两个相处,我自己觉得挺好。矛盾吗,肯定是有的,别说是和后妈有矛盾,就是自己亲妈也会有矛盾。但是这个关系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如果亲妈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应该的,后妈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应该的。小孩子对“后妈”这个形象有抵触,跟动画片里描绘的一些东西有关,动画片里把后妈写成都是邪恶的,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其实我和阿迪雅的相处,我会觉得我们俩越来越像朋友。

Q:你们是怎样称呼对方的?叫名字吗?

A:她叫我的昵称丫丫。这个是有故事的,有一次我向朋友介绍阿迪雅,我说她是我的stepdaughter(继女),然后她就非常不高兴,说:“我不喜欢你说我是你的stepdaughter!”我说那应该怎么说呢,她说:“为什么不能说妈妈呢?”我当时心里一阵高兴,但是同时我又想到,她如果叫我妈妈,她自己的妈妈心里是什么感受。我說这样吧,你就叫我丫丫,我觉得这样呢我们可以更简单地成为朋友,然后你有什么心事可以悄悄地告诉我,这样的话我们相处起来更省事儿,她也赞同。

在阿迪雅看来,要么就是妈妈,如果不叫妈妈呢就是叫丫丫,反正后妈是不能叫,她也觉得这个后妈叫起来不好听。总体来说我们俩的相处更趋向于像朋友一样,朋友也会相互提问题,也会有问题,也会解决问题。

Q:你和阿迪雅相处的时间多吗?

A:节目中当然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是其实我们见面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从她小时候到现在,我们其实每年都会见面,她在德国上学,也有德国的家,我们基本上见面就是在假期,我们去德国或者是她来中国。

Q:听说阿迪雅会到中国来留学?是你们建议她来的吗?

A:这是她自己的想法,她现在越来越大了,更愿意有假期的时候出去多看看,她愿意来中国,她觉得她在中国的这个家过得很愉快。她也想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她告诉我们,她准备明年到中国来上半年的学,这是她自己决定的。我们都是双手赞成的。

马雅舒很在意那些流言与传闻?

她用爱和善意去看待这个世界,云淡风轻

面对传闻与留言,马雅舒好像总是最被动的那个人。她不愿意主动提起一些是是非非,只是在传言甚嚣尘上之时,她选择用爱与善意让大家了解和体会。她不是一个把得失看得很重的人,也就对一切是是非非看得云淡风轻。

Q:当时为什么想要参加育儿的真人秀节目?

A:其实当时参加这个节目也是觉得可以给孩子们和我们留一个很美好的记忆吧。就是用别人的眼光和视角记录下孩子和我们的成长,然后让以后孩子长大了可以看到,哦,我小时候是这样子的,我在爸爸妈妈眼里是这样子!是很有趣的体验。

Q:会不会担心真人秀节目暴露自己的隐私,让大家品头论足?

A:参加这个节目我是家里唯一一个觉得犹豫的人,但是想通了之后也发现,如果我们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把我们的家庭展现给所有的观众,只要我们觉得我们是真实的,真实去表现,我觉得所有生活的细节就不是隐私,而是每个家庭都会经历的东西,观众也可以感同身受,也可以反观自己的教育方式,反思自己有没有教育上的失误。这就是这个节目带给社会的意义,我们也是本着这个想法去决定做这件事情。

Q:米雅和爱登有做过什么事让你特别感动吗?

A:米雅前几天拿她的彩色纸、小星星和一些闪亮的贴画,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相框,我当时并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就陪着她一起做。做完了之后,米雅说,妈妈,这是我要送给我老师的。就那一刻我感觉特别欣慰,特别高兴。我觉得她心中有了自己敬重的人,她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学会去让别人觉得,通过我的表现,你会感到幸福。我觉得这个让我真的很自豪也很快乐。

像爱登的话,他每天都让我觉得很快乐,是因为爱登不是一个用强烈感情表达爱意的男孩,他只要静静的坐在你旁边或者趴在你腿上,就能证明他好爱你,他希望为你作伴。所以他自己主动地跑过来坐在我旁边或者是抱住我的腿,我觉得这就是让我觉得非常非常高兴、贴心的事情。

Q:你们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是什么?

A:亲吻、拥抱、说我爱你,这些是一定要的。这是我跟爸爸学到的,不要吝啬表示你的爱,你要让别人感受。米雅会在我不经意的时候说妈妈我好爱你,我觉得这个不是教出来的,这是我们的行为带动了她的行为,对,所以我们是不会吝啬说我爱你的。

Q:节目里爱登和米雅大多数时间都在说普通话,甚至是北京话了,他们俩成长的语言环境是什么样的?

A:他们俩的语言环境基本上是要看谁在家里的时间多了,如果是姥姥在家的时间多呢,那就是普通话比较多,如果是奶奶在家的时间多呢,就是英文比较多,我是主教普通话,然后还说了點带着儿化音的北京话,爸爸呢是主教英文,所以我们其实是术业有专攻,就是各做各的。

Q:你觉得在双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时候会有一些语言和文化上的困惑吗?

A:我的孩子只是两种语言,他们的困惑算是少的。我有很多朋友,他们的孩子要面对三四国的语言,那才比较崩溃。米雅和爱登呢,也有自己的办法,就是面部识别法去选择他们的语言方式。只要看到在场的都是亚洲人,他们百分之百都是说中文,即便这些人跟他们说英文,他们也会回中文。

Q:你很享受做妈妈的过程,也认为自己作为妈妈要担负更多的责任?

A:我的确是这样。实话实说,我不是二十多岁就有孩子的人,在三十多岁的这个年纪,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我更明确了自己要的是什么,那么我就会把要孩子这件事看得更加慎重。我决定要孩子之后我就把他们今后的教育和规划都提前想好了,年纪越大这样的东西我就会想得更透彻一点。当然,我并不是说年轻时生孩子、养孩子不好,我也希望很早就能有孩子,享受做妈妈的乐趣。如果我二十多岁就有孩子,那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十几岁了,那多幸福,但是条件没允许,错过了最好的年纪。

Q:还有再要孩子的想法吗?

A:噢,你要问爸爸,爸爸肯定会跟你说,要。你要问我,我觉得两个孩子就挺好了。

Q:有很多女明星为了事业不要孩子,而你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你还是一个更重视家庭的人?

A:要孩子一直是我的一个目标,我的目标是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我的生活去负责任的。当然演艺事业是我很爱很爱的工作,我很爱演戏,但是我觉得当我决定要孩子了,当我决定跟一个我觉得可以跟我一起共同承担这个责任的人生活,我们可以要孩子了,我就觉得那我就很明确我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陪伴,并不是说我就不想演戏,不想拍戏了,没有,我只是都尽可能做到最好。

Q:你是怎么看待一些负面评论的?

A:我觉得,负面的评论很正常。我是一个30多岁的妈妈,我不能因为你对我的评价、评论去改变我作为一个妈妈的责任。那些甚至都不看节目就去评论的人,只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去妄下定论,那我为什么要在乎你?一些网友对我的负面评价我一点都不拒绝,只要我看到你是真的看到了、看懂了,有些建议和想法我都会赞同,去改正的。

Q:你觉得现在自己的状态是最幸福的状态?

A:是的,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一路经历到现在,我觉得现在我是最最知道感恩的时刻。我知道一切得来的不易,我会更珍惜,所以更懂得去疼爱,更懂得去包容,然后更会用善良的心去看待所有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现在更幸福。

猜你喜欢
家具妈妈孩子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