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集字圣教序》临习要领点滴

2017-06-05 09:37孙晓云
江苏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圣教序怀仁硬笔

孙晓云

《怀仁集字圣教序》临习要领点滴

孙晓云

学习《圣教序》,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圣教序》是由楷、行、草间隔组成,临习中须全面地掌握楷、行、草写法与规律;在临习时,必须立足于把每一个单独的字写好,写标准,然后总结造型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临习中应避免:结构不准;用笔迟滞;虚实不分;作抄书对待。意临要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脱开帖而自己去写,实际上是背临,给予一些个性发挥的余地。

《圣教序》;临摹;意临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书法的学习入门首先必从临摹开始,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尤其是学习王字,对《怀仁集字圣教序》(以下简称《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否则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的谆言。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因此,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常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如今绢与古代绢又有不同),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古书论中常言“池水尽墨,颓笔成冢”。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二也是指古人用笔之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字遒劲坚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飒爽,且志气平和。虽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过长过软,狼毫不宜过粗过硬,最好是中、小白云加健。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不宜长放于水中浸泡,过于胖大,使用不便。用后清水爽干。使用起来不顺手、不见效的笔不要勉强为之,多试几种为好。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则是墨。古人研墨,故深浅,浓淡自如。今人研墨者已甚少,大多是墨汁加水。水加得多少,是一学问,过少粘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淡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王字多在笔尖上做文章,墨的烂、枯皆不行,故临习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王铎临《圣教序》

三、由于《圣教序》不同于其他碑帖,其中二千多字是由楷、行、草间隔组成,因此临习中须全面地掌握楷、行、草三种字体的写法与规律,然后巧妙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因此临习者同时要学习三种字体,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些。同时,学习的面也相对广些。初学者最好先具备楷书功底,或先临习些与王字相近的楷书,再涉及《圣教序》,或先将此碑中的楷字练熟,再沿及碑中的行、草字。没有一点书法基础常识,即临《圣教序》,不易见成效,更不易到位。

四、《圣教序》从章法上看,似无规律可言。字的大小排列随意自由,间隔也紧宽不等,似不可预测。一个极工整的楷字下面可以接上一狂草字,粗厚与纤细的用笔可以同时出现在上下二字中。间距的不等也是一大特征。因为拓本是把碑上的字拓好,再一条条连接成文的,因此《圣教序》可以随意拼接成任何一开本,仍不失其面目。这种无规律正是《圣教序》的规律。在临习时,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其中无规律的规律,立足于把每一个单独的字写好,写标准,然后寻出各种偏旁部首,各种不同结构字的造型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

王字素有“魔术师”的魅力,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不是很快就能把握、认识的。再加之《圣教序》较长,达二千四百多字,四五十版面,临习者得耐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做功夫。好在此碑中亦有多处重复造型的字,比如“福”“教”“生”“贤”等,会写一处,遇他处便少临一字。待每个字都能写得标准,写到位时,一页的字便会自然畅通一气,自然成章法。

赵孟頫临《圣教序》

临《圣教序》易出现的问题:

一、结构不准。这是写实性临写需过的第一关。所谓王字、米字、颜字的区别,不外乎是字的结构与用笔二者不同,其中结构是关键。过这一关需要极大的细心与耐心。必须仔细研究每个字的每个布局的空间,笔画的左右长短、高低、斜度与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错让,都是很有讲究的。写一遍不准,可多重复多遍。这里,视觉的记忆与判断以及纠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凡善于用眼的人,也善于做到结构准确。练习结构,可以用硬笔帮助解决。平日注意结构的记忆,留意观察,随时可用硬笔临写、背写结构,多在结构的微妙处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用笔迟滞。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里一边写,既要注意临写结构,又要注意笔画轻重安排,写写停停,在运笔时便滞涩、弯曲,不干脆果断,顾此失彼。初临习者易如此。这完全属正常现象。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的用笔是极其流畅、韧挺的,不允许出现抖滞、枯涩的笔画,所以临习者在实临中应该严格尊重原碑的本来面目。

要解决用笔迟滞问题的方法是要多临、多写,熟能生巧。可以边看边写第一个字,记住字的结构之后,再默写第二个字,一气呵成,便不会迟滞。如果不行可以多来一遍,到记住为止。只要能熟背字的结构和用笔时,抖滞、犹豫的现象就会随之解决。如果临习一段时间仍有抖滞现象,这表明临习者对毛笔的性能、驾驭能力本身尚存在问题,还需要再进行些其他用笔的基本训练。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结构准确基础上的流畅,如果一味追求流畅、果断,而失其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三、虚实不分。这里指的实是字本身应该有的笔画,而虚则是那些相连的引带笔画。在楷书中,虚的笔画几乎没有,而行书则实虚相间了。临习者往往虚实的分寸把握不当,实笔会过细、过飘,而虚笔则粗重结实。如果涉及草字,虚实便要复杂得多。按照草书的写法与用笔规律,虚实也应十分明晰的。因此临习者首先要弄清楚何虚何实,何重何轻,不能依葫芦画瓢。

虚实还牵涉一个用笔问题。此帖有的字的笔画是重力在头,有的是先轻后重,有的是在转折处发力。比如“梦”字是整个笔的三分之二的毫锋着纸,粗放有力,而“趣”“有”字都是笔尖一点点着纸,细如游丝。在此中虽没有特别明显的虚实,但临习者首先了解该字的写法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处理手下的虚实问题。

四、作抄书对待。这是日常最常见到的一种临习毛病。他们临帖的是每次从头到尾地抄一遍,无论临好的或临不好的地方都视而不见,一遍走过。

临习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每个字的造型及用笔问题,写起来不是一遍便可以准确完美的,不能每次临写都似乎为了凑一张完整的临作,真要做功夫,是做给自己看,不成文,支离破碎,独个字临写,拣重点,无疑必须是对自己负责才是。应该是先临一字,及时总结优缺点,再纠正写一遍,如果不行可再写一遍。但至多不可超过三、四遍。有的临习者会把一个字写上十遍以上,最后感觉麻木,以数量凑质量,往往最后几个字还没有前几个的好。当然,如果能一、二遍就能准确把握便可放过关,隔日再重新复习一遍,留下较深刻的记忆。完全可以过关的字先置一边,不过关的重点临写,最后再整篇临写,如果作抄书对待,势必效果甚微,且失其真正的目的。

另外,执笔不当,工具不当,都会造成实临中的问题。总之,能够掌握一种正确的实临方法,这是书法学习的前提,也是必修课。

意临,也可称创造性临写。首先得搞清楚意临的概念。一般意临有三种含义:

一种是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多次的实临令临习者对碑帖的结构安排以及特点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后,脱开帖而自己去写,实际上是背临,创造性体现在其中给予较多的自由度,给予一些个性发挥的余地,不拘泥于每个字的每个具体部分。这种意临是不失本帖的原来面目,给以少量的创造空间。这往往是对于初学书法、初临习者而言的。可以实临与这种意临交替进行,随时可检验自己对此碑的把握程度如何。这种意临看上去比较保守,却是非常见功夫的,如果实临不过关的人,这种意临就绝对做不到。

第二种是长期对王字有所侵浸,王字的笔法、结构、章法已烂熟于心,呼之欲出,以自己对王字的理解、体会,主观地去临写。这里已不仅仅拘泥于本帖,而可以随意融入王字其他书迹的风格,得以融会贯通,自由发挥。这种意临不是初学、初临者所急于能为,因为它要有平素的王字的扎实基本功才行,或有书法方面较长久的临习经验的积累。

第三种是一些学者、专家及书法家,自身已经有良好的书法修养与体验,特别是具有除王字以外的其他碑帖的良好训练素质,本身早就自成一格,个性突出且鲜明,书风老练亦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来意临,往往是以王字以外的定了型的书风,主观地意临,虽自然距王字风格较远,却具有本身独到的特征,又在意临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加入王字的某些东西,这可谓是真正创造性的“意临”。

在意临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些初学、初临者往往以“意临”为一条逃避实临的捷径,他们不肯下苦功,因为临不好,临不像,又不想放弃,也不想改观,于是便用“意临”来搪塞解释,或用“意临”来拔高和标榜自己。他们通常羡慕和摹仿专家书家的意临,以为有个性,有派头,反过来认为那些实临且卓有成效者为“没有创造性”,嗤那些老老实实做功夫者为“无个性”。其实,这种“浅尝而止”的“意临”与专家的意临有绝然不同的质的区别。如果没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做后盾,要想直接省事进入后一种意临状态,只能是自欺欺人,荒唐可笑。俗话说:“水到渠成。”任何事有它本身的规律,急不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事总想走捷径,哪有不自食其果的。

还有些临习者面对碑帖时,可以发挥得不错,一旦离开碑帖,灵感全无。问题一是出在临写时没有注意记忆,对整个碑帖的特征、精神未及时总结归纳,自然把握不住。二是因为太不留心,凡卧案临书时方为临,而平素日常生活中却不有心注意、反省与书法有关的事物,即所谓字外功夫,便会出现上述状况。

毋庸置疑,即便是意临,目的也是为了创作。最佳临写效果应该是,临写时的感受在默写时能呼之欲出,而在创作时更能随时拈来便是。

《怀仁集字圣教序》(局部1)

怀仁集字圣教序

《怀仁集字圣教序》碑,唐咸亨三年(672年)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碑文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怀仁集字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摹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集成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一些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法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怀仁集字圣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书法的体现,也是众多集王羲之书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一通碑刻。

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传。碑石宋以后中断,随着捶拓日久,笔画渐细,后曾洗剜。历代摹刻颇多。现存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怀仁,唐代书僧,住长安(今陕西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书字迹成《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中此为独创。北宋周越《古今法书苑》载:“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迹,咸萃其中。”

(心远 选荐)

《怀仁集字圣教序》(局部2)

《怀仁集字圣教序》(局部3)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兴泰中心小学教师 姜小隐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师 谭 熠

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师 胡慧萍

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师 沙燕文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小学教师 杭咏雪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沈高学校教师 王正朋

江苏省建湖县裴刘学校教师 朱正胜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学生 缪宁军 指导老师:苏 杰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学生 堵天瑜 指导老师:张玲珑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学生 景楚睿指导老师:俞爱红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兴泰中心小学学生 王嘉坤 指导老师:朱正杰

江苏省宜兴市东域小学学生 姜子涵 指导老师:卢雪飞

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学生 沈 怡指导老师:陈 伟

江苏省宜兴市东域小学学生 史文智指导老师:吴 瑛

南京市赤壁路小学教师 苏 杰

《汲黯传》临帖心得:

《汲黯传》为元代赵孟頫的小楷代表作品之一,此作品刚健清丽、峭拔峻劲,法度严谨,笔笔不苟,得欧、褚之筋力,又得王羲之《乐毅论》之风韵。下面略谈我的临写体会:

在临写此作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地读帖,只有对帖中字的用笔、结体、章法等详察细审,才能既从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从动态上理解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其用笔多取逆势,起笔处多取露锋为主,收笔时有回锋之意,但不刻意顿挫回锋、强求圆润,提按使转,方圆兼施,讲究笔画间的粗细和轻重变化,线条硬挺,笔锋坚利,结体秀媚婉畅、流美外见,严密规整、峻劲轨方,十分讲究字的揖让,追求顾盼有情。章法上,多借鉴了行书的写法,线条连带自然,有回环之势,点画前呼后应,笔意相连,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令人有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从作品可以看出赵孟頫书法讲究笔力,更强调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道,摇曳生姿,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之感,犹如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总之,要想学习、掌握好古碑帖的风格特点,必须下大功夫,在平时不断的练习中增加书写经验,体会古人的章法布局、节奏韵律、书写技巧等。在加强个人理论修养的同时,不断反复地读帖、临帖并对照,使自己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

《莲社图记》临帖心得:

很多人曾羡慕我的钢笔字写得不错,问我如何能把钢笔字写好看。我的回答是:“先把毛笔字练好吧。”一听要练毛笔字,很多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想到毛笔字平时生活工作中用得不多,再加上练个字准备“文房四宝”工具就要一大堆,“太复杂”“太麻烦”了!这时也许你会问:“学好硬笔字有何方便快捷的方法吗?”那我会告诉你一种方法——用硬笔临古帖!

这时,问题又来了,为何要临古帖?道理很简单,中国的传统书法经过千年的不断演变,历代书家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最终建立起共识的书法审美标准,硬笔字当然也不能背离这个标准。尽管现代硬笔字很大程度上退化了毛笔字中繁复的笔法,但是毛笔字中字形结构、提按顿挫等笔法依旧需要保留,因此在用硬笔临古帖时,主要学习毛笔字的间架结构、模拟运笔的轨迹,从古帖中寻找和感悟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进而提高自己的硬笔书写水平和能力。

硬笔临帖选择有很多,楷书可选《灵飞经》、赵孟頫《道德经》、黄道周《孝经》等,而我独爱文征明的小楷。文征明乃明代中期最著名的书画大家,“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美誉,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他的小楷具晋唐书法的风致,笔画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莲社图记》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在临写时如果仅出于实用目的,把硬笔字写漂亮些,则不必过于追求笔画的细微变化,把握好字形的结构和基本的笔势即可。但如果想在书法上作进一步提升,则需在笔画处理上多下些功夫,学会借鉴一些毛笔书法中的“提按”运笔方法,自然运用手腕和手指,通过速度和力度的配合,写出隽秀的字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写哪种书体,只有勤加练习方能有所成效。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教师 杨铭妍

J292.1

A

1005-6009(2017)29-0027-04

孙晓云,南京书画院(南京,210000)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沧浪书社社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猜你喜欢
圣教序怀仁硬笔
周玥函
楊雅然
怀仁市:举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二)
硬笔小作
塞上怀仁迎来四海客商 羔羊美食发布万里飘香 2019山西·怀仁羔羊肉交易大会盛大开幕
山西怀仁河头乡:“金香脆”香瓜成增收“金瓜”
怀仁市:组织防控双斑萤叶甲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四)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技法解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