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延续护理的必要性分析*

2017-06-05 14:19林慕如王可君阮晓艺黄海燕
重庆医学 2017年13期
关键词:心源性心肺病房

林慕如,王可君△,阮晓艺,黄海燕

(海南省人民医院:1.心血管内科,2.急诊科,海口 570311)

·经验交流·

对于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延续护理的必要性分析*

林慕如1,王可君1△,阮晓艺1,黄海燕2

(海南省人民医院:1.心血管内科,2.急诊科,海口 570311)

目的 观察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应用延续护理方法的必要性。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2-10月就诊的进行心肺复苏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观察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进行延续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跟踪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住院时间、好转后的复发率。结果 经过心肺复苏后,观察组患者良好38例、好转18例;对照组患者良好39例、好转1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统计患者自ICU转入普通病房时间和普通病房出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过1年的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再次由于心脏骤停入院者10例、健在46例;对照组患者复发13例、死亡5例、健在3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延续护理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减少住院成本,并有助于减少复发,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脏停搏;心源性;心肺复苏;延续护理

心脏骤停在医学上又被称为猝死,其发病时心脏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源性心脏骤停是因心脏本身病变所致,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肌病变、主动脉疾病等原因引起;心脏骤停后患者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吸氧等一系列抢救措施,而心肺复苏后患者虽然暂时度过临床危险期,但是心脏骤停尤其是心源性心脏骤停,其临床病死率较高,有研究[1]显示,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引发的心脏骤停,其即时病死率达59%以上。而且有很多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出院后短期内再次诱发心脏骤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延续护理这一从医院延续到患者家中的优质护理模式,把护理工作延续到患者周围[2-4]。笔者为了观察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应用延续护理的必要性,选取本院2014年2-10月就诊的进行心肺复苏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10月就诊的进行心肺复苏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进行延续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45~56岁,平均年龄(49.20±4.18)岁,发病原因为冠状血管栓塞37例,哮喘19例,体质量47~90 g,平均体质量(71.23±10.18) kg;对照组有男35例,女21例,年龄43~56岁,平均年龄(49.16±4.17)岁,发病原因为冠状血管栓塞36例,哮喘20例,体质量46~92 kg,平均体质量(72.39±10.98)kg。纳入标准,患者符合2005年发布的国际心源性心脏骤停诊断标准,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等抢救方式后意识清楚,可以自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剔除标准:患者意识不清,精神疾病患者,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实施后患者不能醒转,不能达到出院标准的死亡或预后一般病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心脏骤停发病原因、体质量等基础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ICU护理或普通病房护理方式,确保急诊药品、物品应处于应急状态、急诊过程及时记录,积极评估复苏是否有效并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护,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患者进行遵医嘱对症处置、继续心电监护、常规吸氧等护理方式,常规护理中对患者情绪及饮食等方面不会过多关注。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护理,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开始对复苏后的意识清楚的患者进行康复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用药知识、疾病演变过程、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系统评估,要以通俗的语言、选择恰当的时机,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相关教育,由于心脏骤停后的患者多伴有恐惧、焦虑、忧郁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在重视躯体疾病的同时拥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工作中要强调患者心脏骤停4~6 min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患者一旦出现近事遗忘症状,可以解释为脑缺氧时间长造成的,同时,给患者发放宣传手册,讲解心脏骤停的危害,饮食宜忌,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要向家属强调,患者的情况不适宜大的情绪波动,生活中需要避免大的情绪变化,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减少精神刺激,以平常心应对生活中的事情;对于老年患者要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尽量少食多餐、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膳食纤维等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可暴饮暴食。平时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力排便,必要时用缓泻剂辅助排便。用力排便10 min会造成冠状动脉的舒张期血流下降,引发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心脏性猝死的20%以上[5]。另外,长期卧床的患者开始活动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逐渐完成动作,过快容易诱发心动过速及体位性低血压,根据患者心功能改善的程度制订合适的康复计划,避免引起患者的废用综合征。出院后,第1个月按周进行跟踪随访,之后每隔3个月回访1次,提醒患者注意事项,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需要再次入院治疗。需让患者对治疗形成依从性,并且掌握正确的疾病知识。

1.3 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跟踪随访12个月,主要统计预后良好、好转的患者,死亡及预后一般病例予以剔除。良好:患者意识清醒警觉,存在轻度神经功能缺陷;好转:中度神经功能残疾,患者清醒,存在癫痫发作、共济失调、言语障碍[6]。住院时间从患者复苏后意识清楚开始计算,直至出院,两组患者均达到出院及转出ICU标准;好转后的复发率: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入院后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入院的患者,其中包括出院后再次由于心脏骤停而猝死病例。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住院时间、复发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 经过心肺复苏后,观察组患者良好38例、好转18例;对照组患者良好39例、好转1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n(%)]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通过统计患者自ICU转入普通病房时间和普通病房出院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好转后的复发情况比较 经过1年的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再次由于心脏骤停入院者10例、健在46例;对照组患者复发13例、死亡5例、健在3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好转后的复发情况(n)

3 讨 论

心源性心脏骤停是由于心脏原因引起心脏的突然停搏[7],患者由于射血功能终止,引发全身血液供应的中断,患者短时间内即出现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是临床ICU病房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而其抢救一般以分秒必争的心肺脑复苏为主,能否在短时间对患者的心脏进行复苏,以避免脑缺氧时间过长,造成不可逆损伤是治疗的关键[8]。

对于抢救的时间干预,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已经把心脏骤停的抢救时间缩短到极短的时间,但是也不能完全避免患者的死亡,能否早一点发现、早一点入院成了主要决定因素[9]。而延续护理把医院的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延伸入家庭、社区,帮助患者及家属更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更有助于患者认知度的提高。

有研究[10]统计,仅有30% 左右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在院外经心肺复苏后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经过心肺复苏后,观察组患者良好38例、好转18例;对照组患者39例良好、好转1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两种护理方式后,患者进入普通病房,两种护理方式比较患者预后差异不大。研究还显示,患者自ICU转入普通病房时间和普通病房转入出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通过延续护理对可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住院成本。抢救时机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有研究[11]表明,心源性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患者心脏指数在复苏后8 h 处于最低点,24 h明显改善,72 h几乎可以全部恢复正常;护理人员在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前具有预见性及快速处理的能力[12]。科室护士长要重视护士基本知识学习、加强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只有切合实际,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研究[13]显示,集中护理管理能实施相关的院内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后续的复苏和相关治疗配合度及依从性,增加患者的安全性,也能够有效防止早期心肌损伤和功能减退,有助于减少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笔者经过1年的跟踪随访,观察组患者由于心脏骤停再次入院者10例、健在46例;对照组患者13例出现复发、死亡5例、健在38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脏骤停后的患者多伴有恐惧、焦虑、忧郁情绪,笔者通过对患者情况的细心了解适当给予心理疏导;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避免疾病加重。同时,让患者能够对治疗形成依从性,并且掌握正确的疾病知识。有研究[14]显示,患者的依从性好,其预后情况更佳;平时要向家属介绍,患者的情况不适宜大的情绪波动,生活中需要避免大的情绪变化,对于老年患者要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尽量少食多餐,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膳食纤维等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可暴饮暴食。有研究[15]表明,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与猝死有关;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禁忌用力排便,必要时用缓泻剂辅助排便。用力排便10 min会造成冠状动脉的舒张期血流下降,引发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心源性碎死的20%以上。有研究[16]显示,有患者在排便时引发心脏骤停而家属不知情,造成患者死亡,本研究中,观察组未发现此类患者;另外,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开始活动时一定不要急于求成,要逐渐完成动作,过快容易诱发心动过速及体位性低血压,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有多方面的文献报道[17],老年患者必须缓慢起身、在床上闭目3 min再坐起来,然后循序渐进地运动,有助于避免心律失常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根据患者心功能改善的程度相应制订合适的康复计划,避免引起患者的废用综合征。出院后,定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提醒患者注意事项,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需要可再次入院治疗。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虽然不能对患者预后(良好、好转)进行干预,但是可以减少住院时间,有助于降低住院成本,减少复发患者,降低病死率,避免患者错过治疗时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张慧智,钱秦娟,董宏.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1):96-99.

[2]黄海燕.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4):647-650.

[3]黄海燕.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提高心源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效率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5(33):4745-4747.

[4]Nielsen N,Wetterslev J,Cronberg T,et al.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t 33 ℃ versus 36 ℃ after cardiac arrest[J].N Engl J Med,2013,369(23):2197-2206.

[5]Girotra S,Nallamothu BK,Spertus JA,et al.Trends in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J].N Engl J Med,2012,367(20):1912-1920.

[6]Nolan JP,Soar J,Wenzel V,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rdiac arrest[J].Nat Rev Cardiol,2012,9(9):499-511.

[7]Litwin PE,Eisenberg MS,Hallstrom AP,et al.The location of collapse and its effect on survival from cardiac arrest[J].Ann Emerg Med,1987,16(7):787-791.

[8]Wissenberg M,Lippert FK,Folke F,et al.Association of National initiatives to improve cardiac arrest management with rates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 and patient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JAMA,2013,310(13):1377-1384.

[9]Nolan JP,Morley PT,Hoek TV,et al.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13,127(127):244-250.

[10]Harrison TN,Ho TS,Handler J,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automated telephone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J].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2013,15(9):650-654.

[11]Kim JY,Shin SD,Ro YS,et al.Post-resuscitation care and outcomes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a nationwide propensity score-matching analysis[J].Resuscitation,2013,84(8):1068-1077.

[12]Yeung J,Chilwan M,Field R,et al.The impact of airway management on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patients during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2014,85(7):898-904.

[13]Meaney PA,Bobrow BJ,Mancini ME,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improving cardiac resuscitation outcom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hospital: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3,128(4):417-435.

[14]Bendinelli C,Easton R,Parr M.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 after 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12,83(1):e17.

[15]Mcgilton KS,Sorin-Peters R,Sidani S,et al.Patient-centred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study to evaluate nurse-patient interactions in complex continuing care[J].BMC Geriatr,2012,12(1):61.

[16]Nagae H,Tanigaki S,Okada M,et al.Identifying structure and aspects that continuing nursing care used in discharge support from hospital to home care in Japan[J].Int J Nurs Pract,2013,19(Suppl 2):50-58.

[17]Havmoeller R,Reinier K,Teodorescu C,et al.Elevated plasma free fatty acids are associated with sudden death:a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evaluation at the time of cardiac arrest[J].Heart Rhythm,2014,11(4):691-696.

10.3969/j.issn.1671-8348.2017.13.026

海南省卫生厅课题(琼卫2012 PT-21)。 作者简介:林慕如(1974-),大专,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护理方面的研究。△

,E-mail:wangkj0418@163.com。

R248.1

A

1671-8348(2017)13-1810-03

2016-12-14

2017-02-01)

猜你喜欢
心源性心肺病房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勘 误
换病房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