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整体性和体系化辩证法

2017-06-05 08:46邬焜
关键词:体系化整体性辩证法

摘要: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他所采用和提出的阐释辩证法的很多方法、理论和观点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芒。文章主要对黑格尔如下的一些方法、理论和观点重新予以阐释、讨论和挖掘:整体性和体系化方法;事物自己运动、展开的过程论思想;三分法和普遍中介的理论;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发展观;包含同一和差异的矛盾对立观;事物质变的突变性质的思想;事物普遍联系、过程展开的全息境界。

关键词:黑格尔;整体性;体系化;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2009209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哲学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一种体系化的哲学。其后的哲学家们对他的体系化的哲学有多种向度的批评。我们这里暂且抛开其建构体系的概念运演的主观臆断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不论,仅就其中所体现出的若干方面的辩证法思想予以讨论。

一、整体性和体系化的方法

从形式上来看,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特征就是体系化。在哲学史上,他所建立的体系化哲学不仅最为庞大、全面和系统,而且还具有整体性的内在统一逻辑。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统一体,要使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把哲学建立成一种体系化的理论,并使这种体系化的理论能够包容一切特殊的原则在自身之中。他明确地表示:真理是一个自我展开的统一的体系。“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真正的哲学是以包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身之内为原则。”[1]56

他还对那种没有体系的哲学提出了批评。他强调说:没有体系的哲学可能表达的仅仅是个人的、偶然的个别意见和情绪[1]56。

黑格尔把他所建立的真正具有整体性和内在逻辑的哲学与那种百科全书似的科学聚合体明确地区分开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百科全书式的科学体系仅仅是一个外在衔接的拼凑体,充其量最多也只是一些零碎知识的聚集,而他的哲学全书追求的正是哲学自身的内在的统一性[1]57。

在黑格尔那里,不仅真理和哲学本身是一个整体,而且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因为,历史上发展着的哲学体系也无非只是整体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说是整体思想的一些部分或分支。他特别强调说,真正的哲学体系应当是最具体、最丰富和最渊博的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2]375。

从整体性和系统化的理念及方法出发,黑格尔把他的哲学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他把这三个部分都看作是他所设定的绝对理念自身运动的不同阶段和环节。他还强调说,不同的哲学领域或部门仅只是理念自身展开的自我规定的表现,仅仅是“理念显现的一个过渡的或流逝着的环节”[1]60。

从整体性和体系化的构造原则出发,黑格尔还阐释了哲学理论中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他认为部分是整体的特殊规定,一方面,部分结合而成的体系构成了整体;另一方面,整体又表现在每一部分之中,把部分作为自己的一个环节或因素,并且,部分自身也是一个整体,也有它的特殊规定性。这样,哲学的整体便是一个众多“自成起结”的圆圈构成的大圆圈[1]56。

黑格尔在这里所阐释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显然和当代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十分吻合。不仅整体中有部分,而且部分中也有整体。整体的性质由部分的综合体现出来,而部分的性质又受到整体性质的约束和规定,从而除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之外,部分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整体的性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黑格尔的哲学需要从整体性上去把握,而黑格尔所阐释的相关范畴及其逻辑也只能在这个整体性中才可能获得相应的规定,才可能被我们所理解。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们,尤其是那些所谓后现代的哲学家们热衷于消解体系。虽然这种消解体系的观点和做法有助于打破传统理论的僵化和束缚,但是,却使他们相应的理论不能不陷入支离破碎的个别意见的境地。问题不在于是否拥有体系,而在于体系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黑格尔哲学的问题并不是发生在是否拥有体系上,而是发生在体系的主观臆造的非现实性上。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客观精神性的绝对理念,更谈不上这种绝对理念的自身运动。如果把哲学的体系建立在自然自身的存在、运动和演化的基点之上,那么,这样的哲学体系便具有了科学性和合理性。既然,人类所有的科学和哲学理论都是由相应的范畴和概念所结成的体系,那么,这些范畴和概念便只有在这个体系的关系中才能够被规定和理解。如果失去体系,也就等同于失去了范畴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孤立的状态下,任何一个范畴和概念都是不可规定的,因而也是不可理解的。辩证法的学说,辩证的哲学理论需要采取一种整体性和体系化的建构方法,这也是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所体现出的一般事物存在的方式。二、事物自己运动、展开的过程论哲学黑格尔的整体性和体系化哲学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的体系。在黑格尔那里,整体性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展开着的整体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他的整个哲学揭示的就是绝对精神自我设定、自我运动、自我展开、自我复归的过程。他的三部曲的哲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阐释的也只是绝对精神自我规定和运动、自我外化和异化、自我复归的认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阶段都只是绝对精神整体運动过程中的具体的环节、动态整体的部分。他特别强调:这三个部分乃是一个绝对精神自身运动、自我显现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或说是不同的转化和流变的环节[1]60。在绝对精神自身运动的过程中,绝对精神“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3]23。

黑格尔特别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以及事物的自身显示和自身认识性。在论及概念思维的过程时,黑格尔还特别强调了概念本身的并非静止不动的性质,并且,概念自身的运动导致了概念内容的不断变化的内容的运动[3]41。endprint

在论及差别的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时,黑格尔还特别强调了“普遍的流动性”和“无限的运动”乃是自在之物和生命的存在方式和过程[3]119。

黑格尔还从绝对精神运动的理念出发,把世界历史包括哲学史都看作是精神进展中的合理环节和过程。他强调说:“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2]446447。他反对把哲学史仅仅看作是不同意见的堆积,也不认为全部哲学史仅仅是堆满死人骨骼的战场。他还强调说,哲学研究中的真理和谬误并不具有抽象对立的性质,哲学观念的分歧、哲学系统的多样性差异对于哲学的发展不仅没有妨碍,而且还是绝对必要的[4]2324。

在黑格尔哲学的三部曲中,无论是三部曲的整体,还是三部曲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绝对精神的理念或其展开的环节的自我发展的过程体系。他强调,对于哲学的整体或哲学的任一部分,都应当从理念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去考察。以他的精神哲学为例,他描述的便正是精神发展的动态系统综合的过程。他说:“精神的整个发展过程无非是它自己本身提高为真理的过程,而所谓灵魂的种种力除去是这个提高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通过这种自我区别,通过这种自我改造和通过它的区别回复到它的概念的统一,精神就既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东西,有机的东西,系统的东西,而且只有通过对精神的本性的这种认识,关于精神的科学才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有机的,系统的。”[5]

黑格尔特别强调了过程整体的自我设定、自我产生和自我派生的性质。在黑格尔那里,存在是通过运动将自身转变为自身的环节,又将这些环节包括于自身之中,从而使自身获得更为丰富的规定性[3]30,35。

黑格尔把绝对理念的运动看作是一个自身运动、展开和发展的过程性整体。他把他的哲学看成是对这一过程性整体的表述和认识。这样,他的哲学便成了描述绝对精神从自我设定的自我展开,到自我异化,再到自我复归的“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同时,他还强调,在这个大的圆圈里面还嵌套着众多层级的小的圆圈[1]56。

黑格尔描述他的哲学的这样一种分层的圈套圈结构,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了当代复杂性自组织理论所揭示的分形构造的跨层次无穷嵌套的自相似结构,以及超循环构架模式。这是一种真正复杂性自组织的观念,由此看来,黑格尔的哲学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复杂辩证法的韵味,只不过这一韵味还深深禁锢在他的那个主观臆断而虚构的所谓绝对理念的自身运动的体系之中。

由于绝对精神的运动是一个自我展开和发展的大圆圈,所以,对这个绝对精神的运动进行描述的哲学便也正如绝对精神自身的运动一样,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在这样一个圆圈结构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由此出发,黑格尔又强调了哲学开端的相对性和无起点性[1]59。

黑格尔设定的这个封闭圆圈的无起点,无终点的性质的本意是要彰显绝对精神的运动以及他的哲学本身的完满性,但是,他的这样的一个设定同时就为解构绝对精神作为第一存在的合理性,解构他的哲学的合理性埋下了伏笔。因为,没有起点便处处是起点。当我们以自然为起点时,绝对精神的先验的第一存在性便不再合理了,而在此基础上则可能建构起某种形式的唯物主义哲学;与此同理,当我们以人類精神为起点时,则可能建构起某种形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而那个以绝对精神为第一性存在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便不能不被瓦解了。

三、三分法和普遍中介的理论

黑格尔的哲学描述的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展开和发展的过程。这样便很自然地形成了过程的三个环节:理念自在自为存在的环节、理念自我异化的环节、理念自我认识的自我复归的环节。这就是正、反、合的“三分法”。这个“三分法”不仅是针对整体哲学的,而且还是针对整体哲学中的所有层级的具体概念和范畴的结构的。因为,在黑格尔那里,哲学是由不同层级的正、反、合的圆圈所结成的大圆圈。所以,这个“三分法”便是黑格尔在所有层级上构造自己哲学的普适原则和方法。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可简略地表示如下(见图1)。

图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简略模式有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三分法”仅仅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外在形式。然而,这样的观点并不符合黑格尔哲学的性质,也不符合黑格尔本人的意见。

在黑格尔那里,方法和体系、内容和形式、对象和理论是内在地统一的。在这一方面,他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1]427;“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6]537;“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性里”[3]31。

在黑格尔那里,“三分法”一方面是指对立两极和它的中介;另一方面指发展的从一到二、到三,再到多的无限而统一的运动过程。这样,“三分法”便是中介法,便是过程法,它描述的不仅仅是事物的结构,而且是关系、是过程。

黑格尔对传统辩证法的二元对立的矛盾观持批判态度。他一方面揭示了相互作用中的因果环链的“自成起结”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了没有中介的两极对立的因果关系的贫乏和空洞。列宁曾经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列宁说:“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联系),这就是在应用因果关系时所涉及的问题。”[7]172173

两极对立需要中介环节的思想和方法是黑格尔的一大创造。“中介法”在黑格尔那里并非是一个偶然提及或采用的方法,而是他炮制体系的基本原则。他还特别强调了,中介法并不是一种僵硬的、既定不变顺序的三元排列结构。在相互关联的众多环节中,中介的角色也是相互的和可转换的。这样深刻的思想在他论述个别、特殊、普遍三者的关系时得到了具体揭示:特殊可以成为个别和普遍的中介,个别也可以成为特殊和普遍的中介,普遍也可以成为个别和特殊的中介。这样一些不同中介模式成立的条件在于何者是“当前呈现着的”,亦即何者是已经明确了的条件或根据[6]352。endprint

如果我们从黑格尔的三分法中得出黑格尔的哲学就是关于“三”的哲学的结论的话,那么,我们便会大错而特错了。因为,在黑格尔那里,他使用三分法的目的并不是要描述一个三元构造的静态结构,而是要描述理念发展的无限过程。既然是一个无限运动的过程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三”的环节上,它还必然会由此走向“多”。

虽然黑格尔用三分法扬弃了二分法的片面性,但是它的辩证法并未停留于三分法的机械形式。在黑格尔那里,三分法仅仅是一个相对化的规定,只是无限进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的环节。这样,面对无限性,面对永恒发展的过程,三分法便不得不被多分法再度扬弃。

黑格尔讲得很清楚:在一个无限发展的链条中,相对于之前变化的不同环节,第二个也可以被看作是第三个、第四个……在这里,二分法也可以被看作是三分法、四分法……[6]544

黑格尔的辩证哲学的真正杰出和深刻之处正在于它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僵死的单一的模式。它指出了“二”,并以之扬弃了“一”;它阐明了“三”,并以之”扬弃了“二”;它揭示了“四”,并以之扬弃了“三”……他强调了“多”,并以之扬弃了机械性的间断计数的僵化模式[6]545。

黑格尔强调的是一种事物由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多的发展过程,强调的是一种有多样性在其中的哲学。他运用“中介”介入的普遍化的方法来具体描述这一多样性的发展过程。他把他的思辨哲学当成过程论,一切都在概念的自身运动的过程中。既然是过程,它就应该有其转化、联系和过渡的环节,这就需要有“中介”。在他的体系中无中介而不立,无中介而不行,它赋予了中介以多层级的,极为普遍、极为广泛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列宁才评价说:“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7]103

四、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无限发展观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成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并把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看成是普适的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相关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所言明的这些辩证法的特征和规律都是来源于黑格尔哲学的。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黑格尔的相关理论予以讨论。

黑格尔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征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在他那里,联系和发展都是绝对理念自我运动的自我联系和展开过程,因为他把整个世界以及他那个揭示世界真理的哲学都看成是绝对理念自我展开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且在这一发展过程的所有环节上都是绝对理念自我设定、自我异化、自我显现、自我复归的“自成起结”的自我联系。

本节主要结合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讨论来阐释黑格尔的无限发展观。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对立统一的观念都是一种古老的哲学学说。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这一学说又得到了更为深刻的阐释。只不过在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基本上还停留在“二分法”的简单对立模式的层面。只有到了黑格尔才引入了中介的思想,从而把“二分法”改造成了“三分法”,进而走向了“多分法”。

康德就曾提出“二律背反”原则来论证人类理性的“一分为二”[8];谢林也曾特别强调了自我内在包含着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矛盾性特征[9]5759,并指出了这种对立乃是“一切运动的最终根据”[9]148。

黑格尔的相关思想首先基于对肯定和否定关系的论述。他把肯定和否定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对立统一。然而,黑格尔的对立统一观却并未局限于肯定和否定的关系,也并未仅仅停留于简单而僵化的二元对立统一模式。在具体的讨论中,黑格尔指出:作为主体的实体通过自我否定的发展“分裂为二”,派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在这一过程中,实体不仅重建自身,而且同时就在他物中实现对自身的反映[3]29。由于这是一种自身重建的转化过程,所以对于实体而言它既是一个具有自身同一性和肯定性的固定而持续的存在,又同时就是自我否定的“瓦解或消溶”[3]38。黑格尔特别强调说:“所谓对立面一般就是在自身内即包含有此方与其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1]259“同一与对立本身即是对立的,于是,对立的原则在矛盾律的形式下甚至被认为是同一律。”[1]256

不可回避的是,二元对立统一原则在黑格尔那里仍然是一個基本的分析原则。在他的相关论述中讨论了大量的二元对立统一关系。诸如:有与无、排斥与吸引、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正与负、相对与绝对、整体与部分、外与内、作用与反作用,等等。据此,有人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便是建立在“二的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关于“二”的哲学参见黎鸣:《论信息》(《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第1326页)及《力的哲学和信息的哲学》(《百科知识》1984年第11期)等文中的相关观点。。

但是,黑格尔的真正杰出和深刻之处在于,他虽然论述了二元对立统一原则,但是他又并未简单停留于这一原则,在更多的时候,他的相关学说表达的是对这种简单二元对立统一模式的不满和超越。一个明确的事实是,黑格尔在炮制体系时所采用的“三分法”和“多分法”就是建立在他对“二分法”原则的不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上一节中已经有过讨论,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要理解黑格尔对立统一思想的并非“二分法”,而是“三分法”或“多分法”的性质,有必要结合他关于否定之否定环节的论述来讨论。其实,在黑格尔那里,对立统一、三分法、多分法和否定之否定本来就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哲学是关于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展开、自我显现、自我发展的哲学。而对这样的一种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发展过程的描述,仅仅停留于二元结构的对立统一模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黑格尔不仅讨论了事物发展的“第一次否定”,而且更进一步讨论了事物发展的“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10]109,并且,在黑格尔看来,正是通过这个“否定之否定”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才可能呈现出他的“过程性”,才有可能达到有限和无限的统一[11]353354。endprint

在黑格尔那里,“三分法”、“多分法”、过程性、整体性、否定之否定等等,讲的是同一个东西。他写道:“这就是对于宇宙的科学构造的普遍理念;这就是一种三重性(或三一性),它表示全体的图式,并且同样在每一个别性里得到复现,从而表明一切事物的统一性。”[11]364365

“三分法”强调的是事物的有中介的联系转化的过渡,正因为有了中介,两极对立间才能统一,事物也才能在对立的扬弃和消融中发展。正因为有了中介,“三分法”才克服了“二分法”的孤立性和片面性,从而实现了全面的综合。在这个全面的综合中,“三”已经具有了“多”的意义,或者说,“三”正是通向“多”的桥梁。正是从这个“三”出发,黑格尔才论述了“四”和“多”,并由后者扬弃了前者,并用这样的方法揭示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写道:“作为自身具体、自身发展的理念,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全体,包含很多的阶段和环节在它自身内”[4]32;“内容展开出来成为多,它就有了形式。但这种形式和范畴的多样性却并不是无规定的,而是有必然性的。这些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总的形式”;“在扩张为多之后,接着就会紧缩为一,——回复到‘多最初所自出的‘统一。而这第三个环节自身又可以仅是另一较高发展的开端。这种进展的步骤似乎可以延至无穷”[4]38。

这就是黑格尔描述的那种无限发展的全面图景;这就是黑格尔所揭示的那种永不静止、永不僵化,不断扬弃自身旧有状态和模式的发展着的、既是多样性又是统一性的哲学,这就是黑格尔用他的方式所阐释的一种富有深刻思辨意义的、达到了自觉的辩证性的系统观。

五、包含同一和差异的矛盾对立观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对立性和矛盾性的观点处于某种核心理念的地位。从黑格尔关于“自身矛盾的、独立的对立,本身已经是根据”;“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6]60,66等等论述出发,后来的一些哲学家们便直接把对立性的矛盾看作是事物的根据,并以此排斥那些非对立性的一般的差异性关系。然而,如果我们稍加考察便会看到,黑格尔的矛盾对立观并不是排除了差异性的矛盾对立观,而是包容了同一和差异的关系的矛盾对立观,或勿宁说,对立性便是同一和差异的关系本身。

黑格尔认为,绝对的同一和外在的差异都是某种非现实的、理想化的、割裂式的考察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而真实事物的存在都既是同一,又是差异,事物自身的同一便是自身的差异,而事物内在的差异便是事物自身的同一,这便是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他写道:“不要把同一单纯认作抽象的同一,认作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它们之所以同一,只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如果把同一认作不同于差别,那么我们事实上只能有差别,因而无法证明由同一到差别的进展。”“在整个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差别中既包含有差别本身,又包含有同一性。作为自我联系的差别,同时也可说是自我同一。所谓对立面一般就是在自身内既包含有此方与其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否定性同时就作为联系、差别、设定的存在、中介的存在而出现。”[1]249,259260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事物本身既是同一又是差异,同一和差异都是事物自身的环节,而这种既同一又差异的关系便是对立,便是矛盾,便是在自身关系的比较中建立起来的对立性和矛盾性。并由此规定了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根据。他写道:“区别是同一与差异的统一;它的环节在一个同一中是有差异的;这样,这些环节便是对立的。”“同一过渡为差异,差异又过渡为对立”,“同一、差异和对立过渡为矛盾,正象它们之过渡为它们的真理一样”[6]46,6465。

他还特别强调说:“对立物之所以包含矛盾是因为它们在同一观点下,既彼此相关或说互相扬弃而又彼此漠不相关。当表象转到各规定漠不相关的环节时,它忘记了其中否定的统一,因此只记得他们是一般的差异物”;“表象固然到处都以矛盾为其内容,但不曾意识到矛盾;它仍旧是外在的反思,这种外在的反思从等同转到不等同,或者说从有区别物的否定关系转到它们的自身反思之有。这种反思使这两种规定外在地彼此对立,它所注意的,只是这两种规定而不是过渡,但这过渡却是本质的东西并包含矛盾”[6]68。显然,在这样的相关论述中,黑格尔区分了事物本身的存在方式和人对事物考察方式之间的差别。人对事物的考察把事物本来统一的整体区分为不同的部分或环节,并通过不同的认知方式来予以把握,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外在的反思获得对差异性的认识;内在的反思获得对统一性关系的认识;而综合性的认识又使人看到了同一和差异相统一的对立、矛盾、本质和根据。这样,在对立、矛盾、本质和根据中便不能不包含了事物自身规定的所有不同环节和内容,如同一、差异、中介、联系和过程。

六、事物质变的突变性质的思想

在论及一般事物的规定性时,黑格尔提出了质、量、度三个范畴,并论证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写道:“质首先就具有与存在相统一的性质……量的性质便与存在相外在……尺度……是前两个阶段的统一,是有质的量。”“一切事物都是有量的,但量的大小并不影响它们的存在。不过这种‘不影响同时也是有限度的。通过更加增多,或更加减少,就会超出此种限度,从而那些事物就会停止其为那些事物。”[1]188

从上一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黑格尔认为量的规定与存在相外在,但是,他又不同意把量的规定简单排斥在事物之外,他所寻求的是质和量的统一——度。其实,说量外在于存在仅只是某种认识的抽象,当涉及到具体事物本身时,无不是质和量的统一。这样,那种把量看作是某种纯粹外在性规定的观点,以及那种把质看作是与量无关的规定性的观点也便都失去了合理性。其实,量的差异不仅在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上,而且同样在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中影响着事物本身的状态和性质。因为,就是在事物保持其同质的变化的过程中,也有个质的实现程度的问题,而这个程度的可能状态便是由量来规定的。所以,当黑格尔说量的性质与存在相外在,量之多少并不影响到存在时,这样的观点还并不是辩证法的;只有当黑格尔说一切事物都有量的规定,都是质和量的具体的統一时,这样的观点才是辩证法的。endprint

黑格尔关于质、量、度的学说服从于他的发展的观念。他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由质到量,再由量到质,不断突破度的界限,从而构成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永恒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他写道:“由质过渡到定量,由定量复过渡到质,可以表现为无限进展,表现为尺度扬弃其自身为无尺度,而又恢复其自身为尺度的无限进展过程。”[1]238

在谈及质量互变的具体方式和机制时,黑格尔批评了那种仅仅把质变理解为单纯量的增减的渐变过程的观点。他写道:“用变化的渐进性来理解发生和消逝,就是同语反复所特有的无聊”;“把同一和变化当作是量的漠不相关的、外在的变化”便是“自欺欺人”。“用渐变范畴来想象或说明一种质或某物的消失,是很方便的……但事实上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由此得到说明;变化本质上同时就是从一种质到另一种质的过渡……这里包含着一种与在渐变中不同的规定;渐变只是增多或减少,是对大小作片面的坚持。”[10]363黑格尔在这里把事物的变化看成是与质相关的转换,看成是事物从一种性质到另一种性质的过渡,而不是与旧性质相关联的量的简单的增减的观点是十分深刻的,这其中就包含了突变质变的思想。

但是,在黑格尔的相关论述中,他似乎并不否认渐变质变的方式,因为他说:“一种似乎仅仅是量的变化也会转化为一种质的变化。”他还用每次拔掉一根头发,反复操作最终产生秃头,每次取一粒谷,最终使谷堆消失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10]364,405。然而,这些例子都不是针对事物自身发展的过程而言的。如果把质量互变看成是事物自身进化发展的方式,那么,这种渐变质变的过程是否存在便值得讨论了。

也许我们应当对黑格尔批判“自然界中是没有飞跃的”这一观点时所作的论述加以重视。他说:“‘有的变化从来都不仅是从一个大小到另一个大小的过渡,而且是从质到量和从量到质的过渡,是变为他物,即渐进过程之中断以及与先前实有物有质的不同的他物。水经过冷却并不是逐渐变成坚硬的,并不是先成为胶状,然后再逐渐坚硬到冰的硬度,而是一下子便坚硬。在水已经达到了冰点以后,如果仍旧在静止中,它还能保持液体状态,但是,只要稍微震动一下,就会使它变成固体状态。”[10]404在这里,黑格尔不仅看到了“飞跃”式,即突变式的质变方式,而且还看到了这种质变方式的具体机制——偶然性地介入。在这里,在水的液态到固态的转化过程中,便是微小的震动所起的选择作用。这样的观点和思想与当代自组织有序演化的分叉理论,与数学突变理论所给出的非平衡相变模式的相关观点和思想是相互吻合的。

七、事物普遍联系、过程展开的全息境界

黑格尔哲学通过揭示概念间的关系、概念自身的运动阐释了事物普遍联系、过程展开的辩证法,其所采用的方法是普遍中介、内在蕴涵、相互规定和映射的全息方法。简言之,他的哲学是一种达到了全息境界的哲学。

前已述及,黑格尔把世界看成是绝对精神自我设定、自我展开、自我异化和自我复归的过程,所以,他用以描述绝对精神运动的哲学便也正如绝对精神自身的运动一样,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在这样一个圆圈结构上的任何一个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由此出发,黑格尔又强调了哲学开端的相对性和无起点性。既然是一个封闭的圆圈,既然无所谓起点和开端,那么,在这个封闭的圆圈上的任何一点的展开都将是整个圆圈本身,这就意味着,圆圈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整个圆圈构造的一个中介环节,都潜在包含着整个圆圈的内容,亦即圆圈上的任何一点对于整个圆圈而言都是全息蕴涵的,都是一个包含整体的全息元。在此体现的正是部分(点)和整体(整个圆圈)之间的全息映射关系。另外,由于圆圈是一个发展着的环,所以,在发展着的任何一个点上,都是一个包含全过程的内容于自身之中的一个开端,而同时又是一个结果。在这里,无论是在开端的意义上,还是在结果的意义上,它都将具有全息存在的韵味。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观点也是清晰的。他说:“开端的东西仍然是一切后继者的基础,并不因后继者而消失。”“在这个圆圈中,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10]56

在对具体概念运演过程的描述中,黑格尔运用了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同一、差异、对立(矛盾),自为中介、互为中介、中介展开和过渡的一系列具体方法,而这些具体方法都体现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规定、相互映射的全息蕴涵关系。

黑格尔多次论述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事物转化的过程,某物不仅反映自身,而且反映他物,并在他物中映射自己、返回自己的情景。在黑格尔那里,物通过自身的发展过程,而实现自身的无限性。事物并不是抽象的自身反映,而是反映他物,是自身反映与反映他物的内在的统一。在这种相互反映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从而导致了世界的无限联系[10]207,259,265266。显然,按照黑格尔的这些论述,发展了的事物本身既是自身当下的存在,又是与他物关系的凝结性存在,还是自身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联系的存在,并且,自身中的这些诸多方面的映射关系也同样会在相关的他物中被映射。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是有因有果的发展的链條,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具有全息蕴涵关系的世界图景。

在论及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时,黑格尔同样采取了全息蕴涵的方法。他说:“无限物只是对有限物的超越,无限物依据这一规定,就是有限物的否定……这样,就在每一个中都包含着他物的规定”;“无限物和有限物,就两者相互关系说,那种关系对于它们是外在的,又是本质的,没有那种关系它们便不成其为它们,所以它们都在自己的规定中包含着自己的他物,同样,就每一个自身而论,在它本身那里来观察,每一个也都以它的他物包括在它之内作为自己的环节”。正是因为看到了有限物和无限物在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和全息蕴涵性,黑格尔才采用了“有限化的无限物”和“无限化了的有限物”的说法[10]142144。

黑格尔并不简单地把事物的变化、新旧事物的更替看作是前后毫不相关的纯粹的否定或抛弃,而是看作某种“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的“扬弃”,并认为这样理解的“扬弃”概念体现了“德国语言富有思辨的精神,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10]213。在这里,这种“保持或保存”便具有信息相互映射和规定的意义,并涉及到在事物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映射而实现的普遍联系、相互内在蕴涵或规定的全息化的具体机制。endprint

在论及对立物之间相互蕴涵的辩证关系时,黑格尔批评了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的虚妄性及其相互的矛盾性。他指出:“在对立中……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对立的原则在矛盾律的形式下甚至被认为是同一律。”按照通常的见解,“每一事物都在别的事物之外。与此相反,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扫除这种各不相涉的(外在性),并进而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所以他物就被看成是与自己正相对立的自己的他物”[10]254257。

正因为把发展了的事物看成是一种全息蕴涵的存在,黑格尔才看到过去的相关关系会在精神的运动中保留和持存。他写道:“过去是被扬弃了的存在,精神是被扬弃了的过去的存在的自身反映。唯有在精神中,过去才能继续持存,但精神却又能在它之内把这被扬弃了的存在同它自己区别开。”[10]269然而,我们要说的是,过去不仅在精神中持存,而且同样会在自然事物的信息关系中持存,并且,这种持存的信息关系并不仅仅是针对过去与现在的关系的,而且还是针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的,因为,过去和现在正是通向未来的中介环节,正是发展到未来的根据。这就是我们根据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发展所提出的“演化系列关系全息”的理论[12]。

由于事物存在具有全息蕴涵性,所以,在黑格尔那里,所有的事物便都具有了双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它是自身的存在,有其独立的个性和特征;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为它的存在,在自身之中蕴含着与他物的关系,并同时将自身映现在他物之中。他说:“每一个都是它自身,又是它的他物……这就有了双重化的方面;每一个都只是与其非有的关系,作为这个非有的自身扬弃;这样,它的非有便只是在它之中的一个环节……被包含在它之中。”“它们每一个本质上都是它自己在他物中的映现,并且本身就是它自己作为他物那样的建立。”[6]47,61如果我们撇开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的观念不论,把他所讲的概念的运动看成是自然自身的存在方式和规定,那么,我们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黑格尔的这些思想看成是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观念:一方面,物质有它的实在的存在,另一方面,在这个实在的存在之中又映射着多重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关系和内容。正因为如此,世界及其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才可能在现实关系中呈现出来,我们也才可能据此来认识存在以及存在的这种普遍联系性。如此看来,全息不仅是事物存在的方式,而且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黑格尔.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6]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7]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3.

[9]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0]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

[1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2]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70272.

Hegelian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Dialectics

WU Ku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The abundant dialectics is the biggest legacy that Hegel left us. Many methods,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adopted and presented by Hegel to illustrate the dialectics are still scintillating with undying halo. This paper aims at explaining, discussing and excavating the following methods,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of Hegel in a new angle: integrality and systematic method; the process theory of self movement and evolvement of things; trichotomy and theory of universal medium; the infinite development outloo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oppositeunity and negation of negation; the contradictory idea including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the thought of mutation property that things qualitatively change; the holographic situation of things universal relation and expanding process.

Keywords:Hegel; integrality; systematism; dialectics

(編辑:刘仲秋)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系化整体性辩证法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浅谈我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审核评估视角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
企业文化体系化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