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沙溪欧氏“十点梅花”锣鼓的传承和保护初探

2017-06-06 00:11林嘉旋徐风爽
北方音乐 2017年8期
关键词:狮头曲江锣鼓

林嘉旋 徐风爽

( 韶关学院音乐学院韶关市博物馆,广东 韶关 512026)

曲江沙溪欧氏“十点梅花”锣鼓的传承和保护初探

林嘉旋 徐风爽

( 韶关学院音乐学院韶关市博物馆,广东 韶关 512026)

“十点梅花”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区村镇的惊狮锣鼓,鼓声欢快激昂,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打击乐。随着时代发展,传承人已年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对其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曲江沙溪镇;欧氏“十点梅花”;保护与传承

曲江区隶属韶关市,地处粤北中部,北江上游,咽喉交广,唇齿江湘,是粤北重要交通枢纽地区,曲江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十点梅花”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区村镇的惊狮锣鼓,是鼓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击乐。其所需的打击乐器并不多,仅有高腰鼓、大锣、小锣、大铙四件,但能演奏出宏亮激扬喜庆的乐声,以小见大,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气氛。据曲江区沙溪镇东华村委会坭洋村欧氏族谱记载,清道光二十年,欧氏十四世祖泗达开始,便已会演奏舞狮锣鼓“十点梅花”,且代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六代,现由欧兆祯(大锣)、欧观养(高腰鼓)、欧兆天(小锣)、欧兆养(大铙)传承。

当然,“十点梅花”锣鼓并非仅在沙溪流传,韶关市的其他几个地区也有艺人在继续进行“十点梅花”的演奏,如马坝、樟市等乡镇地区。就本文而言,则主要时曲江沙溪镇东华村欧氏“十点梅花”锣鼓的传承和保护进行探讨。

“十点梅花”由曲江区文化馆成功申报为韶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暂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

一、激扬喜庆的惊狮锣鼓

“十点梅花”又称“十番锣鼓”,常在舞惊狮时用于伴奏。惊狮是曲江农村特有的一种狮头,俗称青惊狮、鸡公狮,其个头较小,舞动时却精灵活泼。舞惊狮时,按起狮、出门、行路、引进、朝拜、入门、采青、献技回门等程序进行演奏,配合以吉祥喜庆的鼓点,场面十分欢快。

所谓“十点”,即“十个节奏”。“一、二、三点”为起板,紧板指挥狮头先拜神,狮头拜三拜,拜天、地、人,表示要起狮出门。 “四、五、六点”为中板,指挥狮头出村。当狮头来到要拜访的村时,锣鼓由行板(行进时的中板)转为慢板。表示狮头已到了主人处,可以较自由地与主人倾谈。此时,领狮人牵着狮头作朝拜状,并在锣鼓的伴奏下唱狮,以歌唱山歌的形式与主人打招呼。主人出到村的祠堂门口唱以山歌迎接,称为说狮。宾主互用山歌对唱后便开始舞狮进入祠堂,打起进门鞭炮,打得越多,表示该村越兴旺越热情。此时“十点梅花”锣鼓打起“七、八、九、十点”。在快板的伴奏下,惊狮迎着热烈的鞭炮打起“进门狮”。“打进门狮”的一般为“头徒”,即高徒。头徒功夫扎实,身强力壮、技艺高超、反应灵活、勇敢地迎着鞭炮舞动惊狮。边舞狮边用脚将点燃的鞭炮踢回去。农村有句俗语说:“狮头好舞,进门狮难打”讲的就是舞进门狮的人必须身怀高超的技艺。因此,在紧板的锣鼓声中舞惊狮的高徒必须勇敢机智,技艺高超。而“十点梅花”锣鼓则起着指挥作用,不但要求鼓点分明、节奏统一,还要随机应变,考验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节奏感和默契程度。在顺利完成进行采青等舞狮伴奏后,以刹板结束。

在现在的音乐速度术语中没有“起板”和“紧板”的表述,都统一表述为“慢板,快板”。从曲谱及视频图像分析,曲江“十点梅花”节奏单一,基本都是运用“0Ⅹ”“ⅩⅩⅩ”这样的节奏反复出现或者组合变形“ⅩⅩ”“ⅩⅩⅩ”,一板与二板、三板、四板鼓的节奏上有些区别:一板运用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二板、三板、四板都是以四分音符节奏型穿插八分音符节奏型。一板的节奏型给人一种紧张感,二板、三板、四板节奏是相对比较稳和固定的,不多变。一板中的开头第一小节拔、锣、苏锣都是休止,直到第二小节再加进节奏。二板、三板、四板在开头第一小节就有节奏,从曲谱看四个板的乐器在不同的节奏点进行穿插,节奏单一,但是交错在一起却是很喜庆的鼓点。在曲谱中变化比较大的是:节拍。在一板、二板和四板的曲谱中是3拍和4拍在反复交替,比较特别的是在三板中出现3拍、4拍、6拍、5拍,在这小段节拍出现频繁交换,前3小节都是四分音符节奏型和八分音符节奏型交替,显然节拍出现变换但整体不会影响速度,在最后一小节中出现4个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显得节奏紧凑!

图1 “十点梅花”乐谱示例(曲江区文化馆提供)

距沙溪的老艺人回忆,过去在春节时,“十点梅花”艺人们从年初三便开始外出演出,敲锣打鼓舞惊狮到其他村镇去义务演出,主人家只需包管吃住即可,直到正月十五后才结束活动。每逢冬闲、过年前,老艺人们借某些乐器厂来推销打击乐的机会,相聚一起打击“十点梅花”。既自娱自乐,又向群众展示这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每当锣鼓一响,自然引来一大帮群众前来围观欣赏这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古老的农村打击乐。但是近两年来,农民群众这一热闹的庆祝活动,已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二、激昂之声面临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的青壮年男女大多都在城市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年事已高的老人或是幼小的儿童。“十点梅花”这一伴随喜庆之事而生的激昂之音,似乎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尤其是欧氏“十点梅花”,更是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困境。

欧氏“十点梅花”的第六代传承人欧兆祯老人,居住在沙溪镇东华坭洋村,现年86岁,已卧病在床,难以言语。笔者在对其弟弟欧观养进行访谈时得知,现在在村子中会“十点梅花”锣鼓的艺人,其中最年轻的都已五十多岁,大部分已达七十高龄。前两年在村里喜庆节日时,还有敲打“十点梅花”锣鼓庆祝喜事的习惯,这两年因为传承人年事已高,身体情况不佳等原因,已无法再进行演出活动。尤其是“十点梅花”锣鼓主要是配合舞惊狮一起进行表演,年过半百的老人,坐下敲击锣鼓或许还可行,但亦有些困难,更遑论配合锣鼓之声进行舞狮表演了。

三、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过去为了保护“十点梅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单位亦进行过许多工作,现作如下梳理:

1962年,曲江县文化馆对全县的“十点梅花”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整理了《十点梅花鼓板》乐谱,将“十点梅花”的艺术特点、传承情况整理成文字资料。2007年,曲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聘请有关的热心专业人士联同区广播电视台一起前往沙溪镇等地采访“十点梅花”的传承人,对老艺人的口述史进行记录,整理曲谱,并将老艺人演奏情况拍成录像,制成DVD保存,在曲江有线电视台播出。随后在韶关曲江禅宗文化旅游节上,请沙溪的老艺人在粤北民间民俗风情文艺晚会上演出“十点梅花”。为大家展现这一民间打击乐。

曲江区文化馆亦定期组织艺人培训学习“十点梅花”锣鼓。笔者在曲江区文化馆考察时,发现参与演出的艺人均为老人,年龄最小的也有六十岁。老人家们定期在文化馆排练,偶尔外出参加演出活动,但其队伍中,亦不见年轻人的身影。

“十点梅花”在保护和保存方面的工作虽已进行到一定阶段,但是其现阶段仍面临即将失传的危险。所以,现有的保护措施还远远不够。还需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动静结合,“养”“变”有道

静态与动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典型的两种保护方式。在“十点梅花”的保护过程中,首先要将正在消亡,需要迫切抢救的表演艺术等要素以文字、图像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此为静态保护。动态保护是静态保护的发展和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仅凭封闭式保护难以保证其长足发展,只有采取动态保护的方式,在“养”的基础上不断地“变”,才有可能使“十点梅花”走上“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道路。

笔者认为,在博物馆对“十点梅花”进行原状陈列和辅助陈列是静态保护的典型举措。首先,忠实记录“十点梅花”的种类、数量和现状;其次,加强建档和管理,并制定保护规划;最后,建设高水平专业人员队伍,采用原状陈列和辅助陈列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讲解员的讲解展示惊狮和“十点梅花”锣鼓的制作工序、表演方式等等,使观众较为全面地了解“十点梅花”锣鼓和惊狮的来龙去脉,充分领略其魅力。

旧时的“十点梅花”锣鼓和惊狮表演在农村十分普遍,然而今天丰富多样的娱乐形式削弱了其群众基础,阻碍其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在保护“十点梅花”锣鼓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它与其文化空间的关联性,不能把它和生存环境割裂开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保护其传承人,还要对其周边建筑和当地居民进行保护,防止僵化。同时,要在时间维度中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理清流变过程,从整体上把握其发展进程和历史变迁,全面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价值。

(二)在当地高校建立“非遗”教学基地

学校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平台,尤其是高校。因为中、小学生有着升学压力,同时受师资情况所限,很难从深层次实现非遗保护的任务。而高校的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具有同理心,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亦更高。

国外的一些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参考。韩国农民在“日据”时期,曾创造了一些精彩的乐舞民乐,但是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这些“非遗”面临即将消失的风险。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韩国的大学设置了“农乐队”,让学生学习锣鼓乐、假面具舞蹈等表演活动,从而将这些“非遗”保护下来。

在国内浙江省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亦可以参考。目前,浙江省有 27个高校“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涵盖民间美术、民间文学及民间手工技艺等10个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初步形成了“非遗”传承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本身担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其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打造一支传承“非遗”的高质量教学团队。首先,将部分“非遗”传承人引进校园,建立“非遗”教师团队,让他们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或者培养高校内部分年轻教师与传承人进行合作培养。在传承人的培养方面,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设置选修课程或者建立大学社团,像“十点梅花”锣鼓这类“非遗”,节奏明快,有一定音乐基础和节奏感的学生较为容易上手。

“十点梅花”应舞惊狮之运而生的喜庆之声,多出现在欢快之时,在清代以来代代传承,还保留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风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给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创新和生机,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冲击。在沙溪调研时,70高龄的老人在言语中仍透露着对“十点梅花”的热爱,为保存和保护这一项传统技艺不辞辛苦,这一份古老的遗产也值得我们共同传承。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义务与责任。

[1]刘晓春.谁的原生态? 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2008.

[2]翁敏华.非遗保护和现代大学使命,入作者著一个人的学思湖畔.[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3]周俊辉.高校“非遗”传承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效性研究——以浙江高校27个相关基地建设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6.

[4]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

[5]田莉莉.赣南客家山歌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

[6]谢菲.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1.

J61

A

基金课题:韶关市市级课题——《地方高校对本土民俗音乐的传承与传播的应用策略研究——以韶关学院音乐学院为例》。

猜你喜欢
狮头曲江锣鼓
那拉提
基于水蒸气蒸馏法的狮头柑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成分分析
超声辅助溶剂萃取狮头柑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研究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曲江春晓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非遗进校园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