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7-06-06 10:08徐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影响

徐艳

[摘要]民主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既定制度的总体维护者和局部改良者,却在我国产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传播。大学生正处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最热烈的阶段,在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牢固的前提下,极易受到充满诱导性和伪装性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甚至可能产生部分趋同的观念。对于该思潮所带来的影响分析,需要重点研究其影响的程度、特点及其渠道,以做到未雨绸缪、对症下药。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大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46-03

四十几年前,一位苏联学者在评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时,曾经引用了著名作家高尔基评价唯心主义哲学所说的这样一段话:它如同一个可能很不漂亮甚至丑陋的女人,但衣着却如此合体和令人倾折,以至于可以把她视为美女。高尔基的这个形象比喻,的确适用于评论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政治主张。

处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最热烈阶段的大学生,在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牢固的前提下,极易受到充满诱导性和伪装性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该思潮所带来的影响分析,需要重点研究其影响的程度、特点及其渠道,以做到未雨绸缪、对症下药。

一、访谈与问卷设计

本文的实证研究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抽取当前在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群体式深入访谈和问卷调研。力求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研,较为客观地展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认知和回应。

本次问卷调查分别在三所高校选取了理工人文专业的几个学院,共抽样发出问卷206份,收回193份,有效问卷191份。同时,随机选择了30位学生进行了3场深度访谈,平均每场10位同学,专业覆盖理工人文各类专业,每场历时一个小时。通过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认识现状,以及存在的模糊观点。

问卷调查部分设计了两个调研要素,即知晓度和赞同度。前者具体化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常识,如国内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理论渊源,等等,测试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知晓度。后者具体化为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如多元化)的价值判断,测试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赞同度。每个测量要素的题量如下图:

社会思潮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选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高校行为主体影响的视角来论述。高校行为主体是社会思潮作用高校意识形态的核心,也起到了连接社会思潮和高校意识形态的桥梁作用。具体来说,社会思潮可以影响高校意识形态,主要还是社会思潮对于高校行为主体内心的触动,通过对大学生主体的影响来真正为自身谋求“合法性”存在。

二、影响程度

通过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查了解到,仅30%的同学听说过民主社会主义,而且不甚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中了解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不多,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影响大学生的思潮中还远未成为主流。

正是由于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不甚了解,所以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解和认知基本上建立在相当表面和字面的基础上,由此产生了对其肯定的评价略多于否定评价的结果。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是我们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较好模式。”

对于民主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思想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大学生能够做到有选择地接受,对于“思想多元化”在大学生当中被一致否定(“中国的人口基数那么多,如果思想上多元化,肯定会很混乱。”),但对于“经济多元化”,基于其通过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而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绝大部分的同学都给予了肯定(“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人民的富裕,生活更加美好。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的话,我觉得就是值得肯定,可以尝试的。”),比例高达70%。也有少数同学出于防止腐败的考虑,对于“政治多元化”(及三权分立)也采取了可以尝试的态度,比例达到30%(“我觉得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也许可以试试,可能能够起到一个制约的作用。”)。

问卷中,20%的大学生认同“瑞典福利国家模式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发展模式”,认为瑞典所实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开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民主的框架内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更加大了福利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难能可贵的是,大学生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对这种高福利制度的无限向往当中,向往的同时又能够保持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特别是在思政课堂上接受了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相关介绍后的同学。

“我觉得就是因为高福利,所以大家都过得很舒适了,就没有动力再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且瑞典国家的人口比较少,这样的模式可以运行下去。但是如果是人口多的国家,这样的模式是完全运行不下去的。”

“瑞典式的福利国家是不错,但是我觉得从中国国情来看,是不太适合的。”

综上可见,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有了一些接触,但了解得相当有限,而且大都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随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国内的迅速扩散,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不容忽视。尽管大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很表面的理论碎片,但他们却很可能从这些理论碎片出发,产生些许事实认知上偏差,甚至影响到价值认知。

三、影响特点

通过访谈不难分析出,产生“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肯定评价略多于否定评价”这一评价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民主社会主义而产生了这样一个事实认知——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觉得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平时大家又经常提到民主,所以一直以为中国走的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想过民主社会主义是另一块。”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相比较,我觉得还是科学社会主义更适合我们,但是如果作为一种道路来说的话,我认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

民主社会主义把这种资产阶級民主插上社会主义的标签,很容易使一些对民主社会主义缺乏了解的大学生上当受骗。大学生会简单地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民主”加上“社会主义”。

正是基于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民主”加上“社会主义”,才会认同民主社会主义,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较好模式、发展趋势。这也表明大学生对民主的无限向往和精神需求。

在访谈中,受访同学对于理想社会的勾画,谈及最多的几个词是:富裕、民主、人权、法治、和谐。这自然反映出大学生对这些方面强烈的内心需求。而民主社会主义所大力鼓吹的人权、自由、正义、平等、法治等观念,正好触动到了大学生的某些神经,多方位地迎合了大学生的内心需求。此外,其所主张的渐进改良道路也满足了大学生关于稳定发展的愿望。

大学生好标新立异,刻意求新,对新事物、新观点、新方法十分敏感,这是其长处,但也有可能把类似于“多元化”当作新异之物而去欣赏和接受。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形态,注重从概念、原理和逻辑上思考问题。如果不是认真具体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和现实状况,就有可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进行批评指责,并提出不切实际的社会改革方案。

民主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在经济上表现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体制。民主社会主义声称,在经济上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人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成果。而部分大学生的确存在着“不言政治,只讲经济”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地方百姓一般不会考虑谁执政,只要是对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帮助就可以了。生活有了保障,才会有思想和文化的进步。”),要“富有的社会主义”,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观念强化了部分大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经济成果的向往。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肯定“经济多元化”,并产生了这样的价值认知:“不管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只要能够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就值得去尝试。”

在政治方面,对于社会上所出现的部分贪污腐败、党风不正等现象,加上民主社会主义者乘机对共产党的抨击:就促使少数大学生认为这是“一党制”的结果,进而从防止腐败的角度出发,倾向于赞同民主社会主义“多元化”的政治观,并对我国实行“多党制”抱有可以尝试的态度:“一个执政党要有一个制衡力来防止腐败,多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也许就是一个制衡的办法”。当然部分大学生还是能够保持清晰敏锐的头脑,明确地否定“多党制可以防止腐败”:“多党制不能抑制腐败的,反而使腐败更加严重。美国是多党制国家,各个政党代表不同经济集团的利益,他们上台始终是要为该经济集团谋取利益的,中国腐败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如果引入多党制,不同党派代表不同的利益,会产生更多的腐败问题。”

与此同时,经过了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长足发展这一事实,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评判标准。问卷中90%的大学生不赞成“思想多元化”,近80%的大学生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不同于经济方式,肯定是不可以尝试多元的。我们国家这么大,若指导思想多元化,一定会很乱,也不现实。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的现实也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略加分析,还可看出部分大学生的认知还存在折衷主义倾向。毋容置疑,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有所认识的,他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走“全盘西化”之路,变成一个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通过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搞一个瑞典式的“福利国家”再加上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是符合少数大学生心理认知的(“民主社会主义也许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阶段。”),而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观更强化了这种认知。

另外,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对于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被视为民主、理想社会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为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更体现为公共讯息的公开度、获取社会信息的全面性,特别是在网络这个最为公开的平台中。“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自由权利还不够,比如网上信息的公开度就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也就导致少数大学生在“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选题中,竟然选择了“民主程度的区别”。

四、影响渠道

从了解途径上看,对民主社会主义有一定了解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的,并通过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和引导,形成了对该思潮的客观评价。

“一开始的时候,我也以为民主社会主义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没什么区别,因为上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国近代史,课堂中提到了,课后我又查了资料,才了解到中国是科学社会主义,北欧那边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民主社会主义。而且了解到他们的高福利虽然为他们的人民带来了很多的利益,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快走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的高福利与付出不成正比。”

“我第一次听到民主社会主义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戈尔巴乔夫改革,尝试搞民主社会主义,最终结果是苏联解体,所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幌子,是不可行的。”

由此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也能够全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辨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除了思政课在主流思想的宣传和引导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各类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更呈现出多样性。大学生作为以学业为主的特殊群体,在社会信息摄取上会选择较为集中、便捷、丰富、生动的信息平台,如网络、手机新闻报、电视广播资讯等都成为了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新途径。此外,传统的杂志、报纸(校内免费发放)也是大学生无形中接触社会思潮的主要场所。

虽然网络的影响力倍增,但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主要还是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并没有成为大学生传播社会思潮的平台,“网上的东西大家都只是看一下,不太会主动参与讨论,论坛只是让我知道发生了什么,自己也会有一些想法,但不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当然被网络快速传播的部分信息也易引发、感染大学生的情绪。

那么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接受各类信息之后,表达自身感受、交流思想的平台又有哪些呢?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有:支部会议、学术研讨、课堂交流、学生活动。也正是在这些平台中,大学生才更易于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产生深度思考,并促使这些深思后的个体思想相互感染,最终加以更广地传播。

“我觉得大家没有这个意识,生活中不会谈论这些严肃的话题。所以就算对社会问题有想法也没有什么平台去发表言论。只有处于某些特定讨论的场合才会去表达,才会有深入的交流。”

通过生动有效地组织传播(具体形式如前面所提及的:支部会议、学术研讨、课堂互动、辩论赛之类的学生活动等),能够让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从不甚了解、简单截取,上升到全面客观的认知。如此,对于其后更广范围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才有可能产生理想的良性传播链和影响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组织传播对于大学生接触各类思潮发挥着首要作用,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间的相互感染和影响力也更大。因此,组织上为大学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助于大学生认同主流思想,同时辩证地看待各类社会思潮。

猜你喜欢
大学生影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