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饮酒》中的审美情感

2017-06-06 10:28南春玉
卷宗 2017年5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自然饮酒

南春玉

摘 要:陶渊明的《饮酒》不仅是文学意象与情感的表达,也是审美情感发展历程的展现。在《飲酒》中,陶渊明通过审美意识的的萌发与审美态度的表达,对事物进行了审美观照,最终在意象的塑造中达到了审美情感的超越,获得了精神世界的自由与升华。

关键词:《饮酒》;审美情感;自然;审美超越

古往今来,一代代文学大家用文学作品把他们的精神世界传播给社会,传递给后人,他们的作品中往往不乏优美的词句,悠远的意境,与深沉的情感。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也用其审美超越性给后人以启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正是其中的一大代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美不限于自然事物的本身,对自然事物的感官体验往往融入了人们功利的、认识的或者审美的把握,通过审美主体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形成审美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美是形式的美感,自然界的美往往是美感的具象化,作为一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于是,我们在看到自然界的事物时,往往在其中注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将事物意象化。继续深入,便在精神世界中获得自由与升华,从而获得审美超越性。

陶渊明的《饮酒》正是从审美主体的感官出发,经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的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意识与情感,层层深入,最终形成美感,在精神升华中获得了美感的超越性。

1 开阔的审美意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究其社会背景,正是晋宋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有着制度森严的官场体系、媚事权贵的社会风气以及残酷的权力之争。晋代王康琚的《反招隐诗》中曾提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文人志士均有了不同的选择,陶渊明便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这样的“人境”,陶渊明开辟出了一片没有“车马喧”的宁静之所,不消极避世,亦不狂妄流离,而是积极面对,以高洁傲岸的情怀面对世俗。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仕宦家庭,自幼便受到祖父陶侃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与外祖父孟嘉冲淡平和的道家思想双重影响,陶渊明也曾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努力赢取仕途,实现兼济天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因社会动荡、风气不正出世之后,便更倾向于道家,注重精神的独立和自由,这也就为陶渊明审美意识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心远”代表的是陶渊明的审美态度,是一种平稳的心态,开阔,明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如是而已。陶渊明的“心远”是超越物质感受的一种精神独立,将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断,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协调感,达成了自我谐和的精神境界。

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情境中,也曾有一代又一代向往归隐,自诩隐士,但他们却最终逃不过名与利的诱惑,被历史的大潮席卷而去。唯有陶渊明,做到了审美态度与行为的全面统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宁静的环境带来的感官愉悦,还包括作者的自我审美调节与自我抉择,在审美调节中将自己的心境置于平静,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陶渊明正是通过审美的调节作用达到了其心理上的审美均衡感。

此时在田园中隐居的陶渊明已经完全超越了眼前的功名与得失,他通过肯定自身的价值、崇尚自由的境界,确立了自身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

2 独特的审美观照与审美意象

陶渊明在生活与自然中进行审美观照,通过对审美意象的具体描摹,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采菊于东篱之下,在悠然之中观看南山之景。只见夕阳正在缓缓落下,烟岚在山间变化无穷,飞鸟相伴,共同归巢。在这个审美关系中,就包含着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层面。审美对象正是因为人的审美判断力达到意象化。“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1]所要表达的正是如此。

周敦颐在《爱莲说》曾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的意象正是始于陶渊明,“菊”正代表着其卓尔不群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审美的品质。自此,菊被定格为“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意象代表,被历代文人引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纷繁的世俗社会中,若想真正做到了然无事、抛却名利,实属不易,陶渊明面对理想的幻灭、生活的饥馑以及仕途的失意,选择了一种能让自己获得解脱的生活方式。在“东篱” 下采摘着品质高贵的菊花,在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中忘却浊世的所有烦恼和不幸,达到灵魂的释放和超脱。[2]

“菊”、“南山”、“山气”、“飞鸟”,在对这些自然景物进行审美观照之后,作者产生了感官上的审美愉悦感,心境已经与大自然完全融合,通过审美意象的组合,将自己的什么情感、审美理想以及审美态度融入于意象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意义解读,从而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审美层次。

3 难言的审美超越

在对现实社会和自然风光进行描写之后,诗人的审美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意识系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会到其中的“真意”之后,虽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却留下了深沉悠远的意味,作者也达到了审美超越的境界,获取了精神上的自由与升华。

语言的表达往往具有局限性,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只能表述那些可以被逻辑化、理性化的事物(语言本身就具有逻辑化等特点,诗歌是一种努力挣脱逻辑束缚的语言游戏,但是诗歌仍然会体现出特有的逻辑性),于是,把世界语言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逻辑化的过程。[3]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本身就将情感进行了模式化的捆绑,当审美情感深化到了一个极为深入的层次,语言就难以表达进行全面的描述。从这方面来说,“欲辨已忘言”恰恰表明了审美情感的超越性,只能心领神会而无以言表。作者此时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自然之中,达到了物我合一、超然物外的境界。

而当一切都了然于心,内心的情感则会进一步升腾。“真意”正是陶渊明审美情感升华的体现。在对真实的景观进行观察与描述之后,作者进一步转向对个体生命以及宇宙的探索,真正达到了精神的超越。“真”是一种率真本性的生活状态,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真意”即是人生哲理的集中体现,是事物的本质的表达,是超然于物外的理性体验。[4]

陶渊明的《饮酒》从始至终层层深化,“结庐”而居,远离人世的喧嚣,开辟出一片净土。在自然中实现物我合一,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审美意识的萌发到审美态度的形成,构建出审美意识系统,再通过对审美意象进行的审美观照,陶渊明最终达到了审美超越。这是他的文学情感体现,亦是他的审美情感使然。

陶渊明的审美情感与精神超越至今仍难以被超越,他的认识能力与意志能力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仍需后人不断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陆建祖.鸟、菊、酒——陶渊明田园诗审美意象探析.

[3]潘勋.饮酒——陶渊明的审美化人生哲学.大理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4]王晓红.陶渊明审美心理流程解读——以《饮酒<其五>》为例.宜春学院学报.第32卷.第7期.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自然饮酒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与猫狗共饮酒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