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与最优化配置

2017-06-06 19:52刘羽琪
商情 2017年16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刘羽琪

【摘要】中国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适时的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同样需要优化供给。当前京津冀地区正全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地区进行劳动力供给侧改革,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提升劳动力质量、优化劳动力配置是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区当前劳动力配置现状的基础上,从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人才深度合作、破除制度性壁垒、加大教育投入五方面提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与最优配置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劳动力流动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衰减、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经济逐渐转变为可持续的稳定增长模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传统的需求侧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已不再适应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2016年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强调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供给侧改革更强调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创新驱动经济长期发展。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2011年以来中国正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状况,尤其是高层次、高科技创新人才更呈短缺状态。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人力成本升高的现状下,劳动力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资本质量、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当前京津冀地区的首要发展战略,建立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三地共同的战略目标。人作为生产活动中的核心要素,“人才一体化发展”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先导,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制胜关键。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解决北京劳动力人口供给过剩问题,舒缓北京地区压力,还可以带动河北地区发展,提升劳动力人口质量,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将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满足首都经济圈建设的需要,形成继长三角、珠三角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二、京津冀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1. 人才合作层次不高

虽然当前三地有关人才合作的协议由省级政府部门主导签订,但合作的执行主要以人力资源社保部门为主,其执行力度与协调推动能力有限。由于缺少顶层设计,故难以在全局及宏观层面进行交流合作。从合作领域来看,人才合作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劳动力市场服务方面,比如人才招聘会、人才信息的共享,人事代理、人才派遣等,领域需进一步扩宽,内容和形式也许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 劳动力配置不合理

从三地劳动力资源分布来看,北京、天津地区劳动力人口集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就业压力大;而河北地区则劳动力短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更为稀缺。产生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京津地区有着强大的竞争优势,城市资源雄厚丰富、城市发展水平高,在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科研教育资源、生活环境、交通运输、医疗社保等方面对人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此外,由于户籍政策、医疗政策等在地域上的限制,还未能充分实现政策互通,导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由于三地合作水平不高,各地区各自为政,京津地区没有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河北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京津地区产生的巨大“虹吸效应”,导致了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环首都贫困带”。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阻碍了三地经济的协同发展,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3. 人才结构差异较大,缺乏高层次专门人才

在人才结构方面,由于北京高校密集,教育师资力量雄厚,北京在高层次学历人才总量以及产学研经费支出、发明专利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北京、天津在专业科研人才数量上优势明显,而河北则在高级技师、高级工等级等中等层次学历人才总量上具有较大优势。2012年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7.95%的人口,但专业技术人员仅有97.43万人,占人才总数的5.55%,北京拥有的高级人才占全市11.88%,天津高级人才占比15.8%,河北的高级职称人才则更少。现有高层次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京津冀创新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劳动力流动的路径选择

1. 加强顶层设计

为避免“各自为政”的现象出现,三地应树立人力资源共享理念,实现人才信息共享、人才流动自由、人才合作培养。由于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涉及产业、科技、户籍、教育、卫生、税务等多个相关部门,各部门利益需求往往存在差异,应加强顶层设计。以“利益”为出发点,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制定现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加强三地的协调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享共赢。

2. 调整产业结构

京津冀地区应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人力资源、产业优势,明确三地的产业结构定位,合理布局,根据产业链配置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最优化配置。当前京津冀三地产业同构,对人才的需求同质化,导致河北竞争力不足,人才大量流失到北京、天津地区。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应合理分配产业布局,错位发展。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对于三地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并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此外,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

1992年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根据该理论,在产业链条中,研发设计、制造加工、流通服务诸多环节对不同类型与层次人才有着不同需求。根据产业链分布与功能定位,北京处于产业链上游,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是创新创造、开发设计类高端人才;天津处于产业链下游,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是品牌、营销、服务、物流类高、中层人才;河北则处于产业链中游,对于人才类型的需求主要是加工、制造、生产、成型類高、中、低层次人才。

目前,三地已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北京首钢、动物园批发市场等不符合北京发展要求的企业已逐渐撤离首都,向河北地区迁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也会随之迁移,实现三地错位协同发展。

3. 加强人才深入合作,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在人才管理政策方面,①推进人才职称、职业资格互认,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深化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②建立干部人才挂职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促进优秀人才的相互学习、共同培养。③建立高端人才分享平台,利用“互联网+”三地人才可以实现知识技术分享、专业咨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④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三地的人才信息库,联合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实现三地的资源共享,促进三地人才流动。⑤开展一系列鼓励人才异地创新创业计划,使高端人才合理分布。

4. 破除制度性壁垒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供给侧劳动力要素改革中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区域间流动,中国城镇化率不高重要体现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 推进户籍制度一方面可讓更多城镇常住人口享受到更好的社会待遇;另一方面也可放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异地工作不再被户籍原因而束缚。

有关社会服务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急需推进改革,实现三地的资源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即区域内的公民能打破地域界限享受同等待遇,包括医疗、教育、交通、住房、问题、生活保障等方面。使三地真正做到基础公共设施服务的政策互通、资源共享,缩小城市间、城乡间差距。当前,三地区正努力实现交通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等,为人才流动提供更便利条件。

5.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

为提升京津冀三地尤其是河北地区的教育质量,应加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财政收入,增强师资力量、更新教育教学设备,构建更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投入,对于三地综合实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院校学者、专家与学生的科研创新。

加强校际、校企合作。为扭转河北在教育资源上的劣势地位,首先应打破地域限制,合理整合三地区的教育资源,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将优质资源向河北转移,提升河北地区的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储备高端层次人才。其次,应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按照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的培育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瑞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路径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7).

[2]蔡昉.从劳动力角度看供给侧改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

[3]马宁,饶小龙,王选华,王俊峰,曹立峰.合作与共赢: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10).

[4]袁素娟,郭丹云,申志永,赵璇.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3(6).

[5]桂昭明.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人事天地,2011(8).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