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感悟

2017-06-07 07:27杨沛璋
艺术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

□杨沛璋

杨沛璋

1951年生于天津,197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研究员。作品《万象更新》《新娘》《海的儿子》《五月》《净土》《我们的田野》等历次参加全国美展,《玉佛组画》等15幅作品被法国巴约尔市博物馆收藏。

去年十月,我应法国北加莱大区议会国际关系部的邀请,在法国巴约尔市博物馆举办了我的中国画个展。除展览活动外,我还参观了法国和比利时的一些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及画廊。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感触颇深,回来后和同行们谈起来,也很有兴致。现把访法前后对绘画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感受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这是以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尤瑟娜女士的一篇描写中国古代画家的小说《王佛脱险记》为主题的一个中国画展。根据小说的内容创作组画15幅,并把每幅画的文字内容写成书法作品共计30幅,加上我的其他30多幅作品共同组成了这个展览。

关于这个展览,首先要提及的就是展览的策划人。旅居法国多年的律师张洪竹先生和其夫人法国北大区议会国际关系部中国事务专员赵淑美女士,都是艺术爱好者,看到法国人对中国画了解甚少,有的甚至把一些日本画也当作中国画,每年在巴黎的各式画廊中的一些中国画展并没有给法国人留下多少印象,于是产生了想借法国作家尤瑟娜作品之神韵,把典型的中国画艺术介绍到法国的想法,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整整两年的时间,他们得到了法国政府的资助和巴约尔市博物馆的支持,使这一设想得以实现。

杨沛璋《安详-9》30cm×30cm 2005年

没有对中国绘画艺术热爱的真情和拳拳爱国之心,想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在展览期间,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在国外的中国人对祖国的关切之情和爱国之心使我深受感动,同时也为我们中国人而自豪。

杨沛璋《王佛组画之九》35cm×50cm 1995年

我和张洪竹夫妇并不十分熟悉,是经记者朋友介绍而相识的。为不辜负大家的希望,我对这套组画也创作得很认真精到,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并为宣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而准备了幻灯片和讲稿。

作品完成后,法国巴约尔市博物馆很满意,对展览非常重视,提前半年装修了展厅,精心设计了展牌、展柜和各种灯光,甚至为了采光而把过去的拱形窗全部撤下,换上了整块的玻璃。在博物馆馆长的精心策划布置下,展览成了一个大的艺术行为。展览开始,先由从巴黎请来的演员和乐师进行配乐诗朗诵《神秘的东方》;然后参观我的画和摆在每幅画旁的展柜中用以说明绘画内容的装置艺术。展牌的前面是我的画,后面是我为每幅画作的书法作品。馆长讲,这样从前面看是中国的具象绘画,从后面看是中国的抽象绘画。参观过后,由我讲解中国的毛笔及其他绘画工具,并辅导一些观众试用中国的毛笔练习书法。晚上放映幻灯片,做中国绘画艺术欣赏讲座。展览开幕时,悠扬的木笛声响起,浑厚的乐声在展厅中回荡,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这种东方神韵中了,没有一丝杂音,连我自己都陶醉了。

法国观众对画展显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有的甚至看了两三遍。法国电视台对此展也进行了报道。展览的20天中有关介绍、评价、报道展览作品及活动的文章就有10多篇。法国的展览还没有结束,德国和比利时的展览馆就开始与我们接洽本国的展出事宜。

我们的努力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正如策划人张洪竹先生所说:“这次展览使中国画和中国画家较深入地打入了法国社会,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成功,一种宽慰。”

在展览期间,一些观众谈起他们的观感,对我很有启发。他们和我谈的大都是线条、颜色、意境所给予他们的感受,而这些感受竟和我当初的立意构思完全吻合。他们对处理画面的肌理效果、技法很感兴趣,却几乎没有人向我询问有关情节处理方面的问题。这使我深切地感悟到,绘画作品打动人的首先是形式而不是情节。不管东方、西方,在形式感受上是相通的,是可以交流的。

现在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从北京到巴黎仅需10个小时,而且由于时差的关系,中午在京起飞,下午5点到达巴黎,似乎路程显得更短了。由于通信发达,相互联系几乎没有什么距离感,时间长了,连地域的差异也淡漠了。

虽说如此,但毕竟是在远离本土的异国他乡。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活动,我深深体会到,东西方的文化,民族的东西,只有在这种相互交流对比中才显出各自的价值。但这不是我们常说的民族形式,而是我们民族对形式的独特的感受。赵无极、林风眠的画,一看就是中国人的,而且在我看来,这些年出国留学考察的学者、画家,哪一位也没有把我们民族的东西丢掉,反而在两种文化的对比冲突中,更看清了自己的民族性。这些东西是固有的,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想改都改不掉。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地提高,对艺术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但不管如何变,“真”是不变的,只有出自真心,以及由真心所感悟到的形式,才能感人。真诚是人们交往中最为宝贵的东西,也是艺术的根本。

回顾我们的画界,近些年来似乎每个人都在力图尽快地寻找到一种模式,以便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有新的面貌出现,马上就出现一批类似的作品。如前几年的山水画中的“点子现象”,人物画、花鸟中也能举出很多类似的情况,这反映出画界一种浮躁的心态,没有认真地研究心和画的关系,而把功夫放到了表面现象的追求上,就像是一种流行服装,转眼之间,大街小巷全是这种衣服,却不管自己穿着是否合适。这一是说明作者对自己了解不够,二是对绘画的目的不明确,也反映了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

20世纪70年代前后,全国上下似乎对画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形式要求,如早些年的主题创作,写实风、民族风等,大家基本都在一个框框里画画,现在提倡个性,表现自我,结果是每个人又都在尽力尽快地给自己寻找一个形式的框框,或者说是风格。于是大家忙于改变观念,尽快地去“现代”。

我觉得“观念”并不是读两本书就可以马上改变过来的,“现代”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这不符合认识规律,没有弄清人与自然与画的关系。

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物体的形状、色彩、空间等诸种造型的形式因素上,而应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观察达到一种精神的体验,或者说是通过“静观”而达到一种“悟道”的境界,主要的应是精神的反映而不是客观被动的表现(也就是说要把看不到的东西表现为见得到的东西)。只有达到这个层面,才算是找到了自我。

有了这个“真的自我”,形体、色彩、空间等诸种形式因素,才能说是有了“生命”。

我们的教学,以前在有形上教得很多,在无形上讲得很少。造型规律、色彩规律、构图、空间、构成等诸多形式规律,讲得很多;对如何形成、认识这些规律说得少。或者是由文艺理论老师去讲,而讲的大都是由理论到理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形式和理论脱节的现象,造型就是造型,理论就是理论,没有一个课程是让学生去实践或者说是体验一下从形式的体验、实践而达到理论的验证的。

虽说有创作课,但学校对创作又有创作的要求。比如说中国画目前的教学,大都是临摹、写生、创作三个大部分。

临摹,以学习传统的技法、笔墨技法讲得多,理论讲的也大都是这些方面的东西。

写生,就是通过对实物的摹写描画,去验证发展传统的笔墨技法。

创作,大都是通过这些技法去表现一个有意义或者是有意境的内容。

中国画虽说有许多关于精神体验的内容,但大多说得很玄,如果实践没有达到那个地步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真谛的。就像学佛的修行,一步一个境界,都得用修行实践的功夫去验证。没有这个实践验证的功夫,又怎么能体会出真正的道理呢?如人们现在常说的“天人合一”,恐怕每个人的体验都不会相同。

近期的创作课上,当我想尝试着放开学生,让他们凭着自己的想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时,他们反而画不出了。因为我们还没有怎么去想这门课,对形式的理解,还只限于前面说的那种情况,思路打不开,结果走的依然是老路,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目前教学上的一项缺陷。

杨沛璋《花间初识》136cm×68cm

杨沛璋《安详-1》130cm×90cm 2005年

杨沛璋《月下徘徊》97cm×60cm

对此我自己也有深切的感受。在校上学时,我学的就是长短比例、颜色冷暖、调子明暗、用墨运笔、皴擦点染、浓淡干湿等等,看画、画画都是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而没有了儿时画画的那份在作品完成后的惊喜,“觉得自己竟能画成这样”的心情再也没有了,有的只是规矩、技法和心中所崇拜的偶像,最大的愿望就是画得和所崇拜的画家一样,再狂些,就是画得比他更好些。1985年以后,特别是李小山的文章以后,反倒使我去认真研究了传统,明白了造型注重对形的理解和创造,强调了自己的感受,在画上渐渐有了些自己的面貌。可时间长了,我仍有些困惑,因每幅画都是在表现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或是一种情调,画面和现时流行的一些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感受虽说是真实的,可觉得仍有好多东西表现不出来,因为感受不仅仅是在外形上,更多的是在心里,画是画出来了,可总觉得和心有一个距离,有好多东西找不到它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还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很是痛苦。

在极度的痛苦、盲目、彷徨、徘徊中,我拿起了笔,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任凭迷茫的思绪带着笔在纸上慢慢地去画。不想,奇迹出现了,纸上的线开始还是互不相干的单纯的线条,随着线的相互关系,慢慢地展开了情绪,有了图像,有了感觉,心随着笔在动、在画,线不如意加墨,墨不足再盖上颜色,颜色不好再用线用墨,反反复复,什么技法都没有了,只有心随着笔在纸上挥动。就这样,一幅连我自己也想不到的画出现了。当时心中的狂喜、幸福之情是无法形容的。在这一过程中,我倾注了我的全部情感、精力,也真正体会到了绘画的快乐,从而也明白了什么是画。画不仅仅是“表现”,更重要的是在于“发现”。

我现在画画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什么笔、墨、色彩、空间、构图、造型等这一切都随着画面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我对画自然又有了新的体悟。笔、心、情都随着画的变化而变化,融在了一起,画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和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谈起这些,我很兴奋,好像刚刚理解了画似的,再看我们古人的画论,什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自然、天成等,也有了新的感受。

现在我们谈传统,实际技法上的东西很多,却没有深切地理解古人是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中,怎样的创出了这些技法,真正地用形式去感受、思考、表现的方法还没有完全找到,只是学习了前人的成果,再用这些成果,即传统的程式、技法,去反映现在的现实生活,自然会有穷尽的地方了。

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环境,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空间,对于传统的继承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技法,更主要的在于其精神,在于其精神的延续,以及这种精神和现代生活的沟通。

在此,我只罗列了自己曾经的迷茫和困惑,以及近期的反思和实践所得。法国之行,使我有机会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自己和自身及我们的教学,有些问题更清楚了,希望能够以此来和同行们相互切磋交流。我知道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朝夕之间的事,但看到了问题,我想,解决也就有了希望。

陆菡《青松唱合》69cm×132cm

陆 菡

苏州人,中国民进促进会会员,南京大学硕士,联合国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会员。苏州中心秘书长,苏州江南画院理事,1990年师从著名国画大师亚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结业。多次在各省市画展中展出。2015年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上,同年荣获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全国书画展金奖。

作品在中国印尼大使馆悬挂,并由美国亚特兰大中国商会、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知名企业家及美术馆、大使馆收藏。

陆菡《雨后水声远》69cm×137cm

陆菡《峰岚云起》69cm×137cm

陆菡《群峰争艳》70cm×97cm

扈本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东方艺术研究会会长,世界艺术家联盟副主席,中国三峡画院副院长,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居北京。

1945年生于山东潍坊,六岁临池学书,四十岁起学写意花鸟,深受历代花鸟大师黄慎、徐渭、任伯年、吴昌硕等影响;多次亲受郭昧蕖、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尹瘦石、于希宁、张道兴、张立辰等著名艺术家的指教。他治艺态度严谨,视艺术如生命,在花鸟画园地里辛勤耕耘几十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连续三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奖;200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2007~2012年的五年间连续在青岛、纽约两地分别成功举办了“荷之韵”“树之魂”“鸟之声”专题系列展,2010年赴纽约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书画艺术展,以世界和平为主题创作的“莲荷共塘结硕果和平盛世如磐石”的丈二巨幅荷塘图被联合国收藏。五次国内、外专题系列展览,在国内外引起美术界强烈反响,获得巨大成功。在扈本询艺术研讨会上,来自各美术院校的专家、教授、美术评论家对作者在现代写意花鸟画体裁和技法上的大胆探索和把西方重彩与东方浓墨相融合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他在写意花鸟领域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地位。

扈本询一生研究中国书法绘画,曾多年任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主任,青岛市东方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在马来西亚、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韩国、日本、美国等八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2012年以杰出艺术家身份被美国移民局批准特殊人才类移民,长期居住纽约。主持成立美国世界东方艺术研究会会长、设立溯源斋艺术工作室,专门从事书法绘画教学,主要向美国社区传播中国文化。曾得到市议员顾雅明,国会议员孟昭文表彰。曾受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彭克玉大使的邀请到中国驻联合国使团和总领事馆向驻外使节传授中国艺术。被誉为献身于中美文化的使者。

扈本询《遥向碧潭上晚春》

扈本询《碩秋》

扈本询《寒香》

扈本询《相思》

刘艺青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研究会会员。

1964年生于辽宁黑山。200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李少文工作室研究生班学习。现为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水墨视界》执行主编,北京翰高画院副院长。数十幅作品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展。

刘艺青《祁福》180cmx96cm

刘艺青《山河》200cmx200cm

刘艺青《神州行》180cmx96cm

耿孟刚

生于1953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研究员、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传统艺术鉴定评估委员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剑光书画院副院长兼高级院士、保定市美协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

1984~2013年作品参加了第六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二届中国体育美展,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漫画大展,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世界华人大会 香港大型艺术展”,并均获国际金奖,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美术展、纪念徐悲鸿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展,上海世博会《和平颂》美术作品展,上海2013当代中国画百家提名展,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2013年法国卢浮宫中国书画邀请展。出版有《耿孟刚作品选集》《百年辛亥名家大典》《新中国美术家大典》《中国艺术大家》《中国当代美术家传世精品集》《改革开放30年30位书画艺术代表人物作品选》《中国画坛十大家百幅名画典藏》《中国人物画十大名家》等60部杂志画集。

耿孟刚《花开花落时》138cmx68cm

耿孟刚《戏虫图》68cmx68cm

耿孟刚《家庭主妇》68cmx68cm

官春英

又名官桂玲,文化部高级美术家,中国人民画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辽宁分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2010年进修于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2012年入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王天胜教授精英班学习,2015年进修于文化部美术书法高级创作研修班。

2015年作品《鹰·影》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书法作品展;2015年作品《比翼战鹰》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军美术书法作品展;其中作品《鹰·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俄罗斯联邦卫国战争纪念馆共同选送,参加 “让历史照亮未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军事文化周 ” 展览,并颁发证书。

官春英《几度春秋 》188cmx198cm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