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017-06-08 14:33杨柏龄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7年19期
关键词:产业化科学家成果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本意是高新技术研发的落脚点是产业化,而衡量高新技术研发水平是要用市场和产业化来衡量。这个说法也许是一家之言,也许大家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尚存争议。但目前从科技界到产业界已经能够非常深刻地意识到高新科技研发的衡量评价指标是产业化的水平。从这个口号出现到现在将近30年了,在科技跟经济结合两个层面的突破上,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所以,如何真正贯彻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化的精神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事情。

技术创新和大众创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变大国为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从经济发展的质量来说,和发达国家还是有相当的差距需要去努力。就如何变经济大国为经济强国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

危机意识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无论是速度和体量上,都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但问题是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上来看,还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不断的在增长,但排名并不靠前。虽然,我国GDP占全球的比重达到13%,但能源消耗占全世界总能耗的25%,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我们更多靠资源来获取第二大的经济体量。

大家知道苹果公司的利润分配图,其中知识产权所占到苹果公司58.5%的份额,我国主要是富士康的组装工作,劳动力贡献只占1.8%。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现在每年科技成果4万多项。有报道说现在形成生产能力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这个数据精准性有待考证,但用这样一个定量的数据来说明一个定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的,说明了我国的成果转化率非常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讲过,“如果中国继续只在国内为别人的产品做组装工人,不能生产出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并去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比如在航空、机电、电子等高端制造行业上,那么整个经济就难以持续发展”。这个说法十分的中肯。最近环球时报报道说我国的潜艇出口已经有相当的数量,当然还包括高铁在世界上的影响,以及建筑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应该毫无疑问地处在世界第一梯队。我国修路、造桥、打涵洞、造地铁,在世界上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而且整体质量也比较好。应该说我们正在向强国的方向推进,但是也不可忘记在经济发展质量上有相当的差距。比如C919大飞机的首飞,我国终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民用飞机项目了,但在关键技术发动机上还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既要看到进步,也要看到差距,要有危机意识,发动机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高端制造技术的水平。航天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不一样,更能标志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水平和发展程度。

若干理念

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适应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经济发展尚未真正转到依靠创新的轨道。科技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须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要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从这个背景可以看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是技术创新过程的主体,科技是双创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国内的政策和规定都在向科技和教育倾斜。为了鼓励科学家创新,会把知识产权这个无形资产提得很高。但过分的强调创新过程中间科技的决定性作用,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技术创新、双创是一个从实验室成果或者从一个理念出发,完成实验室成果以后,一直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是一个长链。这个全过程的环节除了实验室成果以外,还需要工程工艺的产业化过程、产品生产过程,还需要经营管理、组织各方面优势力量来实现实验室成果产品化。同时还需要市场营销来实现成果产品化以后的市场属性,能够使得它在市场上有足够的占有率。除此而外还有融资集资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完成这个创新过程是完全不可能的。

综合来看,认为只要对科技这一块儿有足够的激励政策,就会促成创新过程的完成似乎不够合理。试想,如果将无形资产排到95%的话,一个亿的项目无形资产在9500万,500万的事情怎么能完成一个亿的项目呢?所以我们要很清醒地鼓励科技人员从事创业,主张技术创新过程的主体是企业。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就当前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企业在主体的位置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造成的原因有很多,正是因为企业没有真正站到主体位置上,所以缺乏一个能够来统筹集成优势资源,把实验室成果通过产品的工程工艺的介入形成产品,突破产品的阶段而变成具有商品属性的能够在市场上形成经济效益的一个过程。

技术创新和双创的全过程,实际上有一个责任主体的阶段转移。在实验室成果以前的阶段无疑科技人员是责任主体,只有科学家才能完成实验室成果所赋予的任务。但是从实验室成果以后,形成商品和经济效应,能够形成竞争能力,占有足够份额的市场,科学家不是主体。形成商品的时候一定有工程工艺问题,这个常常是科学家们所不擅长的,特别是像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比较侧重在做技术性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更多的是在原理上突破。因此并不擅长工程工艺,这时候就需要工程工艺队伍的建立,来解决原理突破以后的成果变成产品的问题。

存在问题

现在普遍出现过分强调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中间的决定性作用,而没有看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众多环节构成的,有众多因素的影响的现象。因此现在大家常常会面临着一个局面,高校也好、科学院也好,这些科学家们常常担心在促进产业发展中丢失话语权,很难承认以企业家为主导来做,当然企业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科学家有时候也碰到很多企业家在一个项目成功以后,常常不能很客观地承认科学家的作用。这样的一些不成熟观念理念,使得我们在成果转化,或者是实验室成果变成商品的过程发展和进展中速度不是很快。比如现在大家经常反映一种现象:科学院好成果都自己占着不往外面发,而科学家又不能彻底地离开研究岗位去创业,两边都想干好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这样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突破和解决。所以我觉得现在关键是教育和培训企业家,使他们能占到创新的主体位置上来,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有更大的突破。

幾点设想

综上所述,所有人都应该看到一个宗旨:合作共赢。客观地评价自己所处的位置,通过一些目标衡量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才能可能把创新过程完成的非常漂亮。

做大蛋糕、合作共赢是促进科技的灵魂。做大蛋糕对所有人都有利,实际运作中间很多人并不能从实际行动上接受这个理念,有时候为了一个很小的蛋糕抢这个份额,甚至不惜代价。但是没有想到,把蛋糕做大以后让出一些份额,即使是小份额,也比自己全部都吞掉要大得多。

所以希望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充分的意识到,国家的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紧迫时期,如果不能提高发展质量,依然在很多方面会受制于人,影响全国人民更好地生活在幸福美满的环境。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在“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猜你喜欢
产业化科学家成果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假如我是科学家
工大成果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系统产业化之路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