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7-06-08 19:33范文杰
医学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血液检验

范文杰

摘要:目的 探讨在贫血诊断与鉴定中血液检验对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 随机抽查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检验科检查的100例贫血患者,经检查有62例为缺铁性贫血,38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种贫血症状的诊断指标:RBC、MCV、Hb、MCH等以及检验中对其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 观察组血液检验鉴定指标RBC、MCV、Hb、MCH等数据统计均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CV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特异性和灵敏性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液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血液检验在各种贫血诊断与鉴定中临床效果显著,红细胞的相关指标数据鉴定所体现的差异对鉴定不同贫血类型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高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类型;诊断与鉴定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因工作压力、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及遗传等因素导致机体长期无法提供足够血红蛋白,引发机体产生疲劳、头晕、易怒不安及畏寒等症状;贫血常见人群为女性、儿童和老人[1-2]。因贫血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所以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类型[3]。我国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难以诊断贫血类型,所以血液检验对医师诊断贫血类型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在贫血诊断与鉴定中血液检验对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与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检验科检查的100例贫血患者,经检查有62例为缺铁性贫血,38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我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观察组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5~50岁,平均年龄(26.69±5.47)岁,病程2个月~3年;对照组中女38例,男24例,年龄4.5~51岁,平均年龄(27.59±4.35)岁,病程2.1个月~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血液其他鉴定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住院检查,嘱患者禁食、水;于次日清晨由同一组护士抽取3 ml静脉血,注入无菌真空采血管中。护士在1 h内送检。检验科由同一检验师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检验试剂检测。护士及检验师均按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本次操作[4]。

1.3血液检查指标 观察两种贫血症状的诊断指标:RBC、MCV、Hb、MCH等;检查其灵敏性和特异性[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其中计数数据以n表示,计量数据以(x±s)表示,以t检查,差异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可得:观察组红细胞计數(RBC)为(5.17±0.32)×109/L,对照组RBC为(3.72±0.56)×109/L;观察组MCV为(56.23±0.46)/fl,对照组MCV为(72.29±0.96)/fl;观察组Hb为(101.24±12.45)g/L,对照组Hb为(82.24±10.45)g/L;观察组MCH为(21.03±1.12)pg,对照组MCH为(18.03±1.72)pg。观察组特异性为63.78%,对照组特异性为67.99%;观察组灵敏性为95.89%,对照组95.67%。经统计,观察组血液检验鉴定指标RBC、MCV、Hb等数据统计均与对照组数据同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MCH指标与对照组指标数据相似,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特异性和灵敏性比较,观察组同对照组血液检查数据统计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人体RBC计数中,男性为4.8~5.8×109/L,女性为3.8~5.1×109/L,儿童为6.0~7.0×109/L[6]。贫血常见血液检查指标即为RBC计数减少,其临床症状不显著,轻微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从而因长期缺乏正确治疗引发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且贫血致病因素复杂,种类繁多,如不对症治疗会加重患者病情及引发患者机体产生其他并发症;因此血液检验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有重要意义。

贫血的表现及发展是缓慢进行的过程,特异性较弱,临床症状不显著,因此,对贫血类别诊断及对症治疗增加难度。女性及儿童老人常因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引发贫血。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类别。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为:体内铁离子摄入不足,造成RBC携氧利用率降低,从而引发贫血症;显微镜下缺铁性贫血RBC形态较小,颜色偏浅[7]。巨幼细胞性贫血发病机制为:机体VicB12和叶酸缺乏,导致RBC合成障碍,引发RBC变大,而且妨碍RBC成熟,从而导致贫血。两种贫血症的致病因素不同,因此治疗方案差异显著。结合本次研究数据可得,观察组血液检验鉴定指标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数据统计均与对照组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CV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血液检测中特异性、灵敏性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两种贫血症计数表现差异较大;因此,临床医师可根据正常红细胞计数与检验计数结果比较,诊断患者是否为贫血症;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两种诊断计数作为诊断贫血症类型标准。现阶段,针对贫血症的主要诊断手段即为血液检验,因此正确、熟练操作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数据支持,检验师在操作时需严格按仪器操作流程实施操作;同时医院联合检验科及临床护士共同学习血液抽取及检测流程,争取减少在检验中出现的人为误差。

综上所述,经血液检验在各种贫血诊断与鉴定中临床效果显著,红细胞的相关指标数据鉴定所体现的差异对鉴定不同贫血类型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高正确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郑妍.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6):62-63.

[2]梁丽丽.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34-35.

[3]张俊.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86-87.

[4]许必伦.探究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8).

[5]魏书丽.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2):165-166.

[6]吕建春.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7):125-126.

[7]陈开军.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4):138-139.

编辑/王海静

猜你喜欢
血液检验
提高血液检验准确性的管理措施分析
贫血鉴别诊断中采用血液检验的临床效果探析
72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
72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
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