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的传承与时代的变异

2017-06-08 23:05鲍李宾
文学教育 2017年6期

内容摘要:中国的说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但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播技术的飞跃、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等对说唱艺术产生了强劲的冲击,说唱艺术原真性因素的传承问题,时代引发的说唱艺术变异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如何保证说唱艺术原真因素与艺术变异的统一成为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文化主管部门与相关从业者、学者协调,形成多维调适机制,既保证说唱艺术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不消减,又不断与时俱进,以更好地继承、发展传统说唱艺术。笔者主要以黄梅戏、沂蒙说唱、相声及东北大鼓为例分析。

关键词:说唱艺术 原真性因素 调适机制

一.传统说唱艺术面临的问题

传统说唱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头传统”的重要地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再生价值:“口头传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原型酵母,艺术生命活力极强,它们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再生具有多维价值;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基于口头传统而衍生的文化成果,呈现为裂变、累加形态;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口头传统对文化的传承与再生产、再创造具有多维度价值功用,产生了巨大的跨界混生效应。这种多维价值与混生效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文化艺术再生产、再创造的实践中,进一步凝结、积淀、浸润了口头传统不朽的文化经典品格,形成了文化艺术传承与再生产的良性循环。”[1]因此说唱艺术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全媒体传播时代,传统说唱艺术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网络新兴媒体的巨大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传统说唱艺术演出市场萎缩。如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沉淀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它是一种凭借舞台进行表演的直观性质的艺术,黄梅戏唱腔清新委婉,其发展已从早期的自唱自乐的民间歌曲形式发展成为独立的全国性剧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数字信息时代发展,人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它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隐藏性的问题,正如麦克卢汉对电子革命所预言的“听觉—触觉”的感官倾向,质感已经隐约成为一种触觉感,技术媒介影响人们对黄梅戏的感知方式,传播效果是影响作品表达的重要因素,很多人通过电子媒介学习并欣赏更加有趣的东西,遭遇新兴媒介的冲击之后市场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细分,各种新兴媒体充斥着人们的感官,这使得黄梅戏的受众群体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没有理性探讨到如何在新世纪做到与媒介的共呼吸。

2.政府政策与资金对传统说唱艺术的支持不够。市级以下政府部门对文化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小,尤其对地方性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和沂蒙山的历史文化一样,悠远而古老;沂蒙庄户戏和沂蒙山小调一样同属于民间说唱艺术,它们如同一朵奇葩,绚丽斑斓的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同沂蒙地区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表达出来的表演类综合性艺术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文学创作、传播、审美等带来影响,它们融会了众多集体经验,也激发了沂蒙地区的文艺潮流,其发展不仅对于当地政府的建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相关传承人员的薪酬待遇偏低一直是没有解决的难题,政府投入资金不够,关注度不够,导致更多的人才离开了这个行业,转而投向其他工作。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最终导致了地方性民间艺术的消失。

3.演出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相声为例,相声表演者通过不同风格的说唱演绎,经过传播给观众獲得了独特的审美享受,行业无规是当今演出市场的通病,良莠不齐的演出也导致了质量的下降,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演出行业法规虽然出台,但执行起来近似于无规,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大众传播的发展影响最多的是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所反映出来的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由于相声演出是一种艺术欣赏,审美的自由性、随意性、游戏性增强,一些作品可以说只是盲目跟风,一些作品粗俗不雅,创作和演出质量问题没有规范的门槛,是无法规范的去进行的,另一方面,新兴媒体不规范,主流文化的传播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也将会更加的广阔和更加的深远。在传播过程中,因为缺少守门人角色让人误入歧途的不计其数,所以,规范新兴媒体,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仍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4.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团队有待整合。如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在东北三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极具民间的地域特色,备受当地群众推崇,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失和创新不足使得东北大鼓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也因为创作人员的匮乏,思想的落后,逐渐与时代脱轨,近几年来,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就是导演、舞美等人才的严重流失与缺失,也导致了东北大鼓的发展止步不前,导致了东北大鼓艺术的消长,审美快感产生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创新才能产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东北大鼓艺术制作的过程是漫长而且复杂的,其中牵扯到的不可能只是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作为常识,大多数人知道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制作团队,东北大鼓专业团队有待整合。

二.建立健全说唱艺术的保护调适机制

既要保持说唱艺术的原真性因素,又要不断与时代发展相呼应,使传统艺术在新的环境下有生存、传承与发展空间,必须多管齐下,从措并用,形成多维度的保护调适机制,才能真正让说唱艺术成为时代的艺术。

1.让说唱艺术进入网络媒介空间,拓展其传播范围。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传媒传播技术的不断的革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媒介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得到的是关于人类和媒介之间关系的研究,以黄梅戏为例,说唱艺术也要紧紧跟随时代潮流,虽然近期一段时间内,黄梅戏的内涵艺术与现代观念是不可能单独地成为人们行为的绝对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两者时常交锋却又共存,待相互磨合一段时间后,必然会熔铸成一个新的能够推动黄梅戏及传统文化发展的媒介,有鉴于此,黄梅戏若要和时代同步,就要紧跟潮流,思想必须要同现代新兴媒介观念相融合的进程合拍,并和融合后的新生体步调配合一致, 所以身为媒介中的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比如优秀的黄梅戏作品可以利用先进的媒介手段和技巧成功达到预期的传播目标,甚至引发意料之外的效果。

2.加强政府干预,形成政策、资金、法律等有力的外部支撑。首先政府要落实政策干预,进行宏观调控。加强政策方面对说唱艺术行业的引导,增加其生存和生长创新的空间,例如在其产生的地域推进说唱艺术进社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活动,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说唱艺术的宣传和介绍,开展民俗说唱活动展示,或者定期举办各地区直接说唱艺术的比赛活动等促进说唱艺术影响力的扩大,使得人民群众主动去感知和欣赏说唱艺术,特别是节假日或者各地的民俗节日,从而科学有效的实现地方性说唱艺术传播的价值最大化,在政府层面的引导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达到标准后,还可以继续对沂蒙说唱艺术进行指导性改革,根据其总体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实施,加强地方性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政府最利于打破这些壁垒,形成多维调适机制,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政府过度支持也对艺术发展有正面和负面的多重影响,在这多重影响中,更多的是要是考量其中的依赖性,政府帮助只是一种支持方式,它不是左右说唱艺术发展的主要工具,所以对政府不能产生依赖。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种融资渠道机制,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引进域外资金,建立赞助商机制,对投入说唱艺术的相关企业或者个人进行奖励,建立激励机制等。以沂蒙山区的沂蒙小调和沂蒙庄户戏为例,首先要从基本上改善说唱艺术的生产条件,政府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民间说唱艺术发展专项基金来扶持地方性说唱艺术发展。其次运用国家强制手段加强对创作人才的资金扶持力度,并给赞助商提供其优惠的政策或者奖励,建立协调有效的经费投入政策,扩大民间社会影响力,推动地方性说唱艺术蓬勃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大资金投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整体纲要规划,计划,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说唱作品、而媒介也要配合和政府的路线,使沂蒙文化艺术的创作与传播手段可以更好的运用,增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和市场竞争力。再次,要完善演出业法规,做好守门人。法律充当着有效的守门人的角色,可以对说唱艺术的建筑树起屏障,可以在原有法律法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完善法律法规,使得说唱艺术有法可依,确定具体联系人负责机制,使得执法有源可溯,有人可找,另外加强对曲改,翻版,低俗等说唱艺术从艺人员的打击,实现执法必严,将法律落到实处。以相声为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盗版相声碟片充斥着市场,有关文化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广泛吸纳有关说唱艺术研究机构意见并制定新形势下关于说唱艺术规整的法规,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法律确实能够为传播有价值的帮扶,但是人们自身也应当提高思想和辨别能力,不要让依赖代替大脑,也不要让任何帮扶取代思考和行为,作为法律而言,它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让法律更好的服务好文化产业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这样几方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2]。

3.完善说唱艺术教育传播机制。说唱艺术的传承,说到底是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而作为文化传承的源头和根源,我们要取得与之相应的教育机制的支撑,将说唱艺术传播到孩子们的生活和观念之中,让他们从小就能在自然状态下感受并继承说唱艺术,形成“活态传承”模式[3]。例如,将说唱艺术引进课堂,特别是在学生课外活动的闲暇时间,说唱艺术的传播不仅能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也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另外举办说唱艺术文化周,培养学生的说唱艺术素养,建立与说唱艺术青少年比赛机制,也不失为良策。以东北大鼓为例,比如在中小学校设立鼓类兴趣课程,鼓励建设鼓类社团,普及和宣传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鼓曲,适时开展校园鼓类普及活动,从而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时建立艺术文化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以国家支持、社会投资或联合办学的方式,推动高校增加鼓类文化专业,可以有效的阻止传统说唱艺术的消长;在一些人文类的综合性大学设立鼓类说唱系科,在大学设立选修课加强学校鼓类通识教育,传播普及鼓类知识,推动校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应当说是完全可能而且可行的;对职业学校有关说唱文化专业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或者国家财政助学金拨款制度,严格把关到学校演出和向学生推荐的鼓类剧目的内容质量宣传,鼓励学生学习欣赏。

4.傳承、创作创新人才与团队组织建设。在我国文化艺术市场形势不断明朗的今天,大众在艺术精神产品方面消费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很多的年轻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一些说唱艺术,更无从谈起欣赏和学习,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培育新时期历史条件下的新说唱艺人,塑造具体的说唱艺术代表人物极其代表作品,应掀起流行说唱艺术的热潮,特别是将说唱艺术与人民的现实相结合,创造接地气,有人气的说唱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草根说唱艺术家,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力,让说唱艺术呈现“星星之火”的“燎原”势头。加强传统文化说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才能更易于观众对视听盛宴的需求,让说唱艺术更好的传播发扬出去,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演员素质的提高才能使整合专业团队创作出来的作品更符合受众,同时说唱艺术想要不断发展就一定要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文化创新,同时加大对传统说唱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发展,为我国的说唱艺术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因为好的创作团队不仅担负着增强艺术生活感染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推动说唱艺术发展达到高潮的祛码。

5.引入市场机制。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接受传播给我们带来的甘露,促进不同地区说唱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为适应文化的传播,说唱艺术自身需要把握传播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我们可以利用媒介引入市场机制,把不同媒体的内容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使说唱艺术资源用途多样化,一物多用,扩大了市场,能够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较大的利益,并在市场机制中如鱼得水,虽然不同媒体形态作为接收的终端是分散的但是传播的最终效果在每一个独立的分支终端都会以独立的形式呈现,由此产生的传播效果更是显著。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市场与文化的必然结合,这种必然性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主流的市场文化,不仅能促进说唱艺术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能增强其多元化发展,说唱艺术之所以不时做出的变革,便是遵循了这种传播规律,以期在更广的范围内去影响更多受众。

总之,要在政府、说唱业、市场、社会、教育、传播技术等多方面作用机制下,说唱艺术的原真性才能得到真正保护,也才能不断吸纳时代精神因素注入古老的传统中,进而“在历史与时代的长河中凝结、积淀、浸润它们不朽的经典品格,在后世的保护与传承中,必然会继续老树新芽,催生新的艺术形态与思想”[4]。

参考文献

[1]杨中举:《口头传统:人类文化传播与再生的原型酵母》,《文化遗产》2015年第4期,第65页。

[2]安英:《达斡尔族说唱艺术乌春的价值与保护建议》,《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26页。

[3]张秀艳:《说唱艺术的保护亟待活态传承〉》,《光明日报》2012年12月8日,第012版。

[4]杨中举:《口头传统:人类文化传播与再生的原型酵母》,《文化遗产》2015年第4期,第72页。

(作者介绍:鲍李宾,临沂大学传媒学院学生,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在线青藤文学网散文栏目编辑,燃冰诗社第一任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