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

2017-06-08 05:50王晓波
当代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胆管B超腹部

王晓波

(大石桥市中心医院CT科,辽宁 大石桥 115100)

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

王晓波

(大石桥市中心医院CT科,辽宁 大石桥 115100)

目的 探究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大石桥市中心医院接诊的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72例,分别行B超、CT及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评价各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CT和MRCP的检出率均高于B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直径小于8 mm的小结石检出率与B超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CP对直径小于8 mm的小结石检出率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CP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时准确性较高,尤其是MRCP,能较清晰地观察到较小结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外胆管结石;腹部CT;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价值

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常导致梗阻与感染,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严重时危及生命,尽早明确诊断,解除梗阻为治疗的关键[1-2]。本研究用腹部CT及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观察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6月大石桥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相关症状和体征,未患心、肺等重要器官严重慢性病,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其中男33例,女39例,年龄48~79岁,平均(63.47±9.28)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45±1.28)年。患者主要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

1.2 方法 对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别行腹部B超、CT及MRCP检查,具体方法为:先行腹部B超检查,检查仪器为荷兰飞利浦公司IU22实时三维彩超,患者取平卧位,检查医师先检查腹腔其他脏器,最后将探头置于右上腹检查胆管走形区域;禁食4 h后再行CT检查,患者平卧位,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64排 128层CT light speed型号;最后行MRCP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0.3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比较3种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1.3 疗效评价标准 诊断准确性:以临床医生最终诊断为准,观察3种检查方法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性[2]。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EXCEL进行汇总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医生最终诊断,72例研究对象中,肝外胆管结石患者62例,B超正确诊断出39例肝外胆管结石,CT正确诊断出50例肝外胆管结石,MRCP正确诊断出53例肝外胆管结石。CT和MRCP的检出率均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62例确诊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中,有21例结石较小,直径小于8 mm;B超检查发现12例,CT检查发现14例,MRCP发现20例。CT对直径<8 mm的小结石检出率与B超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CP对直径<8 mm的小结石检出率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检查方法阳性检出及结石<8 mm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据报道,我国患者肝外胆管结石,一般为原发性胆管结石,胆囊内一般不存在结石。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免疫反应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4]。肝外胆管结石常引起胆管炎,表现为腹痛、黄疸、高热三联征,若未尽早诊断与治疗,病情持续发展,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及神志变化,危及生命[5]。B超检查为本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声像图可显示存在结石的胆管近端扩张明显,管壁增厚、回声较强,管腔内可见形状不定的强回声,后方伴身影,切面可见回声团被无回声区包绕呈“海岛征”[6]。当B超诊断不明确时,可行CT、ERCP、MRCP等检查。CT检查可见胆管内有高密度或混合密度的不规则影,若胆管阻塞,上段可见扩张胆管。MRCP图像则更清晰,对结石更敏感,尤其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非常低的信号,诊断更加便捷。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和MRCP的检出率均高于B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和MRCP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时准确性高于腹部B超,在B超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行CT或MRCP检查会更有帮助。CT对直径<8 mm的小结石检出率与B超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CP对直径<8 mm的小结石检出率高于B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CP在诊断小结石方面比B超和CT检查更优越,主要为MRCP图像可从多断面、多序列观察胆管情况,避免漏诊;MRCP可重建组织形态,排除了患者肥胖和肠气的干扰,观察更清楚。

综上所述,CT和MRCP在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时准确性较高,尤其是MRCP,能较清晰地观察到较小结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吴付力.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最新进展[J].当代医学,2014,20(12):11-12.

[2] 钟涛.ERCP+EST后不同手术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J].四川医学,2014,35(10):1339-1340.

[3] 詹舜尧.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81-82.

[4] 何茂春,杨强.基层医院B超与CT诊断胆道结石的对比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2):175—176.

[5] 荣贵宾.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医学检验),2012,6(13):86-88.

[6] 陈超坤,秦卫和,曹俐.腹部B超、16排CT和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的对比(附157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23(7):2406-240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29

猜你喜欢
胆管B超腹部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写字的尴尬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人工胆管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
胆管支气管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