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2017-06-08 05:50李雷
当代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瑞替普通率尿激酶

李雷

(凌源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500)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李雷

(凌源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500)

目的 分析研究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心肌梗死患者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应用尿激酶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在使用静脉溶栓0.5 h、1 h及2 h后冠状动脉的再通率为34.0%、65.0%、89.0%,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CK、CK-MB的峰值时间分别为(13.53±2.44)h、(11.26±2.61)h,对照组患者则为(14.02±2.46)h、(12.40±3.71)h,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39,t=2.513,P<0.05);治疗组患者静脉溶栓4周内死亡率为3.0%,对照组则为8.0%,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显著提高再通率,且术后死亡率较低。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机制主要为血管斑块破裂导致发生局部血栓,使血管出现急性闭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等病理变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目的为及早开通梗死血管,重建血运,挽救缺血或坏死心肌,并组织梗死灶进一步扩大,减少病死率,提高远期预后效果[1-2]。本文探讨分析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凌源市中心医院2014年~2015年间确诊收治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62例,女38例;年龄39~72岁,平均(58.42±2.17)岁;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5~6 h,平均(3.42±0.60)h。对照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42~75岁,平均(62.2±1.55)岁;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5~6 h,平均(3.29±0.70)h。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注射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将尿激酶300万U溶于100 mL的5%浓度葡萄糖中,于30 min内结束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在3~5 min内静脉推注18 MU的瑞替普酶,30 min后再次滴注。两组患者溶栓治疗结束后均给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毗格雷片等,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静脉溶栓30min、1h及2 h后冠状动脉的再通率。观察并记录CK-MB及CK峰值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再通率 治疗组患者在使用静脉溶栓30 min、1 h及2 h后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再通率

2.2 两组患者CK、CK-MB峰值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血清CK、CK-MB的峰值时间分别为(12.53±2.44)h、(11.26±2.61)h,对照组患者血清CK、CK-MB峰值时间为(14.02±2.46)h、(12.40±3.71)h,治疗组两项峰值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0,t=2.513,P<0.05)。

2.3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4周内的死亡情况 治疗组患者静脉溶栓4周内病死率为3.0%,对照组则为8.0%,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第一代以尿激酶为代表的溶栓药物无纤维蛋白选择性,且对全身纤溶系统具有一定影响,溶栓成功率约为50.0%;第二代以rt-PA为主的溶栓药物主要为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一定的纤维蛋白选择性,较少出现全身纤溶,但半衰期较短[3-4]。瑞替普酶为第三代溶栓药物,半衰期约为15min,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较为方便。瑞替普酶的药理机制主要为通过与赖氨酸及纤维蛋白的特异性结合,于局部激活纤溶酶原,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将其分解为可溶性产物。另外,瑞替普酶与血栓的结合较为松散,因此可显著改善血凝块的穿透能力,进而提高药物溶栓的效果。有相关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发作3 h内,若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则其治疗效果可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基本一致[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瑞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0.5 h、1 h及2 h后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均显著高于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对照组。另外,治疗组患者其CK、CK-MB的峰值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峰值明显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提高再通率,且术后死亡率较低。

[1] 刘裕忠,鄢飞奔,夏子荣,等.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3,8(3):412.

[2] 刘冬梅.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3):374-375.

[3] 王少春,谭钰珍.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6(3):180.

[4] 刘桌,李艳艳,王雪,等.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0(4):558-559.

[5] 黄尊学.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145-14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39

猜你喜欢
瑞替普通率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与血浆Lp(a)相关性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