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 书山有径 数字为证

2017-06-08 19:35洪蕾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7年19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图书馆资源

洪蕾

你的脑海中或许还闪现着在书架间穿梭、在服务处借阅的情景,现代图书馆已紧随信息技术发展脚步,开启了全新的知识服务模式。

在清华大学,最初的清华学校图书室历经百年成为清华大学图书馆。截至2016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图书量约503.6万册(件),覆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全新的数字化馆藏体系已经形成:海量电子资源成为图书馆资源主体,与实体館藏资源、特色数字化资源、开放互联网资源三者交织融合。

“清华大学图书馆数字馆藏的体量远超纸质图书,这些数字形式的馆藏分布在全球各地、形式各异,依托网络和多媒体终端设备为读者提供服务。”据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介绍,“截至2016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有权使用的电子图书860万册,电子期刊8.9万种,分布在全球200余个平台。可在线访问的全文量数以亿计。”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面向读者提供全网域、全媒体类型的资源发现和获取服务已成为图书馆资源支撑服务的新常态。”从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窦天芳平和笃定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数字化”服务中的自信。

数字化服务成新常态

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些电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是数字时代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大量工作。

首先是资源揭示工作。这些电子资源数量巨大、分布广泛,多为授权访问,使用起来具有很强的平台性。

同时,电子资源的对象数据层次多样,小到一个图表、一个数据集合、再到一篇文章,甚至是一个资源包都是一个可访问的对象。电子资源揭示的目的则是引导用户快速发现这些资源并可快速无缝地访问到这些资源。显然,利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电子资源揭示已无可能。图书馆是较早提出数据共享并将数据交换技术用于资源揭示的行业之一。

早在2003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就提出要对海量分布异构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揭示。从2006年起,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采用整合检索技术,后来陆续采用元数据收割和开放链接技术实现全网域资源的检索、揭示和无缝获取。

资源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数字化时代为培育知识关联提供了丰厚土壤。作为知识集散地,图书馆在做资源揭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数据集成,围绕图书、期刊、文章等核心资源,利用多源数据融合的理念和技术将与这些资源密切相关的数据集成显示。比如围绕图书可集成书封、内容简介、图书目录、豆瓣书评、网络购书、在线访问等多源数据,力求为用户提供全面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图书馆的持续努力下,用于支撑清华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文献资源得到较好保障。2016年,清华大学范围内期刊文章类资源的年下载量达到3200多万篇次,文摘索引类资源的年使用量为1800多万篇次。可以说,以数字形式存在的馆藏资源已经成为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

窦天芳副馆长表示,清华大学图书馆一直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图书馆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力求用最适合的技术、最恰当的服务满足师生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现实需求。

信息化应用

边“瘦身”边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图书馆的应用系统名目繁多,建设水平良莠不齐。

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截至2016年底,馆内运行着190余个应用服务系统。部分系统的功能交叉重复,数据一致性差,相互之间无法互操作。一些系统还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维护成本极高,图书馆迫切需要开展“瘦身”行动。

近几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全面梳理应用系统,开始“瘦身”前的各项准备。逐步推行系统整合工作,最终实现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瘦身”行动还包括提高图书馆内部作业效率,统一数据建设等工作。

从2015年前起,图书馆启动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调研,计划在2017年秋季学期完成集成管理平台的迁移。新平台自带庞大的元数据仓储,支持对图书馆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图书馆员可根据购买清单,特别是电子资源的购买清单在线激活数据,供读者使用。

“瘦身”并非目的,而是节省资源和人力开拓更好的服务。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能够感受到非凡的图书馆服务体验。例如师生们可以通过顶天立地的图书瀑布查看到热门书籍的相关介绍,并通过触摸扫码等方式完成在线借阅。这只是新技术、新应用模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具体体现的“冰山一角”,也让读者感受到清华大学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另一面。

结合优势发掘特色服务

环境在变化,服务不停歇。在资源量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图书馆在积极寻找新的服务增长点。“过去,国内多数图书馆处于资金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大家重点关注Outside-in的问题,即在有限的经费下能从外部采购到多少资源进来。近些年,图书馆开始重点关注Inside-out 的问题,即如何对清华创造的知识资源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做好全球范围的知识传播。”窦天芳副馆长指出,清华大学图书馆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熟悉世界顶尖出版集团的战略、动向以及知识资源的管理服务方式,熟悉各类数据标准和整合技术,长期深度参与学术生态系统中知识资源的管理和传播。如今,图书馆必须服务于大学使命,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学校学术产出的影响力,协助学者合理参与全球学术交流体系,为实现清华大学“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新百年目标上下求索。

目前,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在清华大学学者库、国际合著分析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创新性服务,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图书馆把清华学者的学术论文产出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类,建立了清华学者库;并把清华大学1900年,以来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作为数据基础开展国际化合作研究;还会把这些学术产出数据提供给学校相关业务、管理部门。

正如窦天芳副馆长所表示的那样,利用恰当的技术,结合图书馆掌握的海量数据,围绕着学校师生的关注重点,图书馆可以开发出许多新的、真正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类型,让图书馆在传统的图书借阅业务之外,发掘出更多价值空间。

相关链接

面向用户提供整合服务,让用户把图书馆所有资源当成一个资源来使用,这点非常重要。因此,清华大学很早就展开了在移动数字图书馆方面的应用实践。最初,图书馆对Web资源做了很好的整合,提出元整合,首先整合若干个数据库,然后对整合后的系统再次整合。最终提交给手机用户的就是一个资源。这里涉及到相关的技术点有:跨库检索技术和移动计算环境的结合;系统复杂度高、功能稳定性的问题;时间控制和管理;手机本身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限制。

目前清华大学移动图书馆支持Web和短信,后台面向不同资源或者异构资源,通过信息交换网关加以整理,同时连接用户和服务管理系统,可实现从数据整合、内容整合到协议整合、访问整合的整体资源整合。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图书馆资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去图书馆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